近距離作戰

《近距離作戰》系列一向都是根據軍事小說家拉瑞·邦德(Larry Bond)的同名小說改編,在這款遊戲中,玩家將領導美國海軍陸戰隊的4人行動組,在世界上最危險的區域--中東的城區執行任務。

小說介紹

近距離作戰點擊查看大圖
《近距離作戰》系列一向都是根據軍事小說家拉瑞·邦德(Larry Bond)的同名小說改編,這部也不例外,不過連美國美國海軍陸戰隊也參與了指導開發。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克里斯托弗·夏普中校說:“來自第一遠洋艦隊的海軍正在幫助Destineer和Atomic Games開發遊戲,這可以儘可能地確保遊戲的真實性。”自然《近距離作戰》就成了繼《全方位戰士》之後又一款成為美軍訓練教材的遊戲。在這款遊戲中,玩家將領導美國海軍陸戰隊的4人行動組,在世界上最危險的區域--中東的城區執行任務。

內容簡介

 故事發生於1984年2月26日……美國軍方已經從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撤回幾乎所有的軍隊。當1,0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離開國際機場旁的海岸時,民兵接管了所有的吉普車和裝甲車。只有100名士兵為了保護英國大使館內的美國外交人員而留在城市的西海岸。
1996年, Atomic公司推出了劃時代的即時戰術軍事遊戲“近距離作戰”(Close Combat)。作為遊戲史上最早,最真實的戰爭遊戲, 近距離作戰將我們帶到了1944年6月的諾曼第, 你有機會帶領美軍或德軍的班,排或連級單位, 在Omaha海灘和St.Lo之間的地區與敵人血戰。近距離作戰不僅為每一種地形,車輛, 武器和彈道製作了精準的模型, 而且還真實地再現了士兵在現實戰場上會感受到的緊張和壓力。從今天的角度看, CC1的畫面和遊戲界面無疑是相當原始的, 但CC迷所熟悉的俯視視角卻是從CC1就已經確定了。作為最早的即時戰略類遊戲之一, CC1也是即時戰略類遊戲的元老。
1997年, Atomic推出"近距離作戰"的續集——“近距離作戰:遙遠的橋” (Close Combat: A Bridge Too Far)。CC2的背景是1944年9月盟軍在荷蘭實施的"市場花園"行動, 當時盟軍由南向北分別在Eindhoven, Nijmegen和Arnhem三個地區分別空降了美101空降師,82空降師和英第1空降師, 企圖在由這三個空降師占領關鍵的五座大橋後, 配合英國裝甲部隊由南向北實施突破,從而加快結束戰爭。但英國第一空降師降落的Arnhem地區附近徳軍駐有第9SS和第10SS兩個黨衛裝甲師, 而同時英國第30軍的突破遭到德軍的頑抗和反擊, 進展很不順利, 以至於最後英國第一空降師遭到毀滅性打擊,“市場花園”行動失敗。CC2的畫面雖較CC1有所改進,但限於當時的技術,畫面質量仍然不高。儘管如此, CC2還是在2004年2月被Gamespy評為最偉大的10款RTS之一。
1998年推出的“近距離作戰3:俄國前線”(Close Combat III: The Russian Front)將我們帶到了1941-1945年的蘇聯, 偉大的衛國戰爭正在俄羅斯廣袤的疆土上展開。從蘇聯邊境到冰天雪地的莫斯科, 從史達林格勒的工廠到柏林的廢墟, 你將帶領德國或蘇聯的精銳部隊到處征戰。在CC3的戰役模式下, 一個成功的玩家將有機會從只能帶幾支部隊的士官升到帶15支部隊的少校。很多CC迷就是從CC3開始喜歡上CC的. CC3默認的800X600顯示設定和漂亮的地圖使畫面較CC2有顯著改進, 同時CC3空闊的地形突出了裝甲部隊的作用,以至於步兵在非城市地區似乎無多少用武之地。另外由於蘇聯國土實在太大, 使得每個作戰地區只有廖廖三張地圖, 所以感覺CC3以整個衛國戰爭作背景, 規模也實在太大了一點。
1944年12月16日, 希特勒孤注一擲, 糾集了第1和第6黨衛裝甲軍等精銳在比利時的阿登地區向西線盟軍發動了他在二戰中西線的最後一次攻勢. 他這次絕望賭博的目標是擊潰美軍的防線, 最後占領比利時重要港口安特衛普,逼迫盟軍和他講和. "守望萊因"行動開始的前幾天,德軍進展非常順利, 盟軍雖然拚死抵抗, 但無法阻擋納粹的鋼鐵洪流. 此時美軍101和82空降師緊急出動, 搶在德軍之前占領了阿登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Bastogne及其周邊地區. 德軍在隨後幾天將該城團團包圍, 卻始終無法拿下. 12月26日, 巴頓將軍率領援軍趕到, 將101師解放出來. 德軍的這次進攻最終破產。
1999年推出的“近距離作戰:突出部戰役”(Close Combat: Battle of the Bulge)正是以此為背景。CC4第一次在CC系列中引入了由各戰術地圖拼接成的戰略地圖概念, 在戰鬥中, 如果你占領了通向敵人後方的戰略通道, 你就可以在下一回合的戰略地圖上將部隊移動到下一個地圖;而如果你通向後方的通路被敵人搶占, 你的部隊就會失去油料和彈藥補給。CC4還第一次在CC系列中引入了空襲和炮擊支援等設定。CC4也因此使CC帶上了戰略遊戲的烙印。但CC4遭人垢病的一點是其部隊配置是固定的, 比如一支美軍部隊只能有三門AT炮和兩支Bazooka, 嚴重局限了針對敵人特點作出相應配備的能力,而且每支部隊只要補給線暢通, 後援幾乎是無盡的, 往往你上一仗剛乾掉德軍五輛豹式坦克,下一仗他又出來五輛, 簡直沒完沒了。這一點使得CC4在玩家的口碑不如CC3和CC5。
2000年, Atomic公司連續第五年推出“近距離作戰”的續作——“近距離作戰:諾曼第登入”(Close Combat: Invasion Normandy)。此作將CC帶回了1944年6月的諾曼第,但登入區域定在了五個盟軍登入海灘中最北面的Utah海灘, 美軍的目標是在德軍後援趕到前搶占包括法國北部重要港口Cherbourg在內的Cotentin半島。CC5在CC4的基礎上引入了Force Pool的概念, 每支部隊都有一個Force Pool, 所以後備部隊不再象CC4那樣是無限的, 而且玩家可以根據敵人部隊性質配備部隊構成。在畫面方面, CC5的默認顯示是1024X768, 地圖畫得非常精美, 部隊的各種戰術動作也都十分合理。所以儘管有遊戲評論認為CC5相對其前作是換湯不換藥, 但CC5的確在各方面都已經達到了CC系列的頂峰。
在2000年發行了CC5以後, Atomic公司就從公眾的眼中消失了, Atomic的網站一直沒有更新過, 到後來索性根本登入不上了. 有傳言說Atomic已經被解散, 諸多CC迷們翹首以待的CC6似乎永遠都不會出現了。然而2004年3月, CC迷們發現Atomic的網站又重新開通, 而且居然在招聘人員。
2004年3月29日, Atomic網站發布了公司總裁Keith Zabalaoui的一封信, 他解釋說自從發布CC5以來, Atomic一直在和美國海軍陸戰隊合作開發一款“近距離作戰”遊戲以作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戰術訓練器(Tactial Trainer)。該款被稱為“近距離作戰:海軍陸戰隊”(Close Combat: Marine) 的遊戲現已被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其內部發行並專門用來訓練新兵, USMC將這個訓練課程命名為“海軍陸戰隊近距離作戰訓練程式”MARINE CORPS CLOSE COMBAT TRAINING PROGRAM (MCCCTP)。Atomic還為該遊戲開發了專門提供美國西點軍校使用的版本。
完成CC: Marine 後, 美國海軍陸戰隊需要Atomic開發一款基於3D遊戲引擎的CC, 為此Atomic找上了Peter Tamte的Destineer Studios。Peter Tamte原來為開發了Myth系列和Halo的Bungie公司工作, Bungie被微軟收購後, 他創建了Destineer Studios, 並和原Atari遊戲公司副總裁Paul Rinde共同運行該公司。Destineer Studios 當時已經開發了一款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3D引擎,並正在尋找新項目,於是兩家公司一拍即合, 開始共同開發遊戲。
在一年多時間裡, Atomic和Destineer一直共同在為美國海軍陸戰隊開發遊戲, 這兩款遊戲也將被用作商業發行。由於兩家公司各有所長, 因此自然而然的各自開發新的Close Combat。這兩款新的CC分別是即時戰略遊戲“近距離作戰--紅鳳凰”(Close Combat: Red Phoenix) 以及第一人稱射擊遊戲“近距離作戰——先發制人”(Close Combat: First to Fight)。兩款遊戲都採用了Destineer Studios開發的能將作戰和環境逼真還原的下一代3D引擎。這兩款遊戲都被美國海軍陸戰隊用於訓練, 並且都將公開發行, 其中Close Combat: First to Fight於2004年底發行, 而Close Combat: Red Phoenix原計畫於2005年上半年發行。
近距離作戰——先發制人(Close Combat: First to Fight) 是CC系列有史以來第一款FPS。CC:FTF 將我們帶到了地球上最危險的戰場——城市那由鋼筋混凝土構成的叢林。你將帶領4人的海軍陸戰隊火力小隊, 作為班長, 你必須依靠同伴才能倖存。
近距離作戰--紅鳳凰(Close Combat: Red Phoenix) 是根據Larry Bond的暢銷小說《紅鳳凰》改編的, 背景是虛構的北韓入侵南韓。這也是Atomic開發的第一款基於現代戰爭,使用完全現代化裝備的Close Combat遊戲。在遊戲中, 你控制一個美國海軍陸戰隊或南韓軍隊的加強排 (Reinforced Rifle Platoon), 甚至一個北韓的排級規模部隊, 在一張規模令以往任何一張CC地圖都要相形見拙的戰場地圖上作戰。憾的是, 目前網上還沒有任何"近距離作戰--紅鳳凰"的圖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