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純收入

農業純收入

目前,該縣已在俄羅斯建立5處農業園區,種植大豆、玉米、蔬菜等作物1.8萬畝,其中蔬菜1600畝,對俄輸出勞動力200餘人,每年對外農業純收入300多萬元。 近兩年來,純農業戶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均高於農業兼業戶和非農業戶就是很好的證明。 農業純收入(三)加大政策扶持,營造良好環境,著力解決農村非農業戶收入增長乏力問題。

農業純收入農業純收入
據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介紹,今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有望突破4000元,實際增長7%左右,實現連續四年增幅超過6%。孫政才分析認為,今年全國農民增收呈現三個特點,一是農產品價格恢復性上漲,農民出售農產品收入增加;二是農民外出務工人數繼續增加,工資性收入明顯增加;三是國家大幅度增加生產性補貼,農民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專家同時表示,儘管近年來我國農民收入實現連續四年較快增長,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拉大。農業內部增收動力不足、空間有限,農民通過外出務工就業增收面臨多種因素制約,農民持續增收的難度加大。

一篇關於農業純收入300多萬元的新聞報導

新華網黑龍江頻道報導近年來,遜克縣以增加財政收入和農民收入為核心,結合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依託國家一類口岸——遜克口岸這一優勢,從建立中俄農業合作示範園區入手,大力發展對俄農業開發。

 

農業純收入農業純收入
在對俄農業開發進程中,遜克縣一直把建立農業技術合作園區作為切入點,主動加強雙方政府間的交流合
作,先後與賴奇欣斯克、扎維克斯克米哈伊洛夫聖馬諾夫斯克等4個市、區簽訂了友好市縣協定,每年進行互訪,定期開展技術交流活動。穩定友好雙邊關係,成為遜克實施對俄農業開發的立足點。

中俄貿易夥伴戰略升級,為遜克縣實施新一輪對俄農業開發提供了機遇。遜克縣委、縣政府於2002年先後三次組團到米哈伊洛夫區調查研究,經協商,在俄建立了占地4500畝中俄友誼農業技術合作示範園區。2004年哈洽會上遜克縣與俄米區又簽訂15萬畝土地開發協定。

中俄友誼農業技術合作示範園區建設,做到了高起點、高標準。遜克縣先後選派多名富有管理經驗的領導幹部業務骨幹,到園區工作。

目前,該縣已在俄羅斯建立5處農業園區,種植大豆玉米蔬菜等作物1.8萬畝,其中蔬菜1600畝,對俄輸出勞動力200餘人,每年對外農業純收入300多萬元。對俄農業技術合作示範園區正在成為技術完善,功能齊全,影響力強,集生產運輸貿易銷售於一體的規範化農業技術合作示範園區。

對俄農業開發的快速高效發展,帶動了國內蔬菜出口基地建設。目前,遜克境內已建成600畝洋蔥生產基地和300畝大棚基地,初步形成了國內、國外產業互動的良好局面。同時,黑河市委、市政府,以及北安五大連池、孫吳等兄弟市縣先後到遜克縣及“園區”所在地考察,遜克縣正在成為全市實施對俄農業開發的視窗。

2005年,該縣計畫種植15萬畝以大豆為主的糧食作物,計畫種植蔬菜7500畝。結合園區建設,林業擬投資6000萬元,建一座年采木材30萬立方米,加工成材15萬立方米的加工廠;畜牧業擬投資120萬元,建一處萬隻雞養殖場;投資1034萬元,建一處萬頭生豬養殖場;帶動購電、採礦、制磚、商貿旅遊等產業及國內對俄蔬菜生產業實現“互動式”發展。預計到2008年,國內對俄蔬菜生產將達到6萬噸,全縣進出口過貨量達到10萬噸,進出口總額實現5000萬美元,達到建關以來最好水平。屆時,遜克縣將真正成為依託黑河,面向遠東,連結歐亞的國際貿易視窗城市。

農業純收入未來客觀

農業純收入農業純收入
(一)認真經營農業生產仍然大有可為。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廣東省農業生產的大環境已有較大改善,農村改革和發展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通過實行家庭承包經營,保障了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隨著一系列惠農政策和促使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逐步建立,我們形成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初步建立了農村市場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以及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體系。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進入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新時期。所以,只要認真經營以種、養業為主的農業生產,進行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改變經濟成長方式,前途依然光明。近兩年來,純農業戶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均高於農業兼業戶和非農業戶就是很好的證明。

(二)農村產業結構由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趨勢已逐步明顯。如何加快其轉移步伐,是我們要認真研究的課題。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年來,農業兼業戶和非農兼業戶的工資性收入比重都在增長,家庭經營純收入的比重每年均有所下降,但是幅度還不夠大,絕對額增加得不多。目前,農業兼業戶和非農兼業戶占全部農村居民的75.2%,是廣東省農村居民中的絕大多數,如果能幫助這些農戶儘快調整產業結構,向專業化發展,那么加速農民收入的增長就很有希望。

農業純收入農業純收入
(三)加大政策扶持,營造良好環境,著力解決農村非農業戶收入增長乏力問題。廣東省農村中的非農業戶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積極從事二、三產業,多年來收入水平都有較大的提高,2004年無論從收入比重或是從勞動力比重分組,非農業戶的收入水平都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的30%左右。但是,2004年增長速度顯著放慢。而且還未達到2002年的水平。在按生產性總收入來源分組的非農業戶中,占其人均純收入59.8%的工資性收入,2004年只增長2.6%,其中在非企業組織中勞動得到的收入和在本地域內勞動得到的收入,分別下降0.4%和13.4%。這是我們不能忽視的重要信號。因此,怎樣讓廣東省這部分比較富裕的農戶更快地發展,以帶動全省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也是需要迫切研究的課題。

資料來源

1、http://www.gmw.cn/CONTENT/2004-12/28/content_156291.htm
2、http://www.stats.gov.cn/was40/reldetail.jsp?docid=40225973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