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指馬克思主義對於包括人在內的自然界的總看法。它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期的自然科學革命性變革中確立的。他與辨證唯物主義歷史觀一起組成了哲學。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包括唯物論、方法論和辯證法。

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指馬克思主義對於包括人在內的自然界的總看法。它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期的自然科學革命性變革中確立的。

形成和發展的背景

 
18世紀中葉以來,西歐工業革命促使整個自然科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不但衝擊了傳統的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也使思辨的自然哲學(見德國自然哲學)失去了存在的基礎。這一時期,在自然科學中出現了一系列重大發現。 首先是康德-拉普拉斯的星雲假說(見星雲說)描繪了整個太陽系在時間進程中逐漸生成的歷史,接著英國地質學家C.賴爾描述了地層的緩慢演化,生物學家C.R.達爾文又以豐富的事實論證了生物通過自然選擇而進化的歷程。德國的F.韋勒用無機原料人工合成尿素,證明了無機界同有機界之間的聯繫;M.J.施萊登和T.施旺分別發現了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消除了動物界同植物界之間的壁壘。在物理學中,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熱力學第一定律)的發現,表明了自然界各種運動形式之間的聯繫和統一;麥克斯韋電磁理論(見電磁世界圖景)證明了電、磁、光之間的同一性;熱力學第二定律也揭示了物理 -化學過程的不可逆性等等。自然科學所提供的這些關於自然界自身聯繫和發展的事實材料,大體描繪出了一幅整體的聯繫和發展的自然圖象。於是,一切僵硬的東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東西消散了,整個自然界都在永恆的流動和循環中運動著,並導致了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誕生。20世紀以來,自然科學經歷了從物理科學到生物科學、從理論科學到技術科學的一系列革命,更廣泛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所固有的辯證法,從而更加豐富和發展了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它主要包括以下的內容。

自然界的層次結構

夸克(層子)組成的原子核(含中子,質子)-內部結構模型圖夸克(層子)組成的原子核(含中子,質子)-內部結構模型圖
現代科學表明,自然界具有無窮的連續系列的層次結構,每一層次又是這個系列的不連續的"關節點",並表現為各種不同的物質形態。從微觀尺度看,夸克(層子)組成了基本粒子,並服從於這一層次的特有規律,如量子色動力學定律。基本粒子,主要是質子和中子,由強相互作用結合為原子核。原子核和電子再通過電磁相互作用結合為原子,並進而結合為分子,如此等等。從量子場論來看,任何微觀粒子都是相應的場量子,它們既是間斷的粒子,又是連續的波,因而也可以稱為"波粒子"。
從巨觀尺度看,各種物體都是由原子-分子構成的,並且靠引力形成各種天體系統。如由太陽和行星組成太陽系,由太陽系一類的恆星組成銀河系,由銀河系一類的星系組成星系團以至於人們已知的最大宇宙系統──總星系。在地球上,分子不僅組成各種無機的巨觀物體,而且還按照不同的複雜性程度組成有機分子、生物大分子、病毒、細胞以至於包含人類在內的各種生物有機體。因此,任何層次的物質形態都具有內部結構,都包含決定其性質的各種要素和它們的相互作用。自然界的層次結構是無窮盡的,人們對它們的認識也不會有終結。

自然界的無限發展

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認為,運動是物質存在的方式,任何物質形態都處於不停頓的運動變化之中,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都是進化和退化、前進運動和後退運動、向上分支和向下分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統一。
19世紀統計物理學說明,個別熱分子服從於動力學規律,而大量分子所組成的系統則表現一種或然性行為,服從於統計規律。到20世紀,量子力學描寫了微觀客體的行為,它在本質上也是統計理論。而且可以認為,量子力學的這種統計特徵來自單個粒子的行為方式,來自這些粒子運動的隨機性。這樣,偶然性就成為任何運動的本質屬性,成為必然性所不可缺少的伴侶。現代生物學也證明,在生物進化過程中不僅基因變異是隨機的,而且自然選擇也不完全是定向的,因而進化的方向包含著偶然因素。根據一些生物學家的看法,在分子水平上的進化方向甚至不受自然選擇的影響。也完全是隨機的。這一切表明,自然界不是某種有目的的預定計畫的展現,而是新的可能性的不斷湧現,從而不斷開闢著新的發展方向,並決定了自然界經歷著真正的歷史。
在19世紀,熱力學第二定律第一次揭示了物理運動的不可逆性,表明孤立系統的增熵是一個退化過程。20世紀中葉自然科學判明,自然事物在本質上都是開放系統,都不斷地同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形成減熵的進化過程。因此,自然界總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任何物質系統都是在大量偶然的隨機因素中發展著,這個發展過程在一定條件下表現為偶然性減少的進化過程,在另外的條件下則表現為必然性減少的退化過程。這樣,自然界總是經歷著進化和退化相統一的真正發展的歷史,也是一些事物瓦解、另一些事物湧現的真正歷史。

自然界的相互作用

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認為,自然界是各種事物相互作用的整體,也是各種作用過程的集合體。一切自然事物,小到原子、基本粒子,大到銀河系、總星系,複雜到人、生物圈以至於社會圈,都是由各種不同要素組成的系統。自然界通過這些要素本身相互作用以及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形成整體的功能和特性。這也是一個信息反饋的過程。物質系統可能通過負反饋調節輸入而保持相對的穩態,也可能通過正反饋打破舊的穩態,建立新的穩態或趨於毀滅。因此,在這種動態作用過程中,每一層次的系統都會突現新的組合方式,具有更高的組織性,形成不同層次的物質形態。但是,不同層次的系統又有同構性。事物作為開放系統,處於內部和外部作用中,並且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自我組織的能力。從這個角度看,它們之間的不同僅僅是組織水平高低的問題,通常所謂的"目的性"無非是這種組織性的表現。不同的物質形態之間,首先是無機物同有機物之間、非生命同生命之間,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並不存在神秘的"隱德萊希"、"活力"等等。物質結構每一層次的整體功能,也意味著趨向於更高層次的潛在可能性,並且在一定條件下確實會導致新的層次的突現。正因為如此,物質結構的無限層次,正好對應於發展過程的無窮系列;宇宙的空間結構圖式,正好對應於宇宙在時間中的進化圖景。

人和自然的統一

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改變著人同自然的關係,即人不是作為自然現象的單純旁觀者,而是自然過程的積極參與者;不僅自然界到處打上了人的烙印,而且人也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不斷改造自己。新的技術革命延長了人腦,使人類有可能預見到自己活動更遠的社會後果,更自覺地調節人同自然的關係。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對自然的態度: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無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而必須不斷調節自己同自然的關係,使之和諧統一,並在這個前提下滿足自己的需要。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主張人和自然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人們只能在人同自然的相互作用中認識自然界以及認識人自己,建立人同自然相統一的辯證世界圖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