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法

中醫辨證是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形成的,辨證的過程,是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病因等理論為依據,對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所蒐集的症狀,體徵等資料進行綜合、歸納、分析、推理、判斷、辨明其內在聯繫,以及各種病變相互之間的關係,從而認識疾病,作出正確的診斷。方法有多種,主要有八綱辨證,病因辨證、氣血精津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六經辨證等。其中八綱辨證是各種辨證的總綱。

辯證法是關於對立統一、鬥爭和運動、普遍聯繫和變化發展的哲學學說,辯證法的核心是鬥爭論(矛盾論)。

基本信息

中醫中所說辨證與現代哲學思想中的辯證並不是同等概念,兩者的“辨”字也並不是同一個字。

現代哲學思想中的辯證是指事物皆具有兩面性,具有矛盾對立統一的兩面性,因此,看待事物要辯證看待,即是從多方面看待事物,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中醫辨證概述

八綱辨證是中醫各種辨證的總綱。辨證的過程,是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病因等理論為依據,對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所蒐集的症狀,體徵等資料進行綜合、歸納、分析、推理、判斷、辨明其內在聯繫,以及各種病變相互之間的關係,從而認識疾病,作出正確的診斷。

辨證和論治,是中醫理、法、方、藥在臨床上具體重要的兩個環節,兩者相互聯繫,不可分割。辨證是認識疾病,論治是針對病證採取相應的治療手段和方法。辨證是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辨證的目的和檢驗辨證正確與否的客觀標準。

“症”是指病人主觀的感覺或行為,中西醫認識是一致的,如頭痛,發熱,咳嗽,心慌,噁心…等。

“病”,中醫認為是疾病發生的整個過程,也指病名,中醫所說的病名中只有少數與西醫病名是一致的,如麻疹,白喉,破傷風,哮喘,痢疾,中暑等,而大部分的叫法是不同的。由於中西醫的理論體系不同,對疾病的認識是不一樣的。西醫對疾病的認識是建立在人體解剖學,病理生理學的基礎上,臨床診斷疾病的依據是病人的自覺症狀、體格檢查、化驗檢查;中醫認為疾病是人體正氣與外來邪氣或內生邪氣鬥爭所導致的陰陽偏盛偏衰的結果,臨床辨證主要依據病人的症狀和體徵(舌象、脈象等),診斷時不一定要確定病名,而是要明確是什麼“證”。

“證”,即症狀、體徵的總稱,它不單純是症狀或主觀感覺,而是一組症候群,也是中醫對疾病的診斷。“證”是一組在疾病某個階段的臨床表現(症狀,體徵等),並包含著病因、病變部位、病變性質、正邪雙方力量對比狀況等方面的綜合概念。“證”是從分析症狀和體徵著手,歸納成為比症狀更能說明疾病本質的概念。

中醫辨證是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形成的,方法有多種,主要有八綱辨證,病因辨證、氣血精津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六經辨證等。其中八綱辨證是各種辨證的總綱。

辯證法概述

辯證法(dialectics)是關於對立統一、鬥爭和運動、普遍聯繫和變化發展的哲學學說,源出希臘語“dialego”,意為談話、論戰的技藝,指一種邏輯論證得形式。

基本思想

辯證法的核心是鬥爭論(矛盾論)。或者說,辯證法就是矛盾論。現在用於包括思維、自然和歷史三個領域中的一種哲學進化的概念,也用來指和形上學相對立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世界上只有兩種方法論,一種是辯證法,一種是形上學,辯證法和形上學是從根本上對立的兩種方法論。辯證法的基本特點是認為:鬥爭與聯合相聯結。這個思想也是辯證法作為方法論的基本思想。形上學基本特點是認為:鬥爭與聯合相脫離。它或者只見鬥爭,不見聯合,或者只見聯合,不見鬥爭。這裡所講的“辯證法”和“形上學”都是形式上的概括,而非內容上的概括。

認識

不同時期的哲學家對辯證法有不同的認識,古希臘哲學認為它是論證和分析命題中的矛盾、揭露談話的矛盾及克服矛盾的方法。德國哲學家G.黑格爾認為,辯證法研究對象本質的自身矛盾,不僅是一種思維方法,而且是一種宇宙觀。馬克思主義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的思想,認為辯證法是客觀世界本身固有的規律,思維中的辯證法是客觀規律在人的頭腦中的反映,辯證法是關於普遍聯繫和發展的學說。 辯證法有三種基本的歷史形式:古代樸素的辯證法,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古代樸素辯證法

辯證法辯證法

在古希臘思想家那裡,辯證法的含義範圍很廣,從辯論中的一種反駁技巧,到對定義做系統評價的方法,直到研究和劃分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之間的聯繫。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臘樸素的唯物辯證法奠基人之一,他以主張“一切皆流,無物常住”的哲學觀點而聞名於世,他有兩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太陽每天都是新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也是古代辯證法的代表人物,他們多以唯心主義為出發點,包含著許多合理的辯證核心,例如認為真理總是具體的,具有相對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反面轉化。

中國古代的很多學派都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例如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老子曾有“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柔能克剛,齒以剛折,舌以柔存”等名言。又如陰陽、五行學說,《易經》中也有以柔克剛、陰陽相互轉化、萬物生生不息等理念。再如,儒家的“中庸之道”、“過猶不及”,等等。這些都闡述了事物相對的;事物是運動、變化、發展的;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和一成不變的事物,不變的只是變化本身。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中國的軍事經典《孫子兵法》也具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書中探討了與戰爭有關的一系列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眾寡、強弱、攻守、進退、勝敗、奇正、虛實、勇怯、勞逸、動靜、迂直、利患、死生等等。書中所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和“因敵而制勝”,代表了樸素的“主觀要符合客觀”的唯物思想,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辯證法思想。書中還特彆強調了對立面轉化的條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孫子認為戰爭勝負不僅取決於客觀的形勢,還取決於戰爭的主觀指導是否正確:一方面,他說“勝可知,而不可為”,認為勝利可以預見,但不能憑主觀願望去取得;另一方面他又說“勝可為也”,原因是只要研究敵我雙方具體的情況正確決定自己的行動,採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揚長避短,就可以為勝利創造條件。可以說,《孫子兵法》正是在研究戰爭中種種矛盾及其轉化條件的基礎上提出了其戰爭的戰略和戰術。  

很多人認為:古代辯證法樸素直觀,大多只描述整個世界的一般性質,對構成世界各個元素與部分認知不清,因而是不完備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辯證法思想體系。

唯心辯證法

黑格爾黑格爾

從斯多葛派哲學家時代起到中世紀末,辯證法一直同形式邏輯保持相當密切的聯繫,更晚一些,康德用術語“先驗辯證法”表示揭示假相的努力,這種假相出現在試圖在現象和可能的經驗範圍之外套用知性的範疇和原則時。黑格爾把辯證法看作是:一個概念由於它自己固有的矛盾雙方衝突的結果。

唯物辯證法

 

辯證法辯證法

馬克思和恩格斯採納了黑格爾的定義,並套用於他們對社會和經濟過程所作的解釋中。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體系中,辯證法被定義為是和形上學相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於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的學說和理論——它把世界理解和描繪為普遍聯繫的整體和永恆發展的過程,把發展理解為“事物自身固有的各種矛盾,在外部因素的影響下,變化的結果”,即內因決定、外因影響(促進或延緩)。

辯證法的特點

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三大規律

辯證法三大規律:在哲學上普遍性達到極限程度的辯證法規律只有三個,它們是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 這是黑格爾在《邏輯學》中首先闡述出來的,恩格斯則將它從《邏輯學》中總結和提煉出來,從而使辯證法的規律變得更加清晰了。  

辯證法規律揭示的全是極限本質之間的聯繫,是抽象程度最高的產物。儘管辯證法的規律都是從概念的推演中抽象出來的,但是這些規律完全與客觀現實的本質運動相一致,因此它們都是具有 的客觀規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