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正坤

辜正坤

辜正坤,男,1952年生,北大外語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教授、博導、所長,獲國務院頒發有特殊貢獻專家稱號,現任國際中西文化比較協會會長(雙會長制),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莎士比亞研究會會長,商務印書館《英語世界》雜誌顧問等。曾兼任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美國瓦西塔大學客座教授和北京東方神州書畫院一級書畫師。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曾獲北京大學科研成果著作一等獎、全國圖書金鑰匙獎等。研究方向:1)莎士比亞;2)中西文化比較;2)詩歌鑑賞與翻譯學。著譯、編、校著作47餘種。論文150餘篇。代表性理論專著有《中西詩比較鑑賞與翻譯理論》、《互構語言文化學原理》、《中西文化比較導論》、《莎士比亞研究》等。代表性譯著有英譯本《老子道德經》、《毛澤東詩詞》、《元曲一百五十首》、《易經》及漢譯本《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等。曾任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外國古代神話史詩研究”課題主持人。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曾出版專著《辜正坤翻譯思想研讀》(范先明編著,2012年)一書,對辜正坤的翻譯思想進行了系統梳理和研究。

主要著作

辜正坤 辜正坤

英文譯著

1) Hamlet and His Delay(《莎士比亞與哈姆萊特之謎解》,英文博士論文選刊),見《中國人文哲學社會科學碩士、博士論文文庫》,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 Poems of Mao Zedong(《毛澤東詩詞譯註》,英文版,英文注釋並英譯全部詩詞),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3) The Book of Tao and Teh(《老子英譯》,英文版譯著,並撰有英漢語長篇論文),香港,1993,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4) Studies in Shakespeare(《莎士比亞研究》,英文專著),香港,1993;

5) 150 Masterpi eces in Yuan Qu-poetry(《元散曲150首英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

中文譯著

6)《英國浪漫派散文精華》,編譯,作家出版社,1989年;

7)《張愛玲散文精華》(主編),作家出版社,1989年;

8)《第三世紀》,人民出版社,1989年,主譯;

9) 《世界名詩鑑賞詞典》(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10)《中國二十世紀純抒情詩精華》,主編(與馬相武合作),作家出版社,1991年;

11) 《世界詩歌鑑賞大典》(主編)(上下卷),台灣地球出版社,1992;

12) 《東西詩研究合璧論》(專著),香港,1993;

13) 《林肯文集》(卷下),(譯著),三聯書店,1993;

14)《辜正坤純抒情詩選集》,香港,1993年;

15) 《馬約爾詩選》,(主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5;

16) 《未來之路》(比爾·蓋茨著),(主譯、主校)、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17) 《英美名詩選》(校內用自編教材),北京大學,1995;

18) 《中西詩鑑賞與翻譯教程》(校內用自編教材),北京大學,1995;

19)《中國古代名詩三百首》評註,主編,北京出版社,2000年;

20)《外國名詩三百首》評論,主編,北京出版社,2000年;

21)《元曲300首英譯》,(即出);

22)《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辜正坤譯,見《莎士比亞全集》卷八,譯林出版社,1998年;

23)《漢英對照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辜正坤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漢英對照注釋本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台灣書林出版社1999年買走著作權;

24)《英美詩歌鑑賞金庫》,辜正坤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25)《比較詩學》,邁納著,王宇根等譯,辜正坤審校,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26)《亨利六世》(上、中、下),覃學嵐譯,辜正坤校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27)《智慧書》,主譯,海南出版社,1998年;

28)《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亞著,朱生豪譯,辜正坤校訂,見《莎士比亞全集》卷一,譯林出版社,1998年;

29)《溫莎的風流娘兒們》,莎士比亞著,朱生豪譯,辜正坤校訂,見《莎士比亞全集》卷一,譯林出版社,1998年;

30)《皆大歡喜》,《第十二夜》,《無事生非》,莎士比亞著,朱生豪譯,辜正坤校訂,見《莎士比亞全集》卷二,譯林出版社,1998年;

31)《動物寶寶成長記》(法譯中,共6小分冊),北京出版社,2000年11月。

32)《中西詩比較鑑賞與翻譯理論》(理論專著,修訂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33)《互構語言文化學原理》(理論專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34)《莎士比亞〈哈姆萊特〉註譯本》,中華書局約稿,(擬於2004年出版)。

35)《古希臘文學史》,《莎士比亞概論》,1999年。

36)《美國文學精華》(共四冊),合譯,四川師大出版,1985年;

37)《中西文化比較演講錄》(完稿,即出)。

(上述書目中有些書是修訂重版書,特注)

英文論文

1)《烏鴉與叩門》(比較文學論文)(英文),《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1988年第二期;

2)《古英語與古漢語句法結構比較》(英文),《四川師大學報》《外國語文專刊》,1986年第1期;

3)《老子思想體系概論》,(英文),見Lao Tzu, New Century Publisher, Hong Kang, 1993;

4)《論毛澤東詩詞》(英文),見Poems of Mao Zedong, Peking University, 1993;

5)《莎士比亞陰陽論》(英文),見Studies in Shakespeare, Shakepeare & Company, 1993;此文並在洛杉磯召開的第六屆世界莎士比亞大會中宣讀;

6)《莎士比亞管窺》(英文),見《中國莎學年鑑》,東北師大出版社,1995;

7)《東西文化互根互構互補互彰互抗互證陰陽循環互進論》,見澳大利亞悉尼大學WILD PEONY出版社《文化對話與誤讀》(英文版)一書,1997年版;又見《貿易報》1996年4月號;

8)《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中的冒險家們》(英文),見Studies in Shakespeare, Shakespeare & Company, 1993;

9)《Chang Xiuzhen教授〈老子道德經英文翻譯詮釋書目研究〉序》,《中國翻譯》,2000年第2期;

10)《論前導翻譯學》(英文),《世界文學與翻譯研究》,2000年第2期;第30-36頁;

11)《玄翻譯學原理》(I)(Metatranslatology)(英文),《中國翻譯》,2002年4期;

12)《玄翻譯學原理》(II)(Metatranslatology)(英文),《中國翻譯》,2002年5期。

中文論文

13)《荒原與鳳凰涅盤》,《四川師大學報》《外國語文》1984年第一期;《外國文學研究》,1989年第一期;

14)《嘗試與成功-荒原與鳳凰涅盤語言風格略論》(比較文學論文),《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1986年第1期;

15)《元文學與泛文學-兼論文學批評多向互補太極模式》,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1988年第一期;

16)《三欲原動力論與人類文化的發展》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1988年第四期;

17)《翻譯標準多元互補論》,《中國翻譯》,1989年第1期;《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

1988年第1期;《北京社會科學》,1989年第1期;《當代翻譯百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譯學新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8)《萬理萬教相貫同源互補論》(古文體),《百家》,1989年第一期;

19)《中西詩譯例論》,《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1986年第3期;《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86年第4期;

20)《互構語言學與人類的命運》,在全國第四屆國外語言學研討會上宣講的論文,曾引起強烈反響;

21)《西方莎評四四百年》北京大學學報英語語言文學專刊一,1992年;

22)《十九世紀西方倒莎論》,《北京大學學報》,1993年第三期;

23)《互構語言學綱要》,《北京大學學報》《英語語言文學專刊》,1993年第一期;

24)《漢語為什麼沒有演變成為拼音文字》,《漢語學習》,1993年第5期;

25)《十九世紀前西方倒莎論述評》,《國外文學》,1993年第五期;

26)《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賞析》,《名作欣賞》,1993年第五期;

27)《詩書畫論》,《巴黎龍報》,1993年9月18日;

28)《漢語與拼音文字》,《巴黎龍報》,1994年4月16日;

29)《詩歌鑑賞五象美論》,《世界文學與翻譯研究》,1994年第三期;

30)《三欲論與莎士比亞和哈姆萊特之謎解》,在94國際莎士比亞研討會上宣讀的論文(大會宣講);

31)《詩與人類世界的命運》,人民日報《大地》月刊,1994年2月號;

32)《翻譯教學法研究》,(與安美華教授合作),《大學英語》,1993年第三期;

33)《中國名詩300首》序(古文體),人民日報社主辦《大地》月刊,1994年9月號;

34)《互構語言學中的三元結構論》,《北京大學學報》(英語語言文學專刊),1995年第一期;

35)《人類語言音義同構現象與人類文化模式》,《北京大學學報》,1995年第六期;

36)1995年9月28日在國際華人文化研討會上宣講論文《語言音義同構論與文化發展之謎》(作為大會論文宣講),其中提出的嶄新的觀點"漢語音義同構論"引起極強烈反響。大會評論人陳公仲教授在大會上發言說此文在國際國內宣告了一個嶄新學科的誕生,並必將成為二十一世紀語言文化學術界的重大突破;

37) 《東西文化演進七大律》,在國際比較文化研討會上宣講的論文,1995年10月;北京大學校刊1996年第733-734連載;

38)《互構語言學與三元結構模式》《學術月刊》,1996年第1期;

39)《信息高速公路與人類大文化》,《人民日報》1996年5月22日;

40)《電腦·信息·文化》,《中國電子報》,1996年5月28日;

41)《電腦與哲學》,《市場經營報》,1996年6月;

42)《電腦無端,大道不泯》,《軟體》雜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中國電子學會主辦, 1997年第一期(總第215期);

43)《未來之路譯名說》,《軟體》雜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中國電子學會主辦,1997年第二期(總第216期);

44)《翻譯理論著作序言3篇》,《中國翻譯》,2004年第2期。

45)《經典翻譯理論命題辯證》,《巴蜀譯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46)《術語翻譯與中國學術問題》,《北京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

47)《中國人失掉了人格嗎?-術語翻譯與中國學術問題》,《讀書人報》,1998年第29期;

48)《再談術語翻譯與中國學術問題》,《讀書人報》,1998年第30期;

49)《互構語言學與經典語言學命題辯證》,《語言研究叢刊》,北京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編,2004年第1輯。

50)《我譯智慧書》,《中華讀書報》,1998年5月;

51)評《走向混沌》,《演藝圈》,1999年第期;

52)《互構語言文化學原理與經典語言學命題新解》,《語言學研究》第二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第77頁—86頁;

53)《高考試題設計理路與中學語文水平測試目的》,《語文建設》,2004年第2期;

54)《語言演進律與對索緒爾和喬姆斯基理論的批判》,《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年第4期;

55)《譯學大辭典》序,《世界文學與翻譯研究》,1999,1-2期;

56)《莎士比亞的詩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藝調頻節目《學者談名著》一,1997年10月;

57)《莎士比亞的喜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藝調頻節目《學者談名著》二,1997年10月;

58)《莎士比亞的歷史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藝調頻節目《學者談名著》三,1997年10月;

59)《莎士比亞的悲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藝調頻節目《學者談名著》四,1997年10月;

60)《莎士比亞的浪漫傳奇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藝節目《學者談名著》五,1997年10月;

61)《網路與中西文化》,見文池編《在北大聽講座-思想的力量》,新世界出版社,2000.6;

62)《從羅塞蒂的一首詩歌論詩歌翻譯理論與技巧》,《中國翻譯》,2000年第6期;

64)《世界詩歌鑑賞五法門》(7萬字論文),《世界名詩鑑賞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66)《中西智慧觀與中西文化比較》,《博覽群書》,2001.2;

67)《翻譯理論著作序文四篇》,《中國翻譯》,2000年第2期,第23-27頁;

68)《致切斯菲爾德伯爵書》,譯註加評論,《中國翻譯》,2000年第3期,第71-74頁;

69)《文學翻譯學建構理論略論-〈文學翻譯學〉序》,《中國翻譯》,2000年6期;

70)《欣看譯海卷新濤》(為黃新渠教授《翻譯的浪花》一書所作序),見光明日報社《博覽群書》2002年4期;

71)《北京大學研究生翻譯課程設定探討》,《翻譯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翻譯協會出版,2001年;

72)《良藥與毒藥-中西文化比較》,見《知識的絕響-徘徊在空間、時間與創造之間》,沉睡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12;

73)《中西翻譯大潮與西化一千年》,見《在北大聽講座-思想的靈光》,新世界出版社,2002.1;

74)《中西文化比較略論》,見《北大講座》第一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

75)在《世界文學》編輯部召開的"外國詩歌翻譯座談會"上的發言,《世界文學》2001.2;

76)《難以相融的中西文化》,見《北大訪談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9;

77)《英語學習門徑探微》,《外語沙龍》,2001.5;轉載《專家學者談如何學習英語》,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78)為葉子南《翻譯理論與實踐》一書所做序,光明日報《博覽群書》,2001.12;

79)《比較文學學科定位與元-泛比較文學論》,《北京大學學報》,2002.6;

80)《篩選積澱重譯論與人類文化的發展》,《世界文學與翻譯研究》,2001.2;

81)《玄翻譯學原理與詩歌翻譯標準厘定問題》,第四屆全國詩歌翻譯研討會論文,2002年12月21日;

82)《自發性家族共產社團考察與中國社會的前途》,北大講座,即出;

83)《翻譯標準多元互補論與經典翻譯命題辯證》,《外國語言學與套用語言學研究》第一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

84)《從中西文明差別看中國的崛起及戰略思考》,《科學中國人》2002年,第7期;

85)《對話:學問—翻譯—與國際接軌?》,(為葉子南《翻譯對話錄》一書所做的序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86)《中西文化比較與中國文化戰略回應》,《科學中國人》,2003年第8期;

87)《中西文化比較背景下的教育戰略》,《科學中國人》,2003年第9期;

88)《辜正坤教授訪談錄》,辜正坤談,劉昊記錄整理,《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3年第2-3期;

89)《中西文化比較與教育觀》,《博覽群書》,2003年第8期;

90)《中西翻譯大潮與西化問題》,《探索與創新》(全國英語專業研究生教育論壇論文集),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4月;

91)《玄翻譯學原理與詩歌翻譯標準厘定問題》,第四屆全國詩歌翻譯研討會論文(作為大會主題論文宣講),2002年12月21日於廣東中山大學;

92)“The Raven” and “Knocking on the Door”,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 West, Vol.4, December 2002;

93)《篩選積澱重譯論與人類文化積澱重創論》,〈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年第11期;

94)《玄翻譯學與中國翻譯理論建構的前途》,全國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研討會大會首位宣講論文,2003年7月13日於武漢華中師範大學;

95)《玄翻譯學與中國文化建設問題》(大會宣講論文),全國首屆張谷若先生紀念會暨翻譯研討會,山東煙臺,2003年8月13日;

96)《<漢英雙解英語同義詞詞典>序》,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年6月;

97)《從中西文明比較看中國的崛起》,《北大講座》第四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98)Shakespeare: Its Impact upo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BESETOHATokyo Conference 2003, East Asia through Other Eyes, Tokyo University,2004年3月;

99)《對索緒爾和喬姆斯基的批判與語言學新定律》,《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年4月;

100)《語言的必然性》,〈語言學研究〉第三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101)《中西文化價值定位與全球文化建構方略》,載《世界文化的東亞視角——中國哈佛—燕京學者2003年北京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102)《中西文化拼合互補論》,載《北大清華名師講演錄》,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103)《互構語言文化學原理與經典語言學命題新解》,《語言學研究》第二輯,2004年2月;

104)翻譯主體論與歸化異化考辨》,載《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年11期。

(上述文章中有個別文章因不同刊物使用情況有別,有重複處,特注)

藝術創作

105)創作水墨荷花圖一幅載《芙蓉芳姿情高潔》獲獎專集當代書畫名家欄目中,96中國芙蓉杯詩書畫印大獎賽編委會編,遼寧民族出版社,1997年;

106)創作水墨荷花圖一幅載《北大人書畫作品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107)創作水墨荷花作品一幅載《中國藝術家優秀作品集》,中國藝術研究院編,中國致公出版社,1999年;

108)創作水墨荷花作品一幅,載《世界華人書畫作品精選》,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12月;

109)創作水墨荷花圖一幅,載《中華翰墨名家作品博覽》,人民畫報及中國畫報出版社,2000年11月;

110)水墨荷花圖二幅,載《全國當代書畫名人名作精品集》,科學普及出版社,2003年12月;

111)水墨荷花圖一幅載《映日荷花別樣紅》獲獎專集"當代中國詩書畫印名家作品"一欄中(第149頁),'96中國芙蓉杯詩書畫印大獎賽編委會編,遼寧民族出版社,1997年8月版;

112)水墨荷花一幅載於《世界華人書畫作品選集》(珍藏本),(西北卷第25頁),香港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月12月版。

科研項目

1、《詩歌鑑賞五象美與翻譯標準系統論》(項目主持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批准號:94BWW002),已經完成結項;

2、《外國古代神話史詩研究》(項目主持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十五重點科研項目,項目批准號:03AWW001,2003年度批准;

3、《外國神話史詩研究》(項目主持人),北京大學211工程”外國語言與文化研究”項目,2003年度批准;

4、《中西文化比較研究》(項目主持人),北京大學外語學院科研立項項目;

5、《莎士比亞批評史》(項目主持人),北京大學歐美文學研究中心資助項目。

獲獎情況

1 北京大學研究生五四科研成果獎(一等)(1988年);

2 北京大學10年來(1978-1988)首屆青年科研成果獎(一等)(1988);

3 全國首屆中青年翻譯理論優秀獎(1989年);

4 全國圖書金鑰匙獎(1991年11月28日);

5 北京大學第三屆科研成果著作一等獎(1991年5月);

6 北京市高校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中青年優秀成果獎(1992年);

7 九三學杜北京市先進個人獎(1992年);

8 北京大學安泰科研成果獎(1991;1994);

9 北京大學首屆光華獎(1991年11月);

10 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優秀獎(比較文學研究)(1986年);

11 北京大學第5屆科研成果著作2等獎(1996年5月);

12 九三學社北京市先進個人獎,1996年;

13 美術創作水墨荷花圖(二幅)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批覆(文社函(1996)861號)"'96中國芙蓉杯詩書畫印大獎賽"優秀獎(該大獎賽分特等獎、優秀獎、佳作獎、紀念獎四個獎級)(1997年2月28日);

14 《中西詩鑑賞與翻譯》獲北京大學第七屆科研成果著作二等獎(2000年5月);

15《比較文學的學科定位及元—泛比較文學論》獲中國經典文庫系列叢書徵文一等獎,2004.7.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頒發;

16 政府特殊津貼證書(表彰為發展中國高等教育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2002)3600008號),2004年12月1日。

榮譽獎(honors):

17 二十世紀成就獎(由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頒發,1995);

18《未來之路》獲'97武漢市民最喜愛書籍獎(1997);

19 《外來術語翻譯與中國學術問題》獲全國管理學論文二等獎(1998);

20 個人傳記收入《全球領先人物500人》(英文版第三版),美國國際名人傳記研究院出版;

21 國際文化榮譽獎(由(美國)國際名人傳記研究院頒發,1994年);

22 二十世紀成就獎(由(美國)國際名人傳記研究院頒發,1994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