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堡村

辛堡村位於山西省新絳縣,土地總面積2.9平方公里,1705人,2003年全村人均純收入3715元。

基本情況簡介

位於鎮政府駐地南18公里處,土地總面積2.9平方公里,無耕地,全村共有456戶、1705人。該村經濟以海洋捕撈為主,海水養殖和畜牧養殖為輔。擁有各類船隻43隻;擁有海水養殖面積89公頃,養殖品種主要為南美白和斑節蝦;貂狐存欄總量33874隻;擁有集體、非公有制大小攤點57個;主要企業滄州丸清食品有限公司,以生產加工牛筋串、牛肉串等為主,其產品主要銷往日本,04年產量 達400噸,實現收入2000萬元,創稅60餘萬元。2003年全村實現漁業收入690萬元,工業收入529萬元,運輸業收入150萬元,集體經濟雄厚,2003年全村人均純收入3715元。該村治安秩序良好,社會穩定。

新絳縣

新絳縣面積 598平方公里,人口32萬,縣政府駐城關。新絳縣轄8個鎮、1個鄉:龍興鎮、三泉鎮、澤掌鎮、北張鎮、古交鎮、萬安鎮、陽王鎮、泉掌鎮、橫橋鄉;1個開發區。共有220個行政村。
新絳舊稱絳州,辛亥革命後廢除州治改稱新絳。
該縣南北高中間低,是運城盆地的一部分。中部有汾河、澮河等,兩岸為河谷平原是該縣主要糧棉產區。年均氣溫27度,年降雨量 550毫米,天霜期 194天。該具現有耕地52.5萬畝,主要種植小麥、棉花等。工業主要有紡織、機械加工、化肥等。新絳縣古稱絳州,位於山西省西南部,臨汾盆地西南邊緣,北靠呂梁山,南依峨嵋嶺,汾、澮二河穿境而過。絳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時曾為晉都,戰國時屬魏。南北朝時,北魏置東雍州,北周明帝改為絳州隋開皇三年( 583)州治從玉壁遷至今縣城處。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
古城南臨汾河,北沿丘陵,據高就低隨地勢制勝。遠眺絳州城從西至東“絳州三樓”、“絳州大堂”、哥德式“天主教堂”、唐代“寶塔”,雄居高垣之上,巧妙利用空間,“創造了生動而變化的城市輪廓與風貌”,這組古建築群成為古絳州的重要標誌。
古城原為“臥牛城”,只有南北兩個城門,南為嘴背為臀,東西天池為牛眼,角塔為牛犄角,唯一的南北大街為牛脊,左右62條巷為牛肋,寶塔為牛尾。古城不同一般州縣城制,拋棄了方城十字對稱中軸的格局,而是“臨川籠丘”因地制宜,街、樓、塔、、廟、碑,三關五坊,兩門62巷,皆依其自然,穿插其間就地而建,形成整體而活潑的建築群落。雖歷經一千四百餘年,受到各個時代的衝擊與潛化,仍然較好地保留了唐代的形制,是一座唐代古州城,其豐富的內涵在城建、交通、文化、藝術、科學、建築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悠久的歷史為新絳留下了極為豐富的人文景觀名勝古蹟。目前,全縣已發現各級文物古蹟169處,其中舊石器遺址1處,新石器遺址22處,春秋戰國墓群2處,漢代墓群3處,其他名人墓葬17處,古建築64處,碑碣刻石32處。革命文物8處,古樹6處,化石5處,僅2.5平方公里的縣城就有各類名勝古蹟33處。
在已發現的文物古蹟中,屬於國家重點保護文物的有四處,屬於省級重點保護文物的有15處。創建於隋開皇十六年( 596年)的“絳守居園池”,是目前全國唯一的時間最早的官家園林;創自於唐代的“絳州大堂”,昔日曾是大唐名將張士貴的《帥府堂》,是堂進深五間,面闊七間,為全國州府大堂之最;龍興寺內的“唐代寶塔”,其迭澀而出,直指藍天,塔頂曾多次騰煙,青雲直上,一連數日,千年來籠罩在人們心頭的這個謎,時下尚未能解開。名聞遐邇的唐代“碧落碑”,小篆俊秀,書寫特異,筆法工整,布局嚴峻,後人難以認讀,為我國書法史上的珍品;保存完好的十二卷本宋代“絳帖”,系全國四大名帖之一,再現了歷代書法名家的風貌;以“懸塑”出名的唐代“福勝寺”,完好地保存了幾代民間藝術家精心創作的40餘尊彩塑,成為我國美術苑地中的奇葩。,以古代農業為題材的明代《秸益廟壁畫》,名震華夏,似可與“永樂宮壁畫”媲美;創建於元明的“絳州三樓”,三足鼎立的局面,全國少有;金代天德三年鑄造的萬斤巨鍾,鐘聲悠揚,靜夜可聞30華里;傳說“七星坡”的“石星”子夜可以發光;價值連城的館藏文物“戰國玉壁”、“金代鈔版”等等,永遠折射著五彩繽紛的民族之光。
絳州大堂位居新絳縣城西高垣之上,新絳中學校內(原州署衙門內)。東西長29.20米,南北寬15.40米,占地面積311.28平方米。始建於唐,現存大堂建築為元代重建遺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絳州大堂始創於唐,現大堂內仍有四塊大型石質覆盆式蓮花柱礎可以炫耀唐代的輝煌。一千多年來,這裡一直是州府衙門的正堂,明鏡高懸,衙役吶喊,百姓有冤,可以擊鼓上堂,是非曲直,全憑知州的良心所栽。難怪在大堂中心,正堂前有一塊已碎裂成多塊的“魚兒跪堂石”,意為魚兒喝水各憑良心。公正與否,只有天知道了。
該堂又名“帥正堂”,史載唐王李世民在穩定李氏王朝的基礎上,為討伐平息外族人侵,東征高麗,命左領軍大將軍張士貴在絳州設帳募軍,招兵處就設在州治署衙正堂內。今新絳縣博物館尚保留有張士貴的交椅遺件,傳為“帥正堂”的見證物。白袍虎將薛仁貴投軍,征東平西,最後在汾河灣築台拜將,也都與“帥正堂”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哥德式“天主教堂”正對著“絳守居園池”,“絳州大堂”跟“居園池”可以說是“背靠背”,過了“居園池”大門的前的馬路,有一條很窄的胡同,直接上去就到教堂。每年聖誕節教堂那邊人非常多。據說這個教堂是清末一個荷蘭人花了兩根金條蓋的。忘了是在抗戰、解放戰爭期間或者“文化大革命”期間,這個地方是作為縣裡儲存糧食的倉庫。歷史悠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