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於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於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蘇軾最早寫給弟弟蘇轍的一首詩。抒發手足之情和離愁別恨。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於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創作年代:宋代作者:蘇軾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

不飲胡為醉兀兀,此心已逐歸鞍發。歸人猶自念庭幃,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壠隔,但見烏帽出復沒。苦寒念爾衣裘薄,獨騎瘦馬踏殘月。路人行歌居人樂,童僕怪我苦悽惻。亦知人生要有別,但恐歲月去飄忽。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

作品賞析

《宋史·蘇轍傳》稱讚蘇軾兄弟的情誼說:“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他們兄弟一生寫了很多抒發手足之情的著名詩篇,這是蘇軾所寫的最早的一篇。蘇軾兄弟繼1057年(嘉祐二年)同科進士及第之後,1061年(嘉祐六年)又同舉制策入等。蘇軾被任命為鳳翔(今屬陝西)簽判,蘇轍(子由)因其《御試製科策》尖銳抨擊宋仁宗,在朝廷引起軒然大波,只好自己要求留京侍父,在這以前,他們兄弟一直生活在一起。蘇軾赴鳳翔任,是他們第一次遠別,蘇轍送兄赴任,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離京城一百四十里的鄭州西門外,蘇軾寫廠了這石一抒發離愁別恨的名篇。詩的開頭四句寫離別之苦。胡為即何為;兀兀,昏沉的樣子。“不飲”而已醉得昏昏沉沉,神不守舍,詩人的心已隨著弟弟的“歸鞍”而回到京城去了,一下子就烘托出因離別而精神恍惚的神態。汪師韓說“起句突兀”,紀昀說“起得飄忽”,都是說這樣的開頭既突兀又飄忽。庭幃,束皙《補亡詩·南陔》(《文選》卷十九)有“眷戀庭幃”語,李善註解:“庭幃,親之所居。”多用以指父母,此指蘇洵(蘇軾母程夫人已去世)。弟弟(“歸人”)即將見到親人都還思念不已,他從此遠離庭幃,更難以承受思念親人之苦。這種對比手法,進一步突出了離親之苦。“登高”四句抒發別後思念弟弟之情。登上高處,回望歸去的弟弟,卻被坡壠所遮蔽,只見弟弟的烏帽時出時沒而已。陳岩肖說:“昔人臨岐惜別,回首引望,戀戀不忍遽去而形於詩者,如王摩詰云:‘車徒望大見,時見起行塵。’歐陽詹云:‘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東坡與其弟子由別云:‘登高回首坡壠隔,但見烏帽出復沒。’鹹紀行人已遠而故人不復可見,語雖不同,其惜別之意則同也。”(《庚溪詩話》卷下)陳岩肖既指出了蘇軾詩句的本源,又點明了這兩句是寫“惜別”。這兩句不僅感情真摯,而且“模寫甚工”(《吳禮部詩話》),善“寫難狀之景”(《紀評蘇詩》),給讀者展現了蘇軾回望弟弟的神情。後兩句,詩人對弟弟更是體貼入微,“苦寒”句,怕他歸途受涼;“獨騎”句,擔心他途中孤獨;而裘薄、馬瘦,月殘,更烘托出別後的淒冷寂寞氣氛。“路人”四句寫自己悲苦的原因。前兩句說,路人、居人都很快樂,不了解自己的痛苦,甚至連隨身僮僕也不了解,而對自己的“悽惻”深感奇怪。後兩句是“明所以‘苦淒側’之故”(王文誥《蘇海志余》)。“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詩中說,人生難免有別,不應過份“悽惻”。這是詩人自我寬解之詞,先宕開一尼,行文就曲折而不直瀉。但詩人想到歲月飄忽,盛時難再,又感到“悽惻”,仍緊緊扣住主題。為防“歲月去飄忽”,最後四句寫與弟弟相約早退。“寒燈”句是對“疇昔”(往昔)兄弟相聚的回憶;“夜語”句是對未來相聚的盼望;“君知”兩句則是相約之語:勿戀高官,以免妨礙弟兄歡聚。蘇軾在詩末自注說:“嘗有‘夜雨對床’之言,故云爾。”“夜雨對床”,有的版本作“夜床對雨”。韋應物《示全真元常》:“寧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蘇軾《東府雨中別子由》:“對床空悠悠,夜雨今蕭瑟”;《滿江紅·懷子由作》:“對床夜雨聽蕭瑟。”蘇軾的詩句出自韋應物詩句,另據他在其他詩詞中的用法,當以“夜雨對床”為是。所謂“嘗有‘夜雨對床’之言”,是指1061年(嘉祐六年)秋他們兄弟參加科舉考試,寓居懷遠驛時,一夜風雨並作,讀韋應物詩,有感於即將遠離,於是相約早退。蘇轍《逍遙堂會宿並引》說:“轍幼從子瞻讀書,未嘗一日相舍。既壯,將遊宦四方,讀蘇州詩至‘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惻然感之,乃相約早退,為閒居之樂。故子瞻始為鳳翔幕府,留詩為別曰:‘夜雨何時聽蕭瑟。’”蘇轍這段話可作蘇軾此詩最後四句的註腳。蘇軾這篇七古,在用韻上如王鳴盛所說,不是很嚴格,全詩十六句除第三、第十五句未用韻外,共“用十四韻而跨其五部(指月、藥、陌、職,屑五個韻部)”(見《蛾術編》卷七十八《東坡用韻》)。但這並未妨礙它為歷代讀者所激賞。其原因就在於感情真摯,摹寫入微,行文跌宕,收轉自如,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正如汪師韓所評:“起句突兀有意味,前敘既別之深情,後憶昔年之舊約。‘亦知人生要有別’,轉進一層,曲折遒宕。軾是年甫二十六,而詩格老成如是!”(《蘇詩選評箋釋》卷一)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