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重理論

輕重理論

輕重理論,中國古代著作《管子》中以商品流通過程為研究對象的貨幣價格理論。

基本信息

輕重理論

正文

中國古代著作《管子》中以商品流通過程為研究對象的貨幣價格理論。“輕重”一詞,最早見於單穆公反對周景王鑄大錢,並提出“量資幣,權輕重”之說(《國語·周語》)。到戰國時,墨家亦有“刀輕”、“刀重”的論述(《墨子·經說下》)。但這些論述,都很簡略。《管子》書有《輕重》19篇(3篇亡佚,今存16篇),主要講商品流通、貨幣流通和價格的關係,對這些關係有比較系統的論述。因而後人凡是講到輕重理論或輕重之學,都是指《管子》的輕重理論。 《管子·輕重》產生的歷史條件及其基本思想《輕重》各篇的作者和寫成時代,都還無定論,主要有戰國晚期和西漢時期二說。戰國中後期,各諸侯國內商品貨幣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在諸侯國之間有鹽、鐵、糧食等重要商品的貿易,貨幣亦由大而重的刀幣、布(鏟)幣等鑄幣,逐漸改變為便於
輕重理論輕重理論
流通的圓錢,黃金則主要在諸侯國間流通。那時各國講求富國強兵,設法用 加強國家財力。《輕重》各篇所述,就是這些客觀存在的反映。
《輕重》各篇的基本思想,是通過貨幣和價格政策的規定,控制全國的重要物資如糧食、鹽、鐵等的流通,以達到加強封建國家財力和打擊富商大賈的目的。這就是所說的“以輕重御天下之道”(《山至數》)。這一基本思想是以它的貨幣和價格學說為根據的。
貨幣的流通和貯藏職能 《輕重》各篇非常重視貨幣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它把貨幣作為商品流通手段的重要性提到甚至超過五穀食糧的地位。它說:“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黃金刀幣,民之通施也(亦作“民之通貨”)。故善者執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盡也。”(《國蓄》、《輕重乙》、《揆度》)《管子》提出貨幣是商品流通手段,國家可以用貨幣來控制糧食流通的理論,在中國經濟思想史上還是第一次。《輕重》各篇的邏輯是:貨幣既然成為商品流通手段,糧食以及萬物的交換和流通都要通過貨幣,所以貨幣可以被用來控制糧食以及萬物的流通。這樣,貨幣就具有支配糧食以及萬物的權力。商人掌握了貨幣,可以囤積各種貨物,謀取厚利;封建國家掌握了貨幣,同樣可以儲備糧食以及各種物資,增強封建統治的財力。由於貨幣作為流通手段而成為各種物質財富的代表,誰掌握了它,誰就掌握了各種物質財富。因此,貨幣也成為財富的貯藏手段,商人用貨幣生殖貨幣,封建國家除鑄造貨幣以供流通外,也以貯藏或投放貨幣作為控制各種物資和增加國庫財富的手段。
“幣重”和“幣輕” 由於輕重理論是從貨幣具有作為流通手段和貯藏手段的職能出發,進而論述貨幣可以用來作為控制各種物資的政策手段,所以貨幣的貴賤,即貨幣價值的高低,成為這一理論的中心問題。《輕重》各篇中常常提到“幣重”、“幣輕”問題,幣重就是幣貴,幣輕就是幣賤。幣貴萬物就賤,幣賤萬物就貴。關於幣重和幣輕是如何決定的,它說“物藏則重,發則輕,散則多。幣重則民死利,幣輕則決而不用,故輕重調於數而止”(《揆度》)。顯然,輕重理論中的“幣重”、“幣輕”,說的不是貨幣由它本來的質量決定的,而是貨幣在一定流通數量情形下,或者被收藏起來,流通中的貨幣減少,因而貨幣購買力提高,或者投放被收藏的貨幣到流通中,於是貨幣購買力又較前降低。所以這“幣重”、“幣輕”是貨幣流通緊縮或鬆動現象的描述,而不是對於貨幣價值的分析。輕重理論沒有能提出科學的價值概念來分析貨幣的價值。正因此故,輕重理論在理論分析上,只提出貨幣流通手段和貯藏手段職能的論述,而缺乏對貨幣具有價值尺度職能的分析,在政策思想上,就陷入“令疾則黃金重,令徐則黃金輕”(《地數》),甚至“徐疾之數,輕重之筴也,一可以為十,十可以為百”(《山權》)的主觀臆斷。
貨幣流通與商品價格 有貨幣流通就有價格,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輕重》各篇認識到,為了從流通中控制各項重要物資,不但要運用貨幣政策,還要運用物價政策。物價貴賤與貨幣價值成反比例的變化。“幣重而萬物輕,幣輕而萬物重”(《山至數》)。這個變化除起因於貨幣價值或購買力的變化以外,商品本身亦有造成價格貴賤的原因。對於這種原因的論述,是輕重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說“夫物多則賤,寡則貴,散則輕,聚則重”。“夫民有餘則輕之……民不足則重之”。具體到各物或個別物品,則“歲有凶穰,故谷有貴賤,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國蓄》)。這種論述同所論“幣重”、“幣輕”的理論完全相同。“幣重”、“幣輕”與“萬物重”、“萬物輕”同受“多則賤,寡則貴”一個原理的支配。在這裡也同樣表明輕重理論缺乏對商品價值的分析。基於這種理論,《輕重》各篇發展了“平糶”、“平糴”思想,提出如下政策:秋收時,谷輕幣重,投放貨幣大量收購穀物,而在青黃不接時,谷重幣輕,出售穀物大量收回貨幣。對女工織物和鹽鐵所採用的政策,基本上與此相同。
輕重理論中還有“谷獨貴獨賤”說(《乘馬數》),以後論者對此有不同理解,如近代思想家梁啓超在《管子評論》中謂當時之谷兼有消費目的物和貨幣的兩重性,其他著述亦有類似說法。其實,《國蓄》篇所說“善者執其通施,而御其司命”,已說明穀物是以貨幣來表示其價值的,不存在穀物在輕重理論中同時具有貨幣的職能。其所以說“谷獨貴獨賤”,是說穀物具有“民之司命”的特點,它可以用聚藏政策來提高它與其他各物的比價,但這種比價還是通過貨幣來表現的。
輕重理論對後世影響很大,在中國封建社會言貨幣理論、貨幣價格政策以及糧食儲備、均輸平準、鹽鐵官營等,都不斷引用這種理論,並用以制定各種實施方案。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