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凱恩斯主義

“軍事凱恩斯主義”,是由波蘭經濟學家卡萊茨基(1899~1970年)於1943年提出的。用來解釋納粹德國在克服“大蕭條”和實現“充分就業”方面所取得的成功。

軍事凱恩斯主義
Military Keynesianism
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在1936年發表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經濟周期無可避免,政府有責任進行干預。在經濟蕭條時期,通過增加政府支出創造就業機會,把錢塞給消費者,以增加消費支出,防止經濟持續萎縮和可能隨之出現的社會動盪。在經濟繁榮時期,政府應削減支出,重建國庫。在總量經濟學領域,這一思想是帶有革命性的,後人將政府用干預手段對抗經濟周期的做法,稱為“凱恩斯主義”。而“軍事凱恩斯主義”,則是由波蘭經濟學家卡萊茨基(1899~1970年)於1943年提出的。
卡萊茨基是最早研究經濟周期和商業循環問題的經濟學家之一。二戰期間,卡萊茨基流亡英國,先後在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任教。卡萊茨基當時用“軍事凱恩斯主義”這個新詞,來解釋納粹德國在克服“大蕭條”和實現“充分就業”方面所取得的成功。他認為,希特勒重新武裝德國,目的是為了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而不是出於什麼經濟原因。但是,希特勒的政策是由政府支持武器生產,因而得到了德國工業家們的認可和支持。卡萊茨基認為,從理論上說,政府在軍火生產方面的支出加強了製造業,增加了工人收入,對普通消費者支出也產生了“倍增效應”,這些都符合“凱恩斯主義”的基本原則。與此同時,常備軍的擴大,使得軍隊成為“最後的僱主”,可吸收大量缺乏生產技能的年輕人,從而解決了就業問題。此外,政府和企業為研發新的武器系統,必須增加科研經費,建設新的基礎設施,並產生新的技術。
多年來,“軍事凱恩斯主義”這個詞已很少有人使用,幾乎被徹底遺忘,但近來這個詞又復活了。有經濟學家指出,美國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一直依賴“軍事凱恩斯主義”,即通過政府對軍隊和武器的支出,來促進經濟成長。美國所發明的許多新技術,如噴氣式發動機、核能、晶片及網際網路等,最初也的確都是軍事項目,可說是“軍事凱恩斯主義”的正面成果。但“軍事凱恩斯主義”所促成的經濟繁榮,在很大程度上是虛假的,因為美國生產了大量對社會無用的產品,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軍事凱恩斯主義”是世界和平的一大威脅,它使美國在海外沒完沒了地進行戰爭。然而,美國目前的政治體系,已經無力扭轉這種局面。美國軍事工業過於強大,以至於無論在任何時期,總能得到政治家們的足夠支持。
美日韓“三角同盟”也可說是一種“軍事凱恩斯主義”。東亞地區局勢緊張,對美國有利。美國可以繼續在日韓比較安穩地駐軍,日韓也必須向美國支付更多的駐軍費。此外,整個東亞地區財力相對充裕,相關各方有能力出資購買美國的武器。一句話,在美國,“軍事凱恩斯主義”一直存在,且一直在發展,而復活的僅僅是“軍事凱恩斯主義”這個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