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軸草霜霉

車軸草霜霉。菌類。葉上病斑不規則形,黃褐色,或病葉整片黃萎;葉背霉層稀疏,初污白色,後灰紫色。分布:中國、丹麥、冰島、匈牙利、烏克蘭、芬蘭、亞塞拜然、英國等國。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葉上病斑不規則形,黃褐色,或病葉整片黃萎;葉背霉層稀疏,初污色,後灰紫色。孢囊梗單枝或多枝,300-700μm×6-13μm,主軸占全長1/2-2/3,上部叉狀分枝4-11次,分枝微彎,末枝長10-50μm,微彎,呈直角分開。孢子囊球形或廣橢圓形,淡黃色,12-36μm×9-32μm,長寬比值為1.12-1.33。卵孢子未見。

中國分布:

車軸草屬Trifoliumsp.:江蘇南京(HMNAU-DM-285);陝西白水(HMNAU-DM-286)。
據戴芳瀾(1979),此菌寄主在我國還有紅車軸草TrifoliumpratenseL.,采於雲南。又據陶家鳳(1985),此菌寄主白車軸草T.repensL.,在四川康定亦有。另據楊海(1985),在新疆石河子,阿克蘇亦有此菌發生在車軸草Trifoliumsp.上。  

世界分布:

中國、丹麥、冰島、匈牙利、烏克蘭、芬蘭、亞塞拜然、英國、拉脫維亞、羅馬尼亞、波蘭、法國、哈薩克斯坦、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挪威、愛沙尼亞、俄羅斯、奧地利、義大利、瑞士、瑞典、德國。

本種特點

戴芳瀾(1979)記載車軸草霜霉PeronosporatrifoliorumdeBary的寄主中有紫苜蓿MedicagosativaL.,是根據吳治身(1956)在新疆,鄒鍾琳(1922)在南京和塗治(19s2)在廣東的調查報告。筆者認為寄生於紫苜蓿的霜霉,應視為苜蓿霜霉P.aestivalisH.Sydow,故作訂正。
Gaumann(1923)認為車軸草霜霉PeronosporatrifoliorumdeBary是一個集合種,惜未見其指出充分證據。他繼Sydow按各種車軸草屬寄主分成6個種。以後Gustavsson(1959)和Novoteinova&Pystina(1985)皆承認這些種,惟Gustavsson保留了P.trifoliorum,它的寄主是:TrifoliummediumL.(模式)和T.incarnatumL.;而將P.pratensisH.Sydow改名為P.trifolii-pratensisGustavsson,聲稱由於Sydow的命名不合法。筆者根據Gaumann和Gustavsson對他們分立的6個種形態的描述作比較,難以看出這6個種有什麼顯著區別,無法從形態上判別而分成變種。關於這些種的生理分化性狀,罕見記載。因此,筆者很贊同Constentinescu&Negrean(1983)將寄生於車軸草屬植物上的霜霉都稱為P.trifoliorum,而將Sydow,Gaumann和Gustavsson自此菌分出的種作為此菌的異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