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溝村

針對部分老黨員老幹部年齡大參與村務行動不便的問題,設立了專門的信息聯絡員,定期到老黨員家中求言問策,並將結果及時反饋。 農村事業發展的根本在於促進經濟,檢驗一個村班子戰鬥力的重要標準,也是能否帶領民眾搞好生產。 充分利用土地多的優勢,在村東規劃了特色農業區,大力發展蔬菜大棚等特色經濟,目前已發展蔬菜大棚32個,年可增收50餘萬元。

基本信息

前水車溝村位於嵐山區虎山鎮西南部4公里處,現有462戶、1287口人,65名黨員,耕地面積2478畝,2005年人均純收入達到4000餘元,是一個依靠種植和養殖收入為主的農業村。該村由於長期以來無發展思路,導致黨員思想渙散,黨群幹群關係緊張,工作長期處於被動狀態,一度秩序紊亂治安不良。在2004年年底開始的兩委換屆中,鎮黨委組織該村換屆3次均未成功。直到2005年8月,鎮黨委專門成立工作小組,在廣泛徵求民意的基礎上,歷經幾番波折,終於推選產生了以該村致富能人趙為森為首的新一屆“兩委”班子成員。

主要介紹

受命於急難之中,簡拔於非常之時。新班子不負眾望,帶著前水車溝村甩掉了落後帽子後,全鎮2005年年終綜合績效考核給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前水車溝村從2004年全鎮53個村的倒數第二,猛然飆升至全鎮前三名,一舉跨越了48個位次!年終總結表彰,該村破天荒地一下子捧回了五塊金燦燦的獎牌。2006年初至今,該村又先後在各級組織的檢查調研活動中,得到了區市主要領導多次高度評價和肯定。
抓龍頭強隊伍,給黨員定位
新班子上任後召開第一次黨員大會,讓新兩委成員深受觸動:全村60多名黨員,主動到會的不過寥寥數人,老趙帶著兩委成員分頭挨家逐戶找到門上,總算勉強湊了個半數。會議開始比原定計畫推遲了2小時。會場氣氛冷淡秩序混亂,黨員們有的置身事外,對支部成員意見不回應不表態,有的落選黨員存心找彆扭,吹毛求疵橫加指責,會議久議難決,最後鬧了個不歡而散。
這件事使老趙及一班人意識到,要想帶全村走出落後境地,首先就要給黨員定好位,把黨員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找回來,把黨員的形象樹起來。為此,他們藉助黨員先進性教育東風,從加強黨員培訓教育入手,著力凝心聚力,順暢內部關係。
針對普通黨員責任心不強、先進表率作用不明顯的問題,借鑑推行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做法,設立了風氣監督、環境維護等9個崗位,依據個人性格特長和村組劃分,分配到每一名黨員,定職責壓擔子,提標準明獎懲,充分調動了普通黨員參政議事的積極性。針對落選黨員有牴觸情緒,工作不配合的問題,兩委成員專門上門溝通交流,以誠心動人,以公心服人,化解隔閡對立。針對部分老黨員老幹部年齡大參與村務行動不便的問題,設立了專門的信息聯絡員,定期到老黨員家中求言問策,並將結果及時反饋。針對黨員榮譽感不強的問題,投資3.5萬元設定裝修了黨員學習室,給每一名黨員訂做了學習桌椅,標註上姓名、入黨時間和黨內職務以及設崗定責,學習開會時人人各就其位。同時,認真貫徹落實黨內關懷機制,形成了春節、中秋、七一等重大節日慰問老黨員制度。
數管齊下,使全村黨員面貌在較短時間內大為改觀,呈現出齊心協力運轉順暢的喜人氣象。每逢學習開會,參學到會率都在95%以上。該村黨員蘇日祥,以前對村里事務漠不關心,現在不但積極建言獻策,還主動發揮自己養殖經驗豐富的優勢,掛銜養殖諮詢員,帶動民眾發家致富,在他的幫助下,先後有三戶家庭上了養殖項目,走上了致富之路。

抓經濟促發展,請能人支招

今年春節期間,前水車溝村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座談會,被邀請的對象有的是科以上幹部,有的是企業老闆經理,還有的是經多見廣的打工者,身份雖然不相同,但有一點是一致的,他們都是從前水車溝村走出去的成功者。座談會議題只有一個,共同為村里經濟發展建言獻策。這是前水車溝村集思廣益抓經濟的一個縮影。
農村事業發展的根本在於促進經濟,檢驗一個村班子戰鬥力的重要標準,也是能否帶領民眾搞好生產。近年來,前水車溝村在強調加強學習求自身突破的同時,積極採納各方意見,整合資源聚集眾力謀求發展。理清了發展思路,促進了經濟發展,嘗到了甜頭。
一招鮮走活滿盤棋,在各方人士的指點建議下,前水車溝村走出了一條工業農業齊頭並進、傳統產業與特色經濟良性互動的經濟發展之路。該村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成功對接兩個水產品冷藏加工項目,招引資金1000萬元。充分利用土地多的優勢,在村東規劃了特色農業區,大力發展蔬菜大棚等特色經濟,目前已發展蔬菜大棚32個,年可增收50餘萬元。積極扶持村民從事養貂、養豬、養蠶等養殖業,目前全村已發展90餘個養殖戶,年可增加收入300餘萬元。充分利用集市優勢,扶持鼓勵村民發展第三產業,目前全村有67%的農戶從事產業經營。

解疑難辦實事,為民眾造福

“工作千頭萬緒,歸結到一點,就是始終要樹立為民辦事的思想。”採訪中,村委會主任趙維書如是說。
從為民解疑難入手,形成乾群和諧共建喜人氣象。該村廣泛發動民眾投工投勞參與環境衛生創建工作,有力增強了全村衛生意識,改善了居住環境。從去年至今,該村投資62萬元,改造了村文化大院,硬化了村內主要街道1500餘米,安裝路燈50盞,粉刷牆壁5000餘平方米,修建了排水渠4000餘米,清除垃圾50餘車,極大地改變了生活環境。成立了黨員義務保潔隊,做到街面、屋邊、水溝、庭院時時處處乾乾淨淨,實現了長效保潔,努力做到人創造環境,環境影響人。先後完成了對農網、有線電視聯網等的改造,並投資6萬餘元建設中心衛生所一處,解決了民眾看病難的問題。
通過實實在在的為民辦事,凝聚了人心,集聚了力量,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更進一步激發了全村廣大黨員民眾的信心和決心,全村形成了同頻共振建設新農村的好局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