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福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路福老人家鄉

路福,原名張子琦,浙江景寧人。1931年出生,國小文化,農民。70歲左右開始在勞作間隙和風雨雪天偶爾寫點文字,取名《路福記事》。另有《土詩》、《太公造屋》、《甲乙收支錄》等。
路福是一位長年生活在景寧的深山裡,只有初小文化、而今已是76歲高齡的老農。從2000年起,路福在耕作之餘回憶往事,感悟歲月,用筆記事,寫下大量文稿。在兒子寶來的幫助下,路福於2004年11月和2005年12月分別出版了散文集《路福記事》、詩集《土詩》,計40多萬字,另外還有《太公造屋》等文本及大量的勞動日記、家庭收支錄在整理中。已經出版的兩部文集,真實地記錄了路福在山間田野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記述了一個村莊、一個農民和農民家庭的歲月變遷,展示了浙西南山區特有的景物風情,表達了一個農民熱愛土地的情懷。路福的作品問世後,很快引起了有關方面和媒體的廣泛關注。《浙江作家》、《浙江日報》、《中華讀書報》、《農民日報》、新華網等媒體都作過大篇幅報導,首發式、座談會曾相繼在景寧縣和麗水市舉行。2005年,《路福記事》還入選首屆浙江省未成年人讀書節作家推薦書目。
向路福老人學習,學習他的這種在樸實的泥土中追求樸實的文學的精神,學習他純淨、實在、真摯的文風。我們的文學要進一步做到“三貼近”,就要向路福這樣的業餘作者學習。他們的文句沒有一絲矯揉造作,質樸有如泥土。黃亞洲還當場朗讀了他前往路福家中拜訪後,剛剛寫就的一篇部落格日記(全文附後)。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省文學學會會長廖可斌教授認為,路福作品的最大特色和價值在於它的鄉村視野和農民思維,它使我們看到了生活的原生態,特別是在一個比較偏僻的農村裡的一個人的生活。另外,他的書有價值還在於它表達了一個老人、一個農民的精神追求。省作協評論委員會副主任高松年說,讀路福的作品,我們就仿佛置身於廣闊的田野之間,路福老人則以一種純正的農民思維方式來和我們進行交流和溝通。他的作品是真正意義上的純正的“鄉土文學”,並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提供了一種範式和一種可能性。凸現“鄉土形象”的文學寫作,是我們所期待的好的“鄉土文學”。杭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都市快報》專刊中心編輯主任孫昌建希望通過對路福作品的關注,來使讀者和社會各界更多地關注農村,關注農村的文化生活。溫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葉坪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路福先生作為一個70多歲的老農,他能夠寫出兩本書,而書的內容既有歷史的記錄,也有現實的歌唱,這本身對於我們整個社會來說就有一種創新的價值和它特殊的意義存在。葉坪還專門寫下兩首詩贈予路福老人,一首是:“暮歲人生非黃昏,且將土詩抒精神。自娛自樂福添壽,句短情長教後人。”第二首是:“路福記事不離土,夕陽濡墨見功夫。種字造文春風起,鋤當筆來筆是鋤。” 大家還認為,路福對文字執著追求的信念以及他身上那種不斷尋求意義、創造意義的精神十分讓人敬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