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磁細菌

趨磁細菌

趨磁細菌,英文名Magnetotactic bacterium,是一類在外磁場的作用下能作定向運動並在體內形成納米磁性顆粒,其主要分布於土壤、湖泊和海洋等水底污泥中。

簡介

趨磁細菌(Magnetotactic bacterium)是一類在外磁場的作用下能作定向運動並在體內形成納米磁性顆粒-磁小體(Magnetosome)的細菌,其主要分布於土壤、湖泊和海洋等水底污泥中。

歷史

趨磁細菌是在1975年由Richard P. Blakemore發現的。Blakemore 發現一些細菌在顯微鏡下觀察時總是移向載玻片的一邊。如果他拿一個磁鐵靠近載玻片,細菌就會向磁鐵的N極移動。這些細菌之所以有這種舉動主要是因為它們產生微小的、含鐵的、具有磁性的小顆粒。每顆顆粒都具有北極南極。這些細菌將這些小磁鐵排成一直線形成一長的磁鐵。他們用這種磁鐵作為指南針來使他們沿著地磁方向移動。為什麼這些細菌需要用羅盤?象其他很多類型的細菌,趨磁細菌並不十分喜歡氧氣。他們需要從富氧區移至貧氧或無氧區。在水性環境中,含氧量隨著水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所以,趨磁細菌喜歡生活在它們水性環境的底部。他們用他們的磁性羅盤告訴它們哪個方向為下。 那么它們如何做到這一點呢?這和地磁場的方向有關。在北半球,地磁場北極確實是以一定角度向下的,所以以上述方式排列的細菌體內的羅盤也是向下的,通過沿著地磁場的北極,他們向深水處移動,並進入貧氧區。有意思的是,在南半球,地磁場北極實際上是以一定角度向上的。所以,在南半球的趨磁細菌是“追南型”。在赤道區,地磁北極不是向上也不是向下的,所以趨磁細菌為“追南型”、“追北型”混和型。科學家對趨磁細菌的套用很感興趣。雖然我們不可能用它的磁性將筆記本貼到我們的冰櫃上,他們將證明他們對人類是有用的。這些細菌產生的微小磁鐵比人類自己做的要好。所以,科學家和工程學家試圖將這些磁性材料用到那些需要微小磁鐵的地方。
趨磁細菌細胞內磁小體的主要成分為Fe3O4和Fe3S4。磁小體來自活體細胞,不會產生任何毒性且因其顆粒小而均勻,具有較大的表面積體積比,且磁小體外有生物膜包被,顆粒間不聚集,也沒有細胞毒性,因而將在許多領域有潛在的不可估量的套用價值。日本學者Mrtsunaga早在1991年就預計趨磁細菌的磁小體在未來的10年中將是高新技術套用中的一種新的生物資源。小尺寸的超微顆粒磁性與大塊材料顯著的不同,大塊的純鐵矯頑力約為 80安/米,而當顆粒尺寸減小到 2×10-2微米以下時,其矯頑力可增加1千倍,若進一步減小其尺寸,大約小於 610-3微米時,其矯頑力反而降低到零,呈現出超順磁性。利用磁性超微顆粒具有高矯頑力的特性,已作成高貯存密度的磁記錄磁粉,大量套用於磁帶、磁碟、磁卡以及磁性鑰匙等。利用超順磁性,人們已將磁性超微顆粒製成用途廣泛的磁性液體。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