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正印

趙正印的籍貫是山東,出生於1876年,去世於1952年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趙正印(1876~1952),字新儒。山東泰安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解元。赴日本留學,回國後歷任山東省教育會長、高等學堂教員、山東提學使司等職。民國初期,歷任山東督府內政科長、山東省眾議院議員、山東服務委員會委員等職。抗戰爆發後入川,以教書為業,後隱居峨媚山。1952年卒於綿陽。
趙正印對泰山保護和研究多有貢獻。孫良誠部駐紮泰安及中原大戰晉軍困守泰城期間,泰山文物遭受嚴重破壞。趙正印奔走呼號,倡議組織泰山文物保管會,上書山東省政府,請求撥款修復。後奉命監修泰山古蹟,會同泰安縣長周百煌等人,擬訂修繕計畫,相繼修復岱廟圍牆、中天門至南天門盤路、景點,重修包公祠和五賢祠。1931年10月竣工後,趙正印題記於泰山雲步橋南石崖,今石刻猶存。同年,趙正印致書閻錫山,指責晉軍在內戰中破壞泰山古蹟和孔子林廟的罪行,希望閻能捐資修復孔子林廟,保存泰山古蹟。

主要成就

趙正印學識淵博,“登山涉水,時凌絕頂”,搜訪金石,遍考古蹟,多有所獲。他與葛延瑛游經石峪時,見似有經字為石坡所掩,乃“僱工人挖掘,得數十字”,此為石經佚字的新發現。他還注意搜求歷代文獻,編注《新刻泰山小史》,校勘《泰山石堂老人文集》。
趙正印還著有《新儒聯語錄》,作泰山聯語,酣暢雄肆,寓莊於諧。如《五賢祠聯》:“七二代封禪帝王,秦欽漢欽?遍看綠水青山,何處是列朝疆土;五百年挺生名士,先之後之?各有文章道德,常留得岱麓祠堂。”又如《包公祠聯》:“這裡是包老祠堂,願我賢長官,後來者與古人齊美;門前即秦檜鐵像,勸他害民賊,何苦在無佛處稱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