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弘文

趙弘文(?-1683),字東淵,號朴庵,泰安州谷家莊人,官至廣東道御史,明清之際泰安著名人物。

基本信息

明清名士

趙弘文(1591-1683),字東淵,號朴庵,泰安州谷家莊(今岱嶽區范鎮谷家莊)人。官至廣東道監察御史,巡按蘇松常鎮等處兼督沿海綜核將領,明清之際泰安著名人物。葬祝陽井家窪趙氏老陵,祝陽下港有其衣冠冢。

趙弘文公趙弘文公

1644年4月, 李自成起義軍一部攻入泰城後,建立地方政權。趙弘文密結高桂等人發動政變,殺死大順軍防禦史及其部將10餘人。不久,大順軍攻克泰城,高桂陣亡,趙被俘。在押解途中聞李自成兵敗身亡,大順軍潰散,趙逃回泰安。

清朝統治確立後,曾數次敦請趙出山,先遭其拒絕。旋又應召仕清,於清順治二年任廣東道監察御史,後巡按蘇松等處治海綜核將領。任上擊污吏,減賦稅,平擾亂,為三吳父老所稱頌。翌年,任滿回朝,惟文卷書童,別無他物,後被讒奏,獲“薦舉太濫”之咎降調,趙不辯,辭官歸里,居泰城梅花坡,以詩文自娛,著有《光碧書物》、《蒙難紀略》康熙十二年(1683)卒,趙弘文隱居泰山20餘年,堪稱泰山名士,曾捐助泰山多項建設。如至聖廟、泰安城、泰安學宮與魯兩先生祠等。對重振泰山文化多有貢獻,被時人建生祠紀念。“侍御公祠堂”,村民稱為趙家祠。創自順治年間,原在泰安城裡城隍廟東,後移至谷家莊銀杏園東,即今侍御公祠堂舊址。據傳祠堂落成時進行了隆重的移祖儀式,動用了24人抬大轎,將趙弘文高1.6米、寬1.3米的主牌樓、畫像,及高3.2米的“清廉石”等移至谷家莊侍御公祠堂內。自此,趙弘文的後人月朔香茶拜廟,十五日致祭,後添春秋二次豬羊大祭。“文革”期間中斷祭祀。相傳趙弘文為官清正廉潔,為民稱頌。他巡按蘇、松、常、鎮等處,職滿北歸時,隨身文卷童僕外,只帶回一方3.2米高的石筍。石筍呈青色。後人將此石稱為“清廉石”。“文革”期間,此石被毀為3段,後整修遷於村國小內,旁栽兩棵雪松。今雪松現已8米高,根深葉茂,十分旺盛
遺址“侍御公祠堂”主體保存較好,後5間古式小瓦屋頂換為大瓦屋頂,西面加擴3間瓦房,形成院落,為村支部及村委會所在地。院內一棵近300年古松。泰城運舟街南首為其“梅花館”舊址,今谷家莊存有趙弘文畫像,趙弘文《光碧堂稿》,順治年間成書,道光三十年(1850年)刊行,兩卷本,收入詩文110餘篇,記明末清初史實。

革命黨人

趙弘文(1901—1966),字斌生,男,醴泉縣阡東鎮趙堡村人,國民黨員。
趙從小在西安市誠德國小讀書,1921年從陝西省西安師範五年制畢業,在西安二府街羅真廟創辦私立敬業國小,並擔任教師。1926年,畢業於武昌師範大學英語系。“五四”運動前後,他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加入北伐革命軍,在國民革命軍軍長蔣浪亭部工作。1929年到1935年,曾任山西運城女子中學英語教師、榆林第六中學校長、楊虎城創辦的省區長訓練所股長、麟遊縣縣長、漢中第二女子師範學校校長、漢中第五師範學校校長。在漢中期間,常與趙壽山、孫蔚如等地方軍政長官相互往來。1936年,任省教育廳督學室督學。趙在任督學不久,叔父趙志敬與秋步月、李培芝、李守先等禮泉縣地下黨負責人因叛徒告密被捕,趙與阡東、西張堡等幾個鄉鎮的民眾代表多方奔走營救,最後通過趙與陝西省主席邵力子的關係釋放了趙志敬。1940年,趙經縣長史直提議、廳長王捷三委派籌辦昭陵中學。他四處奔走,終於在當年9月正式招生、開學,這就是現在禮泉二中的前身。1947年秋,邊區縣委派地下黨員侯建業,通過昭中教導主任、地下黨昭中負責人趙弘道(趙的堂弟)面謁校長趙弘文之後,被錄用為昭中職員,開展地下黨工作。全國解放後,趙弘文被管訓於彬縣專署。1949年下半年,趙以歷史反革命身份回到西安,受市蓮湖區公安局管治。在此期間,趙曾住在香米園和許士廟街,在派出所監督下擔任掃盲和編寫黑板報工作。由於遵紀守法,工作努力,當地居委會曾申報派出所給他摘掉歷史反革命帽子。1960年困難時期,西安市疏散人口,趙因自己老家在農村,申請回阡東趙堡村勞動生活。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趙受到衝擊,跳井自殺,是年65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