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1254~1322)

趙孟(1254~1322)

正文

趙孟(1254~1322)元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精宮道人。宋宗室秦王趙德芳的後代,五世祖居湖州(今浙江吳興),遂為湖州人。14歲時以父蔭補官。趙孟在宋朝時,是一個公子王孫,風流散誕,大抵象他的《人月圓》詞所說,成長在“紅裙翠袖,多少閒情”的環境中。也正如《漁父詞》里寫的,“盟鷗鷺,傲王侯,管甚鱸魚不上鉤。”有時也過著江湖放浪的生活。宋亡入元,由程鉅夫薦舉,任刑部主事,後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封魏國公,死後諡文敏。
趙孟文學上以寫詩為主,晚年作品中有一些懷念故國的內容。他的《岳鄂王墓》詩寫“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勝悲。”陶宗儀稱讚說:岳王墓詩不下數十百篇,其膾炙人口者,莫如趙魏公作。趙孟的《和姚子敬秋懷》詩中的:“新亭舉目山河異”,《錢唐懷古》中的“春風麥秀使人愁”等,都流露出國破家亡的悲痛。《詞苑叢談》說他的〔浣溪沙〕詞“不無麥秀狡童之感”。趙孟晚年對做官有所悔恨,《自警》詩說:“齒豁頭童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慚。”他的詩風格流麗,如《贈子敬》、《題所畫梅竹贈石民瞻》、《萬柳堂即席》等。

趙孟(1254~1322)趙孟(1254~1322)
趙孟的書、畫也很出色。繪畫、題詩、書法三者完滿地結合在一幅畫面上,使得他在中國文學藝術史上享有盛名。他的書法,圓轉秀美,人稱“趙體”。他的畫,筆墨圓潤秀勁,以飛白法畫石,用書法筆調寫竹,變革流行已久的南宋“畫院”派的體制格調,開創了元代畫風。影響所及,十分深遠。他的畫,今存《重江疊嶂》、《水村》、《紅衣天竺僧》、《秋郊飲馬》等作品手跡。他寫詩作畫都主張變革宋末風氣,揭櫫“師古”的旗幟以革新。主張詩要有“寄興”,畫“貴有古意”。他認為寫詩作文,有不同要求。詩要有寄託,要用比興手法。文只要求“明理”,把道理說清楚就行了,不需要深文曲筆。所以他的散文並不華麗,而歸於簡樸。
趙孟的題畫詩和題畫文作用不盡相同。題畫文,基本上是對畫的解說,客觀具體介紹,題畫詩則比較抽象。如他的《題李仲賓野竹圖並序》寫道:“吾友李仲賓為此君寫真,冥搜極討,蓋欲盡得竹之情狀,二百年來以畫竹稱者皆未必能用意精深如仲賓也。此野竹圖尤詭怪奇崛,窮竹之變,枝葉繁而不亂,可謂毫髮無遺恨矣。”題畫詩則為:“偃蹇高人意,蕭疏曠士風。無心上霄漢,混跡向蒿蓬。”但只須把詩、文、畫三者合而為一,便顯得渾然一體,並就都放出異彩,表現出一個詩人同時又是畫家的匠心獨運。
趙孟著作,有《松雪齋文集》十二卷,元至正刊本。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