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則三

趙則三

趙則三(1908~1987)原名趙德美,曾用名趙足三、趙德三。湖南省長沙縣五美鄉人。

人物經歷

趙則三同志圖集 趙則三同志圖集

趙則三,1908年5月生於貧農家庭。少年時期就讀於徐特立創辦的長沙縣五美高級國小。1924年2月以湖南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毛澤東同志的母校——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就讀於本科第1部第27班。在校期間,受到革命思想薰陶,積極投身於北伐戰爭大革命洪流,1926年經高班同學敖澤霖、張祖儉介紹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曾任校學運工農股長,參加了驅逐反動校長李濟民的罷課鬥爭和反英討吳(佩孚)驅趙(恆惕)的示威遊行以及下農村進行革命宣傳等活動。1927年2月畢業,回家鄉任教並擔任鄉農民協會執行委員、團支部書記,領導民眾打擊反動勢力。“馬日事變”後,參加了徐特立組織的五美鄉農民自衛軍,組織當地農民暴動。

大革命失敗後,在黨團組織遭到破壞,本人遭長沙縣反動政府通緝的極端困難情況下,以教育工作為掩護,積極尋找黨的組織。1936年隨一師校友、共產黨員毛達恂赴上海,始更名趙則三。同年8月參加中共領導的上海職業界救國會,在工人夜校從事救亡宣傳、地下交通等革命活動。 期間,接受中共上海地下黨組織任務,擔任交通聯絡,每周兩次定期探視身陷法租界牢獄之中的著名共產黨人熊瑾玎。抗日戰爭時期爆發後,1937年9月擔任上海青年救國服務團軍事股長。同年11月經黨組織安排,參加普及教育服務社,西行南昌加入新四軍,任新四軍戰地服務團分隊長、第3大隊大隊長。1938年4月,與大隊黨代表彭沖率隊,隨陳毅帶領的新四軍第1支隊挺進江南敵後, 193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受陳毅司令員委派,以第1支隊戰地服務團團長身份,只身前往南京湯山淪陷區開闢工作,建立抗日政權。 後任新四軍老二團(持團)政治處民運股股長,江南丹北四縣抗委會組織科科長兼機關黨總支書記。 1940年起,歷任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二縱隊民運科長、東台獨立團政治處主任、新四軍第1師2旅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兼蘇中區第2地委組織部副部長,新四軍蘇中軍區台北獨立團、江都獨立團政治委員兼縣委書記、蘇中軍區教導旅二團政治委員。 參加過九里、李堡、句容、 三垛伏擊戰、興化、如皋、華豐受降等戰鬥,為開闢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發展和鞏固蘇中抗日根據地做出了貢獻。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新四軍兼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2旅5團政治委員,膠東軍區衛生部政治部主任、濱北分區政治部主任。參加了兗州、大汶口、津浦前線、魯南反擊戰等戰役戰鬥。 1949年11月起,任山東膠州分區政治部主任。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被選為山東省人民代表。1952年起,任南京軍事學院基本系政治協理員、政治處主任、哲學和蘇共黨史訓練班主任、中共黨史教授會副主任、化學兵指揮系副政治委員、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高級速成系副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57年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58年率南京軍事學院“五·一”觀禮團赴京參加觀禮活動,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1961年2月起,任國防部第10研究院第14研究所政治委員兼黨委書記。文化大革命中遭殘酷迫害,1973年恢復工作,任國防科委第10研究院1013研究所黨的核心領導小組第一組長、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黨委書記。1978年1月起,任電子工業部第14研究所黨委書記、顧問。曾被選為中共第五屆南京市委委員、第六屆南京市政協常委。1982年9月離職休養(副部級),1987年1月9日16時30分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79歲。

夫人王蘊石(1916—1989),畢業於蘇州女子師範,在共產黨人、其師孫起孟同志教育培養下,1936年起參加學生救亡運動。抗戰時期,歷任中共蘇中區海門四區婦委書記、啟東第二區委書記、啟東縣委宣傳部長、台北縣濱海區委書記兼區長、江都縣委宣傳部長、蘇中區婦聯常委、生產部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新四軍一縱二旅五團民運股長、中共魯中區沂南縣委宣傳部長、華中分局工作團分隊長、大連市裕華工廠組織科長、大連市甘井子區委組織委員、山東膠東區黨委工作團組長。1949年11月後,先後任中共山東膠東區婦聯生產部長、膠縣城工委副書記、高密縣委副書記。1952年10月起任中共南京市第三區委(秦淮區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區委書記。1955年1月起,任中共南京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兼市政協秘書長。1980年6月,任南京市委統戰部顧問。

主要作品

遺著有自傳體回憶錄《平凡的足跡》、《革命文集》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