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戰役

天目山戰役

天目山戰役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蘇浙軍區部隊在浙江省天目山地區,對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進行的三次自衛反擊戰。 1944年秋,日軍進犯浙贛鐵路後,又攻占溫州。新四軍軍部遵照中共中央關於開展東南沿海抗日鬥爭,發展蘇浙皖邊的指示,令第 1師南進,首先打開蘇南、浙西抗日局面。12月下旬,第1師師長粟裕率3個團渡長江南下,於1945年 1月中旬,與在蘇南的第16旅會合,成立蘇浙軍區,粟裕任司令員,將蘇南、浙東和第 1師南下的部隊改編為第 1、第2、第3縱隊,並確定了向天目山地區進軍的部署。此時,退避浙西山區的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阻撓新四軍南進浙江敵後抗戰,遂爆發了為時5個月的天目山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蘇浙軍區部隊在浙江省天目山地區,對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進行的3次自衛反擊戰。

1944年秋,日軍為確保南京、上海、杭州三角地帶,防止美軍可能在浙江、福建方向登入,先後占領溫州、福州等要地,控制了浙閩兩省沿海地區。國民黨軍紛紛西撤。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遵照中共中央關於開展東南沿海抗日鬥爭,發展蘇浙皖邊與浙江沿海地區,以準備實行戰略反攻的指示,命令第1師主力南進,首先打開蘇南、浙西抗日局面,再與浙東打通聯繫,爾後相機向南發展。12月下旬,第1師3個團南渡長江,於1945年1月與在浙江長興地區的第16旅會台。1月13日,新四軍蘇浙軍區成立,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治委員(未到職),將蘇南、浙東和第1師南下部隊整編為第1、第2、第3縱隊(4月增編第4縱隊),並確定了向東南敵後進軍的部署。正當蘇浙軍區部隊積極向敵後挺進之際,國民黨頑固派連續調集重兵企圖聚殲蘇浙軍區部隊。蘇浙軍區部隊被迫於天目山地區進行了為時5個月的自衛反擊作戰。2月12日,蘇浙軍區第1縱隊進至武康、遞鋪(今安吉縣城)一線,第3縱隊第7支隊進到安徽省廣德以南地區。國民黨頑軍以其第62師、“惠義救國軍”等共5個團,由孝豐西北地區向第7支隊發起進攻。蘇浙軍區部隊奮起自衛。14日,第7支隊頑強堅守廣德東南上堡里陣地,爾後第3縱隊全部投入戰鬥,與頑軍激戰於景和里以南、丁嶺以北一線。同時,第1縱隊主力西返支援,在孝豐以西之西圩市、漁溪口、大小王坑一線參加殲擊頑軍戰鬥。18日上午結束戰鬥,殲頑軍千餘人,解放孝豐城,控制了天目山北部地區。3月1日,國民黨頑軍重新調集12個團的兵力,向孝豐城進攻。6日晚,蘇浙軍區第1、第3縱隊發起反擊,以各個擊破對付頑軍的分進合擊,至27日共殲其1700餘人,並乘勝占領東、西天目山,解放臨安城。5月下旬,國民黨頑軍調集14個師42個團共6萬餘人的兵力,再次對蘇浙軍區部隊發動大規模進攻,其第79師首先進至富春江西岸和新登(今城陽)東北一線,企圖奪占臨安、天目山、孝豐,聚殲蘇浙軍區主力,再進攻莫乾山、郎溪、廣德地區。29日,蘇浙軍區以3個支隊在新登地區發起反擊,經3天夜戰,擊潰了第79師,於6月2日進占新登城,接著又打退頑軍10個團的反撲。此後,蘇浙軍區為顧全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大局,主動放棄新登、臨安,撤至孝豐地區。國民黨頑軍錯誤地判斷蘇浙軍區北移為“潰逃”,遂以第52師、獨立第33旅、“綏靖”第1、第2縱隊及第146師~部組成左兵團,自寧國、於潛向孝豐進犯}以突擊第1、第2縱隊及第79師組成右兵團,由臨安向北推進;第28軍(欠第52師)、“忠義救國軍”占領天目山區。為反擊國民黨頑軍的三路進攻,蘇浙軍區以3個支隊擔任孝豐正面守備,將主力隱蔽集結於孝豐西北待機。19日,蘇浙軍區採取先阻東打西、後阻西打東、連續作戰、各個擊破的方針,以6個支隊向頑軍左兵團突擊,殲其第52師主力及獨立第33旅一部。21日晚轉兵反擊孝豐東南的頑軍右兵團。第1縱隊和第4縱隊一部切斷其後路,第3縱隊迂迴其右翼,第4縱隊主力向孝豐正面頑軍突擊,將其包圍於草明山、白水灣、港口一線狹小地帶。經兩晝夜激戰,至23日殲其突擊第1、第2縱隊和第79師大部,共6900餘人。新四軍蘇浙軍區部隊天目山3次自衛反擊戰,挫敗了國民黨頑固派軍隊聚殲蘇浙軍區主力,驅逐新四軍出江南的企圖,鞏固和擴大了蘇浙皖邊抗日根據地,對完成向東南沿海發展的戰略任務創造了有利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