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州勾劍

“越王州勾劍”於1987年12月在湖北省荊門市子陵水泥廠戰國墓地36號墓出土。通體熠熠生輝,兩刃利可斷髮,劍身滿飾暗細線紋。

“越王州勾劍”於1987年12月在湖北荊門市子陵水泥廠戰國墓地36號墓出土。通體熠熠生輝,兩刃利可斷髮,劍身滿飾暗細線紋。兩面格分別鑄有鳥形文“戊(越)王州句(勾)”、“自乍(作)用僉(劍)”
“戊王州句”即越王朱勾公元前448年—公元前411年)是王勾踐的曾孫。劍長53.7厘米,其鑄工精細,造型美觀,以篆文鑄成的銘文“越王州勾自作用劍”清晰而精美,堪稱出土兵器中的上乘之作,可與著名的越王勾踐劍相媲美。越國號稱“鑄劍之鄉”。越王州勾劍的出土對研究越文化的關係有重要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楚越關係曾因共同抗吳一度和善,但越滅吳之後並占吳地,越楚之間便有了利益衝突,關係逐漸惡化。越王朱勾在位期間,楚越曾多次發生戰爭,越王州勾劍出土於士級貴族墓中,相當於下級將官之墓。這把劍很可能是墓主人在楚越交戰中繳獲的戰利品。作為軍人,為了銘示他生前的戰功,在他死後將該劍作為隨葬品埋入墓中。
吳越之地,名劍迭出。“越民鑄寶劍,出匣吐寒芒”,三國時候,曹丕見到歷經800年依舊寒光閃閃的戰國青銅劍時,寫下如此詩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