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仕途

走過仕途

《走過仕途》一書2014年10月由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作  者:陶建群 王天仁

出版社:中國方正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9月1日

ISBN:9787517401278

開本: 16開

定價: 39.00元

內容簡介

《走過仕途》一書最近由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該書以對話的形式,講述了一個50後國家幹部王天仁從一個農村青年成長為國家廳級幹部的精彩人生故事。書中從如何認識仕途人生、如如何保持廉潔用好手中的權力、如何認識和堅持“終身學習”、如何認識和堅持改革創新、如何認識和堅持實事求是、如何堅持正確的幹部路線、如何認識和改造“機關文化”七個方面論述仕途之悟,事例生動,觀點鮮活,是一部體現官場正能量的新官場紀實作品。

該書作者陶建群系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誌社副總編輯,這是他繼《誰在製造官場應酬》一書出版之後又一力作。

作者簡介

陶建群, 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誌社副總編輯,多所高校客座教授。著有報告文學集《生命的輝煌》、散文集《穿越心靈的歲月》、詩集《送你一束思念》、評論集《誰在製造官場應酬》等1O多部書。在中央重點黨報黨刊上發表文章700多篇,其中有些作品曾獲國家級獎,有些作品被《讀者》、《作家文摘》、《報刊文摘》以及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等中央重點新聞網站首頁頭條轉載,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

王天仁,中國共產黨黨員,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中國管理科學學會理事,山東省企業信用與社會責任協會會長,山東省創新管理研究皖副院長,中國“科學消費”第一人,2013山東財經功勳人物,2014年年度責任領袖。已出版《不惑集》、《最佳化“細胞”工程》、《煙臺走勢》、《紅盾在肩》、《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構建與套用》、《企業社會責任30談》等多部作品。)

序言

一位50後官員演繹的精彩仕途人生

——《走過仕途》序言

陶建群

2014年05月05日13:42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我從事新聞採訪和理論研究工作有20多年了,期間,採訪過很多人物和新聞事件。有一些人和事已漸漸淡忘,但有一些人和事卻越來越清晰。山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巡視員王天仁,就是屬於這後一種情形。與王天仁先生相識,可能是一種緣分,也是人生給我的最大快慰之一。

那是2010年10月在山東聊城的一次理論研討會上,我們彼此首次見面,他的睿智與平和,讓人如沐春風。接觸之後,彼此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共同的志趣與愛好,讓我們無話不談,我們一直聊到深夜。通過而後的多次接觸和深入了解,通過閱讀他送給我的書作,通過與他的同事側面交談,我發現他的人生經歷很特別,也很有意思,並被他的思想力量、理論功底、創新思維所折服,更被他的研究水平、奮進精神、為人謙和所打動。於是,我專門約他來北京,和他進行了一場關於仕途人生的長篇對話。這次交流對話,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一句話:“人生的長度是生命,人生的寬度是胸懷,人生的厚度是積累,人生的高度是境界。”這句人生箴言,可以說,在這本《走過仕途》的書中得以充分詮釋。

1952年,王天仁出生在山東煙臺的一個偏僻的山溝里,他戲稱自己這一代人是“50後”。他在“大躍進”、“三年災害”和“學雷鋒”中成長,在“文化大革命”中度過了中學時代。1971年高中畢業的時候,這場“動亂”還沒有結束,因而,上大學也就成了泡影。他從農村山溝里出來,也只能回到農村山溝里去。農村,山溝,就是他走上社會和仕途的起點。但那時,他心中始終有一個信念,就是像他當醫生的父親那樣,通過自己的能力和本事,走出山溝,成為社會有用之才。他奮鬥的歷程,演繹了這樣的精彩人生:從一個農村青年成長為國家高級幹部,從一個從準高中生後來被幾所大學聘為教授,從一名公社黨委秘書一步一步提拔為市委研究室主任,從一名農村通訊員逐漸磨練成山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新聞發言人,從一名工商局長被推選為行業協會會長,這傳奇般的履歷和一次次華麗的轉身,無不彰顯了他的學習人生和進取人生。王天仁的經歷告訴我們:人生的真諦不在於生命的長度,而在於對社會創造、貢獻的價值。他的理想與信念,是其奮鬥之源,是其生命之魂,惟有信仰堅定的人,生命的長度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而這種理想與信念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更能激發其主動性和創造性,在鼓舞鬥志、振奮精神方面能產生巨大的能量。王天仁的奮鬥歷程,就是一個成功的典範。 人,只有樹立遠大理想,堅定前進的目標,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才能很好地體現生命的價值。王天仁的仕途人士,就是在生命的長度中,留下更多的奮鬥足跡,留下更多的成功喜悅,留下更多的碩果與貢獻,從而使其生命變得充實、變得光彩、變得崇高、變得偉大!

人生的高度,說到底它是一種境界。境界,能決定一切、支配一切、指導一切、保證一切、取決一切。一個在“文革”中讀完高中、沒有上過大學的人,要想有所成就,肯定要比別人多付出數倍的努力。王天仁的仕途人生注定是學習的人生、奮鬥的人生,否則,就會步履維艱,甚至有被社會淘汰的可能。為了能彌補自己知識的不足,他把學習作為一種工作與生活方式,始終堅持不渝,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憑著驚人的毅力,相繼取得了大專、本科文憑和碩士學位。學習為了什麼?就是更好地轉化為一種工作與服務的能力。就是這種不斷學習、不斷進取、不斷奮進、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給他以前進的動力。而這種境界,源於他的內心,是其精神方面的高度,反映著生命的品質、質量、品位,並決定其思想和行為的動機。可以說,有什麼樣的思想意識、精神境界,就有什麼樣的人生視角和人生態度。王天仁之所以能夠成長為一名國家高級幹部,成長為學者中的官員、官員中的學者,是因為與他不斷學習、不斷進取的結果,是他不斷擺正自己的人生態度和提升其思想境界密不可分的。他認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怎么能站得高?就是不斷學習。學習應當是貫穿人生整個過程的事情。對領導幹部來說,學習還應該是一種政治責任。人,只有通過堅持不懈的學習,才能及時補充工作生活所需要的新知識,為自己不斷地加油、充電,也才能使自己始終幹得有勁、活得明白。就是這種境界的升華,才使其生命更有內涵、更有高度、更有價值!在《走過仕途》中,較為集中反映了這樣的一個人生哲理:具有高度的人生,總有別人不曾付出的艱辛,總能看到別人不曾看到的風景,總有別人未曾擁有的收穫。這些都在王天仁身上得以充分展現。因而,我們可以這樣說,人生,有了啟程,才會到達理想的目的地;有了拼搏,才會獲得輝煌的成功;有了播種,才會有收穫;有了奮鬥,才能品味幸福的人生。這也是《走過仕途》給我們的人生感悟與生活啟迪。

我們所說的生命的寬度,就是一種事業心、責任感和敬業、勤業、精業以及無私奉獻的精神。《走過仕途》對其也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詮釋。在和王天仁對話中,我發現他工作經歷特別豐富,他是從基層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做好每一項工作,得到大家普遍認可,經組織考察、民主推選,從而走上領導崗位的。他當過縣紀委副書記、縣委常委兼宣傳部長、辦公室主任、縣委副書記,當過市委政研室主任、工商局局長、企業社會責任協會會長等職務,他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乾一行、愛一行、鑽一行,每到一個新的崗位上,他都認真研究、反覆思考、勇於創新與改革,並取得豐碩的成果。他還善於在工作一線中實踐探索,總結出如細胞工程、政務承諾、科學消費、法治系統、執法改革、企業責任等六項創新理論,在社會上產生重大反響,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豐富的人生經歷和人生閱歷,使他積澱了人生的厚度,使其思想視野和人生的寬度得以不斷拓展。

我們都知道,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有限的,但生命的寬度可以拓展,厚度可以加大,純度可以鑄造,這些則是無限的。生命的寬度,就是爭分奪秒,使有限的生命得以加寬,在有限的時間內作出無限的努力。王天仁就是這樣的人。為了工作和學習,他常常加班加點,放棄很多休息時間。他認為,“乾什麼研究什麼”,這應當是我們學習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因為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所具備的研究條件是有限的,必須集中精力做自己熟悉的比較重要的且有研究條件的事情。這樣研究出來的東西,可以迅速進入決策,取得社會效益。多年來,他在一些領域之所以取得很大成就,就是因為堅持乾什麼研究什麼,研究什麼套用什麼,務虛與務實緊密結合,理論研究與本職工作緊密結合。比如,“農村家庭建設”的課題,是他在縣裡分管農村、政法工作時研究提出並組織實施的;“科學消費”的課題,是他在省局分管消協工作時研究提出並組織實施的;“行政執法改革”的課題,是他在省局分管法制和公平交易時研究提出並組織實施的;“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研究”課題,是他在擔任協會會長後研究提出並組織實施的。“天道酬勤”是永恆的真理,沒有比行動更美的語言。人生的春色,需要乾、需要奮鬥、需要奉獻、需要付出,需要用汗水、心血來裝點,終身不悔地為人民服務。王天仁的仕途人生,就是在奮鬥和奉獻中一路走來,給我們展現出一道絢麗的人生光彩。

拓展我們生命的寬度,就要像王天仁那樣追求分分秒秒的光陰去為人民辦事、解難、排憂,創造福祉。這種精神只能從淵博的知識、良好的修養、文明的舉止、優雅的談吐、博大的胸懷以及一顆充滿愛的心靈中獲得。這正是《走過仕途》里的集中反映,也是王天仁仕途人生的成功之道。

一個人的長度不同,對社會的貢獻和價值也不同;一個人的寬度不同,其胸襟胸懷也不同;一個人的厚度不同,其成就大小也不同;一個人的高度不同,看事情的角度,深度也不同。王天仁作為“官員中的學者”和“學者中的官員”,他涉及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如哲學、法學、公共管理學、倫理學、新聞學等等,無不閃現著他的智慧火花,他都能把這些理論及思想,在實踐中運用到極致,《走過仕途》中可見一斑。在與他對話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他關於對領導工作的一些看法和觀點。他認為:乾領導工作,首先是思想上的領導,以先進的思想及實踐,去影響、說服、指引和帶動部屬和身邊的民眾。思想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資源。為什麼有的領導者退休了,還有很強的號召力?有的人身無卑職,也有很強的影響力?因為他有思想,正確的思想,先進的思想,是一名思想導師。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思想水平是領導者的一個重要素質,是構成權力的一個要素。領導者應努力成為“思想領袖”和“思想導師”,至少應成為一個具有問題意識和愛好思考的人,能夠及時發現問題,並及早提出研究的思路,指出前進的方向。要有思想、有思路,就必須讀書學習。對領導者來說,讀書學習就是為了產生思想和思路,形成對領導工作有用的思想力。他是這么認為的,也是這么做的。從政30多年來,他換了很多崗位,但在每一個崗位上,他都能沉著穩健,得心應手,乾出一番事業來,這也是他得益於多年養成的愛學習、愛思考的習慣。此外,他還筆耕不輟,出版了10多部著作。這都是他學習、奮進的最好證明。

他為官從政,走上仕途,在對待手中的權力這個問題上,王天仁有獨到的看法,讓我一直銘記在心。他認為,世上最為珍貴的資源之一,也是最為神奇的東西之一,就是權力。擁有了權力,也就同時擁有了責任,就要運用這個權力去帶領民眾幹事創業,讓權力的力量充分釋放出來,讓權力的魅力充分展示出來,讓權力的絢麗之花結出豐碩之果,為廣大民眾做好事、謀幸福。做官就要做事,掌權就要行權。行權做事,要做正事。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做事,以責任感做事。這是他為官的心得與體會,讓我們覺得很質樸,也很受用。如果沒有在仕途上豐富的人生經歷,是提煉不出這樣的精彩觀點的。

如果我們把這種胸懷、品質、美德、精神,當作人生的信念和前進的動力,如果我們把每天當作人生的第一天,那么,我們看到的就是希望,就是新生,就是奮鬥,就是奉獻,這是一種迎接朝陽的激情,是一種為他人服務的感情,是燃燒生命的動情。王天仁的人生履歷,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奔跑,總在趕超一些人,也總在被一些人超越。一路上,有的人邊跑邊欣賞沿途的風景;有的人邊跑邊思考人生的終極目標。有的在尋找一種最適合自己的速度,走自己的路,看自己的景,超越他人不得意,他人超越不失志。而今,王天仁已經退休,但他退而不休,他人生的另一征途也正剛剛開始。還有好多的事情在等著他去研究,等著他去創新。我衷心祝願他繼續保持一顆奮進與平和的心態,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寬廣,在前進的道路上,去攀登那屬於自己的另一座高山,並在登上山頂的那一刻,再次向人們驕傲的敘述最絢麗多彩的人生。

(作者系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誌社副總編輯,該文為《走過仕途》一書序言)

名家推薦

這是一本充滿正能量的書, 它描述了王天仁為官從政40多年來的奮鬥歷程和深度思考,回答了仕途人生應該如何認識、怎樣度過、怎么出彩這一重大問題,不僅對政府系統的廣大公務員,而且對各行業的領導者,具有重要啟迪作用。

——原山東省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 謝玉堂

怎樣做人、做官、做事,如何立德、立功、立言,這本書作了較好的回答和展現。這是一本關於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精彩解讀之作,也是每一個走在仕途上的人值得一讀的心得之作。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 鄧榮霖

這本書彰顯了兩種力量:一種是人格的力量,一種是思想的力量。是抒寫人生、提升境界、催人奮進的精彩對話,值得各級領導幹部讀一讀!

——中共中央黨校社會學教研室主任、教授、省部級領導幹部班主講人 謝志強

這是一部文采和精神一齊飛揚、感性故事和理性思想相互輝映的50後官員人生成長史。透過這部書,我們會更加堅信這個真理: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永遠不會幹涸,一個人的奮鬥只有與國家的事業緊密相聯才有更高的價值。

——著名作家、編劇 王子君

 

書評

人的仕途生涯可以這樣走

——讀陶建群、王天仁《走過仕途》

作為陶建群和王天仁的朋友,拜讀了他們的力作《走過仕途》,備感親切和興奮。在過去若干年的交往中雖然也零星地聽過他們各自的許多故事,有些故事曾激起了我們強烈的共鳴,但沒有仔細想過對這些故事要進行怎樣的整理和挖掘。最近由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的《走過仕途》突然擺在我的案頭,該書用對話和採訪的方式,對一個“走完仕途”又正在嘗試開始新的人生之路的人進行“自傳”,感到耳目一新,也極大調動起我閱讀的興趣。

老實說,多年了沒有幾本書可以讓我一口氣讀完的,但《走過仕途》讓我目光從序言到後記一直沒離開過,這不僅僅是因為是朋友出的新書,而是書中王天仁的人生故事,讓我產生了深深的感慨:“命運多舛”是我們這一代人共同的人生,但閱歷和結局卻千差萬別、不盡相同。同從窮鄉僻壤出來,同啟仕途人生,但有的人在仕途的鼎盛期跌入萬丈深淵,落得個粉身碎骨和身敗名裂的可恥下場。而天仁自踏上仕途之路起,始終堅持人生厚度和知識的積累,恪守服務社會的道德境界,追求“敬業、勤業、精業”的生命寬度,雖然沒有“登臨絕頂我為峰”和“一覽眾山小”那偉人般的豪邁,但在一次次人生路上的華麗轉身,收穫了一道道無比絢麗的彩虹。這是“登臨絕頂”之人看不到或許能看到卻不想去看的獨特景致,只有以平凡之心奮力攀登,不刻意追求“登頂”目標,而更加看重和享受登山過程之人,在前行的路上才能夠領略到的“無限風光”。

老實說,天仁業已進入新的人生髮展期,按照發展心理學的觀點,算是進入到人生髮展的第二個春天。沉下心來對過去的人生經歷和職業生涯進行系統的梳理和總結,鞭策自己和啟迪後人,當是一件愉快的工作,這也是許多成功人士夢寐以求的事情。天仁有這個積累、也有這個能力,但由自己親來“自傳”,在官至廳局級這個層面難免會因產生一些官場微詞而影響心情。如此看來,建群作為天仁的朋友,在百忙之中,採用對話與採訪的方式,完成了這本閃現思想火花的“自傳”,真是一個有心的人、有情的人!

其實,我一直喜歡讀自傳,尤其喜歡從偉人或成功人士的自傳中總結和歸納出一些人生經驗,去“解惑授道”,但我個人信之不多。並不是他們的人生經歷不夠豐富,而是自傳中的故事加工、改造、人為拔高的痕跡太多。資訊時代的人們時間有限,不可能像分析一個管理案例那樣去閱讀一個人的自傳。特別是一些了不起的大人物,面對個體局限產生的失誤沒有反思的勇氣倒也是可以理解,在自傳中迴避就是了,為什麼要刻意粉飾?而《走過仕途》描述的是一種新的呈現方式的自傳。在世俗的眼中,書中的主人公只能算事有所成的平凡人,但正是這樣一個農村孩子奮鬥歷程的故事,讀來真切和備感厚重,有時代的張力和改變命運的力量,這種改變命運的力量就是知識。

可以這樣認為,知識是《走過仕途》一書中主人公成長和自我完善的主線,也是二位作者思想碰撞的起源,更是讀者感悟人生的媒介。做人、做事、做官,立德、立言、立行,在全書精彩的對話與思想的交流中熠熠生輝,這是市面上許多自傳閱讀中體驗不到的感受。平凡人的勵志故事雖然沒有偉人的故事那樣玄妙、那么華麗、那么“波瀾壯闊”,但它如同大樹上的累累碩果讓人觸摸得到。天仁的故事充滿知識力量,有啟發讀者理性思考的誘惑,時不時地還能夠激起對過往歲月的回憶。這種回憶和感悟,是只有同齡人或擁有相同經歷的人才能有的。對一個與之對話的記者來說,駕馭這樣一個真實的主題、面對這么豐富的材料和故事,實屬不易。足見建群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獨具匠心的深厚功力,因而才能使全書的字裡行間無不滲透著平和、質樸,飛揚的文采和理性的思維融為一體,一個其行、其思、其想,其情、其德、其才的形象在他們的對話中活靈活現,躍然紙上。

由於工作和研究領域的關係,我常常接觸到許許多多的朋友,其中不乏有正處在仕途發展重要或困惑期之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疑惑,就是人的職業生涯是規劃出來的嗎?仕途之路要如何走下去?

老實說,我的知識儲備可以勉強回答第一個問題,但我的職業和人生經歷卻難以解答好第二個問題。作為一個“仕途”的逃避者,我不好隨隨便便為人師,為處在人生髮展困惑期的朋友釋疑解惑,實在是一件困難的事!《走過仕途》或許可以回答好以上兩個問題,特別是回答第二個問題太適合不過了。在我看來,這本書不僅全面、系統、生動地回答了怎樣開啟仕途人生的問題,還是一個有啟迪作用、有借鑑、可操作性的勵志樣本。我很想把這本書推薦給這些朋友們,當然也包括在職業發展中感到困惑的年輕朋友,還想與大家分享我讀這本書獲得的幾個感悟:

1、人生的許多成功不一定是設定好的目標,有偶然也有必然

和芸芸眾生一樣,王天仁的人生起跑線並不特殊。在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讀完高中,懷著“笑灑滿腔青春血,一切交給黨安排”的“紅心”,走向“廣闊天地”。不一樣的是,王天仁服從“分配”當了一名民辦教師,邁出了他職業生涯的第一步。不過,在那個知識不值錢的年代裡,教師是一個沒有社會地位的職業,即使是農村的一些有資源、有條件和想法的青年,願意一邊勞動一邊尋找參軍、招工的機會,也不太願意選擇去當民辦老師,因為民辦老師即使是轉成公辦老師,也被當時許多所謂有才華的年輕人認為是掉進了職業的苦海。而年少的天仁並沒有偉人自傳中通常描述的“有偉大的人生目標”,僅僅把它當成“端公家飯碗”的機會並倍加珍惜。儘管那是一個“讀書無用論”比較盛行的年代,但任何一所學校的領導都看重教學工作認真、業務過硬的教師,這大概也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恆久不變的職業行為標準吧!在短短的兩年教師生活中,天仁從村國小教到公社聯中,倒不是說國小老師就一定低,但那個年代普及中學教育,像天仁高中畢業、又認真教學的老師自然會受到領導青睞。

在中學工作一年多,在讀高中時的老師推薦下,王天仁被選調到本縣一個更加偏僻的公社從事宣傳報導和寫材料工作,雖然“民辦”的身份沒有改變,但總算是一個公社“幹部”。憑著“乾一行、愛一行”的淳樸職業價值觀,天仁在平凡的崗位上收穫了工作、學習帶來的樂趣,有突出的業績表現,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寫作的才能得到了較好的發揮,引起公社和縣領導的關注。王天仁就是這樣沿著人生崎嶇的山路,一步一個腳印,從公社走到縣裡,又走到市里,走到省上,最後官至正廳級幹部。

在王天仁的職業生涯中,成功的秘籍不知道是機遇、是努力,或者還是其他什麼原因?《走過仕途》一書呈現的王天仁的成長軌跡,有機遇,也有努力!機遇,是時代賦予的,每一個同時代人都可能有這樣或那樣的機遇,但把握機遇並收穫機遇帶來的成果卻千差萬別,取決於個體把握機遇的能力,還取決於將機遇轉化為個體“職業錨”的知識儲備和職業心理儲備。如果當年的王天仁沒有知識儲備,在踏入“仕途生涯”最關鍵的那次機遇中,在“三不脫離”和“能進能出”機制下,就算王天仁抓住了選乾的機遇,但在實習期沒有組織期待的表現和能力,還是有可能被“打發回去”的。是努力?當然也是少不了的!但在任何一個現實的職場環境中,即使努力了也不一定都能夠收穫個體期待的結果,如果不努力就永遠也不會看到個體期待的結果了,而且幾乎所有成功結果的背後,都有一個個與努力分不開的故事。這又是為什麼呢?

讀了《走過仕途》,應該可以釋然。王天仁認為,人生的許多成功都不是事先設定好的目標,很多事不是想好了、學會了再去乾,而是被“逼上梁山”,邊學邊乾。這對奔跑於仕途路上,且時感疲憊的人應該有所啟示。如果王天仁的仕途之路,果然也有無數成功人士在自傳中描述的“有遠大明確的目標”,那么,王天仁人生的五次華麗轉身,40歲多一點級別至廳級,其仕途生涯的設計目標是否低了呢?人們不僅要問:一個仕途之人,職業生涯的頂峰才是一個廳官,顯然還沒有“破壁”。但是,追求“破壁”原本就不是王天仁想要的人生和追求的終極目標。王天仁可沒有那么大的“野心”,他只想簡單地生活,做一些自己想做、能做成,對社會有意義,還能夠挑戰知識缺陷和體現自我價值的工作。這才是天仁仕途生涯真正的動力源泉,這種動力因素才值得飽受仕途發展瓶頸困繞的人去認知體味。

其實,在漫漫的人生路上,人們或許根本就規劃、設計不出一個清晰的目標職位來,在職業世界中,只有把現實的職業環境和自己的職業錨或職業夢想聯繫在一起,把任何一項工作、任何一個職位,看作社會對我們的挑戰、組織對我們的選擇或期望的時候,就會產生面對社會挑戰的無窮勇氣,就能夠發揮人最大的職業潛能。能夠發揮人最大的職業潛能,其實就是一個精彩的、值得回味的人生,這或許是《走過仕途》給我們另樣的、與眾不同的啟示。

2、知識是仕途路上永不熄滅的明燈

在文化大革命中,王天仁讀的高中是“九年一貫制”的,按教育年限充其量算一個“準高中”生吧!先天的知識不足,對一個要依靠專業特長——“寫作”來謀求發展的人,困難可想而知。注定他的“仕途”比身處領導職位縱向升遷要崎嶇、艱難得多。一是決定升遷的行政資源不直接,畢竟不是一級政府的主官;二是需要彌補發展上沒有大學學歷的缺陷,這可是“入仕”的硬槓槓。前者,可以通過組織中的“職業導師”推薦,但能夠決定升遷之事的“伯樂”不常有。從《走過仕途》一書中,可以看到天仁有這個幸運:進到公社工作,有高中老師推薦;在公社的工作中,有黨委書記刻意培養並進入縣委副書記的視野;選調到到縣委工作,又遇到黨性強、作風正派的幾任縣委領導,使沒有學歷、沒有上層背景的王天仁很快成為年輕的縣委常委。這是真正的、值得人們懷念和弘揚的“千里馬與伯樂”的關係。其成功的關鍵因素,決不是當下政治生態中的“關係網”和“利益紐帶”作用,而主要是靠文字功夫、工作態度、忠誠老實和突出的業績說話。如果天仁沒有過硬的文字功力,如何依靠“寫作”謀求發展、又如何能夠走到今天?儘管後來的王天仁陸續走上了市、省兩級政府職能部門的領導崗位,但始終沒有告別文字工作,直至今日也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天道酬勤”,是對王天仁的職業生涯最好的概括。

在我國,50後從農村走出來的社會精英,多數都是恢復高考後考上大學的幸運者,但天仁沒有這個幸運。恢復高考,他調到縣委工作不久,1978年才正式批准轉為國家幹部,注定了王天仁不能選擇通過上大學來改變命運的職業發展之路。“邊工作,邊學習,在職學習,脫產學習,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王天仁就是這樣描述他的求學、求知之路。久而久之,學習就成了他工作和生活的良好習慣。1983年,王天仁果斷抓住了脫產學習的機會,圓了多年的大學夢,並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專科文憑,完成了“準高中”生到大學學歷的飛躍。知識的積累,使天仁的事業如同插上騰飛的翅膀;系統的中文專業訓練,使天仁的“寫作”功力爐火純青。這在以後省委組織的“一推雙考”,競爭性公選副廳級幹部中得到充分印證。在“三輪”考試和組織考察中,均以第一的成績勝出,成為副廳級幹部,成功地完成了“仕途”之路的一次較難的跨越。

在王天仁的仕途生涯中,始終貫穿了一條知識積累和知識運用的主線。所謂“現學現用”、“急用先學,立竿見影”,揭示的就是“戰爭中學習戰爭”的道理。王天仁將其概括為“乾中學,學中乾”,“即使臨陣擦槍,不快也光”,這其實也是許多和天仁一樣的成功者彌補知識缺陷的最好辦法。由於知識的積累是一個長期和持續學習的過程,王天仁在讓學習成為良好習慣的同時,又為自己構建了一個“知識管理”體系,幫助他在最需要的時候及時提取、套用或形成新的知識儲備。王天仁憑藉這個“知識管理”體系,不斷開闢出一個又一個嶄新的工作或研究領域。《走過仕途》一書中記載的六項創新,只是王天仁在不同時期、不同崗位,開展的六項工作創新和理論創新的實踐成果。由此,我們感悟到:知識是人生路上永不熄滅的明燈,在風雲變幻、充滿太多變數仕途中,只有知識才是仕途中“不變應萬變”的最好利器。

3、在仕途的路上奔跑,過程重於結果

和絕大多數仕途的奔跑者一樣,在世俗的眼裡,王天仁最後也沒能夠衝破那扇“玻璃門”,但是他非常知足和坦然面對。因為王天仁的仕途之道非常簡單,他從沒有設定過仕途目標並不遺餘力地去追逐這個目標。只知道以“事業為重”;“熱情飽滿、不遺餘力地工作,每走一個崗位,都扎紮實實,兢兢業業”;追求“工作業績得到領導的認可和民眾的好評”;把“學習與寫作,作為基本技能和終生事業”;堅持“學習不止,筆耕不止”。這些做人、做事的路徑和方法,幫助王天仁在一次次人生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應該說,王天仁的職業生涯之路,原本就不是一條單一的仕途通道。從“農村青年到廳級官員”、從“準高中生到碩士教授”、從“公社黨委秘書到市委研究室主任”、從“農村通訊員到省局新聞發言人”、從“工商局長到協會會長”,五次華麗轉身,正好展現了一條多元的職業生涯通路。天仁的每一次“轉身”,都伴隨著人生職業境界和知識能力的提升。這對選擇單一仕途通路、久久沖不破那扇“玻璃門”而倍感心灰意冷的人們,是一種很好的啟示。與其執著地彌補沒有靠山的“先天缺陷”去“投機鑽營”以圖“破門”,不如像天仁那樣心態平和地進行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升。如果能夠懂得,相信多元的職業通道上總會有一扇門窗為你敞開,外面的陽光格外明媚,空氣也格外新鮮。這也是閱讀《走過仕途》帶來的新感悟!

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工作的最初目的,可能僅僅是找一份養家餬口的差事,進而才有可能去追求可能的財富、地位和名望。這也符合正常人職業心理的層次需要原理,但在這裡,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不是單一表象的“財富、地位和名望”,而是“可能的”!“可能”,可以算作是王天仁的仕途人生信條,他的幾次重要的調動和崗位性質的轉型,都是基於對自我“可能”的認識。在人的職業發展中,認識自我,是一個畢其一生的課題,許多人的不幸就在於不認識自己的“可能”。近期揭露的幾位投機鑽營、攀附權貴的“得道”之人的可恥下場,即是不認識自己的“可能”的典型。從《走過仕途》一書中,可以看到天仁是個有自知之明的人,因而在權力和利益面前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定力。

記得國外的一位學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在人的生命的歷程中,沒有任何一種方法如同工作一般,可以使個人與現實的社會如此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因為工作至少能夠提供個人在現實的人類社會中的一個安全的基地。”每一個熱愛生活、熱愛工作的人,其實沒有必要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一個不太能夠現實的偉大的目標上,即使是一個可以實現的遠大目標,也一定會有無數個細小的、階段性的目標組成,實現其中的任何一個目標,你都能夠產生成功感和滿足感。在仕途的路上奔跑的朋友,過分地關注遠大目標,一定會失去很多、很多的成功體驗。這是《走過仕途》一書的思想結晶,也是追求職場成功的人們需要深思的問題!

感悟還很多,真想一直寫下去。當然也忍不住再一次品讀,在品讀中也產生了一個建議,不太成熟,但作為朋友還是“知無不言”的好。本書如作為一本純粹的漫談式對話錄,無論從問題、語言、風格、邏輯、思想性等方面都無可挑剔。但作為一部帶有自傳性的對話錄,最精彩的上篇,內容和故事都過於簡單。讀第一遍時,有“不過癮”的感覺,二次閱讀時又忍不住要去翻一翻後面的內容,才能夠在大腦中形成完整的故事鏈。我想,如果全書能夠以時間為經,把不同時期的創新故事、思考都分別都融進去,將會更加豐滿、充實。當然,這可能要涉及結構的大調整,又是一個大工程。總之,筆者期待能夠看到這樣一部帶有自傳性的對話新作,如果這樣,《走過仕途》將具有教科書般的傳播效果。 (李春苗 作者為著名企業文化建設研究專家)

(註:《走過仕途》作者簡介:陶建群,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誌社副總編輯,多所高校客座教授。著有報告文學集《生命的輝煌》、散文集《穿越心靈的歲月》、詩集《送你一束思念》、評論集《誰在製造官場應酬》等1O多部書。在中央重點黨報黨刊上發表文章700多篇,其中有些作品曾獲國家級獎,有些作品被《讀者》、《作家文摘》、《報刊文摘》以及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等中央重點新聞網站首頁頭條轉載,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

王天仁,中國共產黨黨員,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中國管理科學學會理事,山東省企業信用與社會責任協會會長,山東省創新管理研究皖副院長,中國“科學消費”第一人,2013山東財經功勳人物,2014年年度責任領袖。已出版《不惑集》、《最佳化“細胞”工程》、《煙臺走勢》、《紅盾在肩》、《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構建與套用》、《企業社會責任30談》等多部作品。)

寫作感悟

對話中展現人物風采

陶建群

人物通訊是媒體人的“看家本領”之一,要把人物寫好、寫生動,著實不易。據我從事新聞採訪和理論研究工作20多年的經驗看,其中主要之點在於要寫好對話、在對話中展現人物風采。

我採訪過很多人物和新聞事件,最難忘的一次是對山東省工商局副局長王天仁的採訪與寫稿。

5年前在山東聊城召開的一個理論研討會上,我與山東省工商局副局長王天仁相識。聊天中,他的經歷引起我極大的興趣:1952年出生的他,從一個農村青年成長為廳級幹部,從一個準高中生後來被幾所大學聘為教授,從一名公社黨委秘書一步一步提拔為市委研究室主任,從一名農村通訊員逐漸磨練成山東省工商局新聞發言人,從一名工商局長被推選為行業協會會長,這傳奇般的履歷,是什麼原因和力量讓他五次華麗轉身?職業的敏感,讓我感到這個50後官員背後,隱藏著一個精彩的故事。於是,我思考著怎樣來采寫和表現這個人物。面對這樣一個真實的人物,想把他寫活並立起來,難度很大。

回京之後沒幾天,我又專程去濟南對他進行了專訪。這次完全採用對話的形式,講述了他為官從政40多年來的奮鬥歷程和深度思考,回答了仕途人生應該如何認識、怎樣度過、怎么出彩這一重大問題。對話完之後,寫成《一位50後官員演繹的精彩仕途人生》,文章發表之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之後,我又用長篇對話的方式寫成《走過仕途》,由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同樣,也獲得各方好評。

我認為,寫好人物,方法很多。但我采寫《走過仕途》,有以下幾點啟示:

第一,寫人物,尤其是材料豐富的人物,可以通過對話來反映人物的心態、想法和思想,讓讀者的思維跟著記者的問話,而心入其中。這種方式給人的印象是比較真實可信,人們可以從被採訪者的語氣、措詞等來理解人物的性格,讀者比較偏愛這種“原汁原味”的人物報導。

第二,寫人物,要有一定的故事性,才能夠吸引讀者。人物訊息一般都需要選擇適當的情節與人物活動,來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因而故事性較強,讀來較有趣味。比如,我與王天仁對話中,講述了他如何從基層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做好每一項工作,從而走上領導崗位的。他當過縣紀委副書記、縣委常委兼宣傳部長、辦公室主任、縣委副書記,當過市委政研室主任、工商局局長、企業社會責任協會會長等職務,他的這些經歷,本身就充滿了故事色彩。

第三,寫人物,要通過事實表現人物。所謂“以事顯人”,立腳點在人物身上,避免詳略不當,喧賓奪主。我采寫的王天仁這個人物,他的奧秘,就是終身學習,這是他成功的法寶;知識是他仕途路上永不熄滅的明燈。在他的仕途生涯中,始終貫穿了一條知識積累和知識運用的主線。

第四,寫人物,要根據人物的需要安排材料。人物寫作要求“因人寫事”、“人因事顯”,所用材料都要求根據描寫人物的需要而安排。這是它與一般的事件性新聞的區別所在。我與王天仁對話中,從怎樣做人、做官、做事,如何立德、立功、立言,如何認識仕途人生、保持廉潔用好手中權力、認識和堅持“終身學習”等話題來論述仕途之悟,他對這些作了較好的回答和展現。因而材料充實,使人物更加豐滿。

人是社會生活的主角,也是我們媒體人報導的主角。下功夫把人物寫好、寫生動,是我們的追求目標。在這方面,大家當繼續努力!

(作者為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誌社副總編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