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雪夫炸彈

赫魯雪夫炸彈

1961年10月30日使用一架特別改裝的圖-95V戰略轟炸機成功試驗了一顆直徑為2.5米、長約12米、尾部有一個降落傘裝置的5000萬噸級的“核彈之王”,即被研製人員稱為“伊萬”的重達26噸的A602EN超級氫彈。蘇聯還首次提前公布這枚炸彈的超強威力,意圖震懾整個世界。

簡介

1954年, 美國在巴紹爾群島的 比基尼島爆炸了一顆當量達1500萬噸的Castle Bravo氫彈,這對當時蘇共第一書記 赫魯雪夫來說猶如當頭一棒,豈能容美國人占據最大核彈的交椅?於是指示製造一顆更大的氫彈來應對美國人的挑釁。在高層的直接領導和親自過問下,到1961年夏天, 蘇聯的一顆1億噸當量的超級氫彈在“阿爾扎馬斯-16”絕密實驗室被製造出來了,但如何進行試爆,卻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因為要進行如此大當量的核試驗,很難找到合適的試驗場。過去,蘇聯的核武器主要是在 新地島試驗場進行試驗,但是這個占地8.26萬平方公里的試驗場卻遠不能滿足這顆氫彈的試驗要求。從理論上估算,這顆超級氫彈在新地島爆炸後,其殺傷半徑約為1000公里。一個研製者們事先未考慮到的問題擺在了眼前:沒有一個地方能進行試爆!後來,經過反覆論證,才決定採取一種折中的辦法:裝藥量減為一半,即為原1億噸當量的一半 5000萬噸。

使用

1961年10月30日,一顆直徑為2.5米、長約12米、尾部有一個降落傘裝置的氫彈被裝在一架圖-95戰略轟炸機上。飛機迅速向1.5萬米升限爬升,向著投放點飛去。到達投彈點後,隨著地面指揮員的一聲令下,這顆氫彈便從機艙落下。當機組人員看到它的2個降落傘已順利打開後,便以最快的速度風馳電掣般地逃離試爆點上空。按計算,氫彈將在4500米的空中爆炸,從投彈到爆炸大約17分鐘,在這段時間裡,飛機必須脫離危險區。

赫魯雪夫炸彈赫魯雪夫炸彈

當這架圖-95飛行了250公里後,突然一道白光閃過,隨之飛機被一股氣浪沖得上下劇烈顛簸,在飛機身後,一個閃著橙紅色光芒的蘑菇雲迅速膨脹並盤旋上升。機組成員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慶幸自己沒有成為這位“超級死神”所“邀請”的第一批客人。

在爆炸的中心地帶,厚3米、方圓15-20公里的冰層被升華,修築在爆炸地進行試驗的工事消失得無影無蹤,坦克的炮塔被毀,其他物體也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已經看不出原來的模樣。那些被用來做實驗的動物,已根本找不到影子了。在距離爆炸點500公里範圍內的動物大多全身脫毛,然後痛苦地死去。真是慘不忍睹,駭人聽聞。

赫魯雪夫炸彈赫魯雪夫炸彈

這一刻,架設在700公里外城鎮的攝像機拍到了同步的畫面,天空猶如日出被照得發紅,一場絢爛的核煙花。城鎮安靜的迎來黎明,也將隨後迎來末日,居民們已被提前疏散。

此時,飛機已經飛出爆心區200公里以上,不要以為他已經安全了——以30萬公里/秒從200公里外爆心飛濺而出的光粒子,正在迅速撲向這架巨大轟炸機的駕駛艙。漆黑一片的駕駛艙,只能模糊看到駕駛員的輪廓——他穿著沉重的防護服,等待這一刻的來臨。

第一批光粒子夾雜著各種射線的闖入駕駛艙,飛行員的頭頂上方已經迅速被照得發紅,像一塊迅速燒紅的鋼板。

光子風暴的主力撲面而來,座艙變得透亮,駕駛員即便戴著蒼蠅一樣的護目鏡,依然不得不屈服——他下意識的低下了頭迴避這200公里外耀眼的光球。隨後趕來的衝擊波,即便經過了幾百公里依然還保有足夠力量將巨大的轟炸機攪得上下翻飛,幾乎失控。

讓我們回到4000高空處的爆心,幾百公里外的攝像機記錄下了接下來發生的一幕。“赫魯雪夫H-bomb”是在4000米高空被引爆,但是巨大的能量迅速沖向地面,當他砸到堅硬的地殼,迅速被彈起,激起巨大的、致命的核風暴和核塵埃,一柱擎天又射回蒼穹。

赫魯雪夫炸彈赫魯雪夫炸彈

核煙雲從地面拔地而起,不斷擴散,爬高,最終回到他的出發點注意,地面已經不復存在,你在照片下方中看到的墨綠色背景不是地面或者海洋,是以60公里/小時速度向四面八方滾動的、迅速擴散的核風暴和核塵埃,地殼早已被淹沒在這場風暴中。

蘑菇雲的先鋒,終於衝出爆心下方致命核塵埃形成的、厚重的、暗無天日的核地獄,並射流般的穿出了雲層,重見天日。

直徑上百公里的蘑菇雲已經完全跨上雲層,與日同輝,核塵埃此時也已經飛上雲霄,遮天蔽日,雲層上空已經不再蔚藍,變得昏暗,只有太陽還能顯示他的一絲光芒。

這也意味著這場盛宴進入高潮,即將結束,留下的,將是一個方圓數百公里的死寂世界,這是事後拍攝的新地島爆心地面,整個新地島已經被夷為平地:

在4000米高空爆心的下方地面,被來自空中的巨大的衝擊能量隔空砸出一個直徑超過3公里的大坑。在高空俯拍的爆心地面,中心像一個隕石坑,方圓幾十公里的地面已經塌陷。

赫魯雪夫炸彈赫魯雪夫炸彈

這是資料中記載的一段文字,從一個很小的局部描述了這場爆炸的慘狀:

“就在那道映亮了天地的白色光芒中,試驗區內3米多厚的冰層被熔化,躲在200公里之外地下室里的試驗人員頓感地球末日的來臨,有的經不起這強烈的刺激而神經失常。為試驗而放在爆區內的坦克被炸得七扭八歪,建築早已蕩然無存。

這是人類歷史上動物死亡最多、最慘烈的一次核爆炸——這顆“赫魯雪夫H-bomb”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再來第二次

5000萬噸TNT當量,永遠屬於蘇聯人的記錄。

後果

這顆被稱為“赫魯雪夫炸彈” 的核彈之王使蘇聯人奪回第一核彈把交椅,這大大地刺激了美國人。美國軍界一些人試圖用1億噸級的核彈遏制蘇聯的優勢。但此舉並未獲得多數人支持,因為這種炸彈在軍事上意義並不大。

莫斯科回電祝賀和感謝試驗取得成功,同時強調世界仍不太平,核試驗馬拉松尚未結束。雖然1億噸級核試驗不必再提,但是稍小級別的試驗非但不能減少,反而還得增加,甚至可以一日兩試。隨後新地島於1962年迎來冷戰期間最為繁忙的核試驗高峰期,當年美國人近乎瘋狂地進行了96次核試驗,蘇聯不甘示弱,試驗了44次,其中32次在新地島,10次威力巨大,最終達成了蘇美核均勢。兩國被迫坐到談判桌前,並於1963年簽署了禁止地上、空中和水下核試驗的條約。

理論計算

1、如果投放在 莫斯科上空,會造成以 莫斯科為中心半徑500公里內的所有城市毀滅;

2、如果投放在紐約,從紐約到費城相距700公里半徑內的所有城市都將不復存在;

3、如果投放在 美國東海岸,則會造成高達1000米的超級海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