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曼·赫爾姆霍茨

赫爾曼·赫爾姆霍茨 【Hermann von Helmholtz 【1】 1821.08.31-1894.09.08】,德國物理學家、生理學家兼心理學家,被後人譽為達爾文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

簡介

赫爾曼·赫爾姆霍茨 【Hermann von Helmholtz 【1】 1821.08.31-1894.09.08】,德國物理學家、生理學家兼心理學家,被後人譽為達爾文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他出生於德國柏林附近波茨坦市,因病逝於德國柏林夏洛滕區。

經歷

他的父親在波茨坦高級中學講授哲學,母親是建立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威廉·佩恩(William Penn)的後人。兄弟四人中他最年長,少年就聰明好學,但因身體虛弱,故在家裡接受教育。1838 年中學畢業後由於經濟上的原因未能進大學,以畢業後在軍隊服役 8 年的條件取得公費進入在柏林威廉皇家醫學院。學習期間,還在柏林大學聽了許多化學和生理學課程,自修了 P.拉普拉斯、J.畢奧和 D.伯努利等人的數學著作和I.康德的哲學著作。
1842 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後,成為駐波茨坦駐軍軍醫 7 年,他的任務相當輕鬆,所以他有時間在軍營中建立了一間實驗室,從事數學和物理學研究。1847 年在柏林物理學會上宣讀了《論力的守恆》(ueber die erhaltung der kraft)一文,論述了他的能量守恆 - 轉化方面的基本思想,被公認為能量守恆定律的發現人之一。1849 年他應聘任柯尼斯堡大學生理學和普通病理學教授。1855 年任波恩大學解剖學和生理學教授,1858 年任海德堡大學生理學教授。1871 年接替馬格諾斯任柏林大學物理學教授。1873 年當選為英國倫敦皇家學會的外國會員,被授予柯普利獎章。1882 年受封爵位。1887 年被任命為新成立的柏林夏洛滕堡物理技術學院院長。1893 年秋,他前往芝加哥世界博覽會和美國各地參觀,回來上船時重重地摔了一跤,從此一病不起,11 個月後去世。

成就

他在生理光學的研究過程中發明了檢眼鏡。1856-1866 年發表三卷本《生理光學手冊》,被譽為經典之作。他對聽覺問題的研究成果集中體現在出版於 1863 年的《音樂的生理學理論》一書中。此書不僅總結了他自己的研究,也總結了當時全部有用的文獻資料。他還在其他一些領域裡發表文章,如後象、色盲、阿拉伯人 - 波斯人的音階、雙眼視界的形式、人眼的活動、幾何公理等。在晚年,他對無線電報和無線電收音機的創造作出了間接的貢獻。
他是用反應時法對神經的傳導速率提供經驗測量的第一人。在他之前,一般生理學家都認為,神經傳導速度和光速接近,是無法測量的。1850 年,他首創反應時法對神經傳到速度進行了測量。反應時(reaction time)指從刺激開始到反應出現的短暫時間。他以青蛙做實驗,測量青蛙不同部位肌肉從受到刺激到肌肉收縮所需時間的不同,推測神經傳導的速度,他的結論是神經傳導速率約為每秒 27.53 米。此外,他還用人做被試,對他們的感覺神經的反應時間進行實驗,即研究從刺激感官到產生運動反應的全部迴路。他的發現表明:各人之間的反應時間有很大差異,即使用同一被試,每次實驗的反應時間也不相同,因此他後來放棄了這個研究。
赫爾姆霍茨在視覺和聽覺研究上有很大的成就。在視覺感官的問題上,他明確了兩眼肌輻合中的作用,以及內眼肌調節晶體焦距的機制。他還發展了 T.楊在 18O2 年首度提出的三色色覺理論,形成了著名的楊 - 赫三色論。楊的三色理論認為,視覺神經中有三種不同的感受器,分別感受紅、綠、藍三種不同波長的光。當時楊的理論僅為假說,赫爾姆霍茨在 1850 年以顏色配對實驗(color matching experiments)證明此說。在實驗中,他要求受試者混合不同色光來配成與標準刺激相同的色光。他發現一般人只要用三種色光就可以達成(但是其中一種色光不可由另外兩種混合而成),所以他認為人類有三個系統來處理色彩。
他在聽覺上也有一些重要研究,包括複音和單音的知覺、諧音和非諧音的性質,以及聽覺共鳴說。他認為,聽覺器官為內耳基底膜上的毛細胞,毛細胞的排列呈一端窄一端寬的形式。窄端纖維短,與高音共鳴;寬端纖維長,與低音共鳴。由不同共鳴激起不同的神經衝動,傳入人腦而生聽覺。
赫爾姆霍茨提出感覺和知覺有區別。他認為,感覺是限於當前的刺激所起的直接作用,沒有過去經驗成分參加;知覺是指對於事物認識的整個過程。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只有知覺,而無單獨的感覺。單獨的感覺只有在實驗室中才能得到。他的知覺理論對後來完形心理學對知覺的解釋,有較大的影響。他還在知覺理論中提出“無意識推理”這一概念。他認為在知覺中有許多不能直接感受到的刺激,但卻根據過去的經驗附加在知覺上。這種心理活動既是無意識的,又是由“推理”歸納得來的。他的推論就是聯想的過程。後來,巴甫洛夫認為赫爾姆霍茨的無意識推理就是條件反射。
在心理學方面,赫爾姆霍茨承認客觀世界的存在,承認感覺是由客觀事物引起的,並能正確地反映這些事物的屬性。但是,他認為客觀事物千變萬化,我們感覺到的僅僅是事物的現象,是外物的符號或象徵,不能認識外物的真正性質。他的這種思想顯然是和康德的不可知論相符合的。他的反對先驗論支持經驗論的理論,極有利地推動了實驗心理學的建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