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小年

赫哲族小年

農曆臘月二十三日是赫哲族的小年。關於節俗的用意,與漢族說法相同,是為了送灶神上天。為使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要往灶神畫像的嘴上抹"拉拉"(一種粘粥飯)。有的把"拉拉"抹到灶門上,目的都是為了把灶神的牙粘住,不要到玉帝面前去亂講。灶王爺的嘴是不能全給封上的,否則上了天連"好事"也"言"不了啦。

基本資料:

時間:

農曆臘月二十三日。

用意:

農曆臘月二十三日是赫哲族的小年。關於節俗的用意,與漢族說法相同,是為了送灶神上天。為使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要往灶神畫像的嘴上抹“拉拉”(一種粘粥飯)。

具體活動:

把“拉拉”抹到灶門上,目的都是為了把灶神的牙粘住,不要到玉帝面前去亂講。灶王爺的嘴是不能全給封上的,否則上了天連“好事”也“言”不了啦。赫哲族對火非常愛護和崇拜。過去赫哲人認為有火神爺爺“佛架瑪瑪”,並供有使用火的“都熱馬林”神。誰家死了人還參加捕魚,到江邊架起篝火,讓煙火熏掉晦氣。赫哲人把灶神與火神視為同一神。除夕之夜全家人要向供在鍋灶後面牆上的火神磕頭。從正月初一至初五,每天早晨都得給火神磕頭。磕頭時老人跪在前面,女人孩子跪在後面。老人還要代表全家求火神保佑年景豐收,孩子平安等。

相關資料:

赫哲族簡介:

赫哲族赫哲族

赫哲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的同江、饒河、撫遠。少數人散居在樺川、依蘭、富錦的一些村鎮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區不同,從而有不同的自稱。居富錦縣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稱“那貝”,居嘎爾當屯至津口村的稱“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龍江下游至烏蘇里江的稱“那尼傲”。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赫哲族人口數為4640。使用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滿語支。無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結革記事。因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通用漢語文。

赫哲族的祖先,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屬於肅慎系統的挹婁、勿吉、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古代民族,與赫哲族的祖先有淵源關係。至清初,始以“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名稱見於官私文獻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

關於赫哲族何時形成的問題,學術界尚有不同的意見。一般認為赫哲族是以古老的赫哲族氏族為核心,吸收了鄂倫春族、鄂溫克族、滿族等民族成分和原屬黑龍江流域其他土著,以及來到赫哲族分布區居住的蒙古人、漢人等成分,在清初形成了較穩定的族體,主要從事漁獵生產。在解放前其社會發展尚停留在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階段。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關心赫哲族的生產生活,其社會生產在社會主義社會裡得到了超越發展,赫哲族的生活條件已大大改善。

赫哲族工藝:

赫哲族工藝赫哲族工藝

赫哲族的工藝品有:樺樹皮箱,帽、船、盒及樺樹皮畫等,這些工藝品在製作過程中,有的不用線縫,而是精巧的咬合。外面刻有花紋圖案,美觀、嚴密、堅固。衣飾都有各樣圖案,如雲紋、蝴蝶、花草等,這些圖案有的用著色的魚皮或獸皮剪成的,再用針縫上,有的描到布上,然後用各種彩線繡成。
雕刻藝術也很精細,有用木質雕刻的,如盆、碗、勺、酒杯、盤等。這些用品在製作上對木料質地的選擇要求很嚴,如樹包、木質的軟、硬及紋理等,神像的製作大部份也都是木製,也有用樺樹皮雕刻的。獨特的工藝美術品,已成為赫哲族傳統文化大觀園中的奇葩。

赫哲族建築:

赫哲族建築赫哲族建築

赫哲人的住處都選擇在沿江兩岸向陽的高處,便於捕魚和接近獵場。“卓”(馬架子房)、“胡如布”(小型地窖子)和“希日兔克”(大型地窖子)、“撮羅昂庫”(尖形的窩鋪)等,都是赫哲人捕魚、狩獵時的臨時住所。出於職業性的遊動,須隨時遷移搭蓋。“撮羅昂庫”是用長約一丈,直徑約二三寸的桿子,少則十幾根,多至幾十根,支撐起架子。然後從底部用茅草一層壓一層地苫蓋好,形同蓑衣,也有用樺樹皮圍在四周的。裡面東、西、北三面搭鋪,北面是上位,是老年人的睡處,東、西兩側是青壯年坐、臥的地方。
赫哲人住的“胡如布”,是寒帶居民較原始、簡陋的住所。“胡如布”是向地下挖進約三尺深的坑,坑的大小依住人多少而定,坑頂一般用一、二根粗壯的大木頭作梁,搭上檁子、椽子,支起楔形架子,上鋪箔條或蓋樹枝,頂蓋培上五六寸厚的土,然後再苫草。向陽的南面開門,門旁也有一小窗子,用以透氣和採光。早年,他們慣用魴魚皮糊門窗。“胡如布”裡面搭火炕,也有搭板鋪的。
建築在平地上的房屋叫“卓”(馬架子房),搭蓋的方法與一般住房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卓”的山牆都是向南背北,房門開在南山牆上,門的兩側各有一扇窗子;房內的東、西兩邊搭火炕。廚灶設在火炕的南端。“正房”是卓的發展。房內搭南北相對的兩鋪火炕;西炕只能擺設箱櫃,將祖先、神靈懸掛在這裡,以示尊重,不能隨便住人。
一般人家都在自己住宅的東側或西側搭蓋“塔克吐”(魚樓子)。它是用四根或六根支柱做腿,離地三尺多高,支起小房架子,周圍用柳條編成籬笆牆,裡邊可放魚獸肉干、糧食及捕魚工具等物。

赫哲族禁忌:

捕魚者若家有喪事,到捕魚場後,須在網灘上架起一堆火,從火上跨過,以熏晦氣。捕魚期間忌說怪話、謊話,否則觸犯神靈,空網而歸。
該族篤信“萬物有之”之原始宗教觀念,對山神、河神、樹神等自然之神處處小心敬奉,惟恐不慎得罪而招致災禍。忌捕殺飛投住室的雀鳥,信其為亡單之魂所變,有飛來投室者是其靈魂要“轉世”。若捕殺之,則有不育之禍。忌以皮革物陪葬,認為如是則死者亡靈不能升天,也不能再轉生為人。

赫哲族風俗:

赫哲人在飲第一口酒前,要用筷頭蘸少許酒甩向空中和灑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諸神。但不喜歡喝茶,有時也把小米炒焦後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葉以及小柞樹的花苞采來曬乾沏水當茶喝,但大多數一年四季均喜歡喝生涼水。
赫哲族婦女生小孩時要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鯽魚湯、嗄牙魚湯、兔子肉湯以及“莫溫古飯”、面片、麵湯、雞蛋等食品。產後三天內不能吃青菜,以免產婦和嬰兒瀉肚。在坐月子期間均吃滾燙的熱飯,以免受涼,影響身體健康和奶汁。
赫哲族人死後,必須用麵粉製成油炸薄面塊和各種形狀的薄麵點心,供在桌上,參加悼念活動的人們也食用。

赫哲族禮儀:

赫哲族的禮儀赫哲族的禮儀

赫哲族人注重禮儀,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尊老愛幼赫哲人注重禮儀,有尊老敬長的良好社會風尚。晚輩出門回來,與長輩相見時,要向長輩行跪拜禮,依次向父母、兄嫂問安,以示敬重。長輩吻小輩的額頭,以示親熱愛護。
待客禮居住在黑龍江同江、饒河一帶的赫哲族,以捕魚和狩獵為主業,有吃生魚的飲食習慣。客人來訪,常以涼拌的生魚待客,先請客人吃一口魚,表示敬重對方。如果客人不吃,則被認為是失禮。對客人須奉上魚頭,以示尊敬,上桌的魚菜,總是把魚頭朝著客人。吃菜時,總是用筷子點點魚頭,示意讓客人吃。科學實驗表明,魚腦含高蛋白,營養價值高,特別是鯽魚頭更是營養美味。
祈子禮在北方,赫哲族舊時認為,小孩死後,其靈魂先變成麻雀,再轉生為人。年逾30歲尚未生育的婦女被視作缺乏轉生靈魂的人,須請薩滿找魂求子。舉行儀式前,求子的婦女應暗中將薩滿的帽帶或神裙飄帶挽上一個結。薩滿在神桿前脫神衣時發現此結,便問是誰挽的,該婦女即刻跪在神桿前灑酒許願、求神賜子。於是薩滿擊鼓跳神禱告,並命求子者在3至4日之內到薩滿家取胎兒靈魂。屆時,求子的夫婦攜帶狍皮或鹿皮製成的“收魂袋”來到薩滿家,在炕沿上並肩而坐,薩滿的兩名助手扶著他們的雙肩。薩滿在屋內跳神找魂時,夫婦二人中只要有一個雙肩抖動,即被認為魂已附體,薩滿即放下手中的鼓,拿起收魂袋,向袋內吹一口氣。得子後,該夫婦須以牛、馬、豬、羊等酬謝神靈。
祭靈禮人死了以後,人們還要舉行一些與他或她有關的禮儀,稱“祭靈禮”。這是靈魂不滅觀念的反映。
赫哲族認為男子死後第七天晚上,女人死後第九天晚上靈魂要回家中。當晚,死者家人將用紙做的衣服、飯菜等,擺放在大門口,並放一碗灰臉證鬼魂是否回家。第二天早上,右灰上留有雞、雞等動物的印跡,表明靈魂回來過,反之則無。留有何種動物的痕跡表明死者靈魂已依附了該種動物。

赫哲族服飾:

赫哲族女服赫哲族女服

赫哲族人以捕魚和狩獵為主,有著古老而獨具民族特色的魚皮服飾,早年的婦女們先把揉制加工好的魚皮魚線用野花染成各種顏色,然後精巧地縫製成各種魚皮服飾。並磨魚骨為扣,綴海貝殼為邊飾。
古老獨特的魚皮衣。魚皮袍赫哲族的魚皮衣服多用胖頭、趕條、草根、鯇魚、鱘、大馬哈、鯉魚等魚皮製成,長衣居多,主要是婦女穿用。式樣如同旗袍,袖子短肥、腰身窄瘦,身長過膝,下身肥大。領邊、衣邊、袖口、前後襟等處都繡有雲紋或用染色的鹿皮剪貼成雲紋或動物圖案,風格淳樸渾厚、粗獷遒勁。早年衣下邊往往還要縫綴海貝殼、銅鈴和纓絡珠琉繡穗之類的裝飾品,更加別致美觀。
赫哲族的魚皮袍等魚皮服飾,不僅面料為魚皮,縫衣服的線也是魚皮的。魚皮線是將胖頭魚皮(因其皮薄,做出的線細)的鱗刮掉熟好,塗抹上具有油性的狗魚肝,使之保持柔軟乾燥,然後將其疊好壓平、切成細絲即可,使用時再勒一勒,就更細而柔滑流利了。
魚皮袍等魚皮服飾具有輕便、保暖、耐磨、防水、抗濕、易染色等特性。特別是在嚴寒的冬季不硬化、不會蒙上冰。俄羅斯遠東沿海地區的那乃人、烏爾其人、基立亞克人及歐洲北部的沿海居民、日本的阿依努人等也曾有過穿著魚皮服飾的歷史,但赫哲族的魚皮服飾文化是比較豐富而典型的。這充分反映出了赫哲族人民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生產力水平下適應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聰明才智。近幾十年來,隨著赫哲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進步和紡織、化纖等各種現代服裝面料的大量輸入,魚皮服飾在現實生活中已不見了。
套褲,赫哲族漁民的魚皮套褲是用懷頭、哲羅或狗魚皮製成的,分男女兩種。男式的上端為斜口,女式的上端為齊口,並鑲有或繡有花邊。冬天穿它狩獵抗寒耐磨,春秋穿它捕魚防水護膝。
樺皮帽,赫哲族的樺皮帽是夏天戴的,形如一般的斗笠,頂尖檐大,既可避雨,又可遮光。帽檐上刻有各種雲卷紋、波浪紋以及狍、鹿、魚的形象,輕巧美觀。姑娘常將精心製作的樺皮帽送給自己的心上人,作為愛情的信物。
手套,赫哲人戴手套主要是為了防寒。手套是他們冬季必不可少的。赫哲人的手套多用狍皮製成,主要有“沙拉耶開依”(五指手套)、“瓦拉開依”(皮手悶子,只有拇指與其餘四指分開)和“考胡魯”(皮手悶子,筒長並有活口)三種。三種手套各有特點,“瓦拉開依”便於拿東西卻不能握槍射擊。“沙拉耶開依”精巧美觀,套口處多鑲有灰鼠皮邊和雲字花邊,手背面上還多繡有花紋,又便於拿東西和射擊,但保暖性卻較差。人們在冬季出獵時喜歡戴“考胡魯”,戴上它後,可以把筒套在袖口上,並用皮繩繫緊,手可以從手掌面手腕處的開口自由出入指套,冷時放進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