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遺址

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遺址,占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目前已揭露面積5200平方米,清理環壕、城牆、院落、院牆、房址、窖穴、墓葬等遺蹟單位300餘處,出土陶、石、骨、銅、玉器及毛、草編織物等1200餘件。

發掘單位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發掘領隊曹建恩
簡介
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遺址坐落於赤峰市紅山區文鍾鎮二道井子村打糧溝門自然村北部的山坡之上,占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自2009年4月始,為配合“赤峰—朝陽”高速公路建設,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組隊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目前已揭露面積5200平方米,清理環壕、城牆、院落、院牆、房址、窖穴、墓葬等遺蹟單位300餘處,出土陶、石、骨、銅、玉器及毛、草編織物等1200餘件。
該遺址堆積深厚,平均深度達8米,個別探方內文化層相互疊壓達20餘層。由於文化層多由房址的廢棄堆積和使用堆積構成,因此其分布範圍均不大,整個工地未見同一的文化層。考古勘探和發掘的結果表明,二道井子遺址由圍繞城址四周的環壕、城牆及城內建築遺蹟三部分構成,環壕與城牆是最為龐大而重要的防禦設施,環壕平面大體呈環狀橢圓形,南北長約190米、寬約140米。其中環壕剖面大體呈“V”字形,外壁呈斜坡狀,內壁略呈階梯狀,口寬約11.8米、底寬0.2—0.5米,深約6.05米。壕內堆積包含物較少,底部未見淤土痕跡。城牆則位於環壕內側,基寬9.6米,存高6.2米。建築方法為先挖成隆起於地面的梯形生土牆,進而在其兩側堆土包砌,使牆體的厚度、高度不斷增加。城牆內側堆砌坡度較緩,隨著聚落內生活面的逐漸抬升,牆體頂部與之處於同一平面,以至於部分房址坐落於城牆之上;城牆外側坡度陡峭,與環壕內壁相連形成統一的斜面,城牆頂部至環壕底部落差達12米。修建環壕時產生的土壤直接用於堆砌城牆,從其剖面觀察,多是由下至上斜向貼附於城牆外壁。由於城牆不斷擴建,貼附於城牆的堆土多者可達七層,且各層的結合面平整光滑、剝離自然。為使城牆更為堅固,個別地段採用了夯築技術或包砌了土坯。
遺址內除2座屬半地穴房址外,其餘147座房址均屬地面式建築,除少量房址存在祭祀功能外,其餘大部分房址均屬於實用功能的居住建築。從縱向關係看,房址往往在同一位置上下疊壓,最多者可疊壓七層,推測下面的房址應作為上面房址的地基來使用,所以除最上面房址外,其餘房址在廢棄後均有意識地填充或專門壘砌了土坯,門道也用土坯封堵且房址外圍修築了多重牆體,為再次重建房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平面關係觀察,房址之間多有“地面”相連,二至三間房址由“地面”相連的情況相當普遍,最多可將七、八間房址聯繫在一起。單個房址平面形狀以圓形為主,少量為圓角方形,外部多附有迴廊或側室;房址牆體大多為土坯層層錯砌而成,少量為夯築或石塊壘砌,保存高度為0.5—2米之間,牆體內外都抹有多層黃土草拌泥,部分牆體之上設有瞭望孔,內側觀察為方形,外側觀察呈一直徑僅約10厘米的圓孔。個別保存較高的房址,在接近房頂的土坯處有內收的趨勢,推測房頂的建築方式可能為土坯直接券頂。一些房址的迴廊或側室建築結構較為複雜,迴廊內土坯砌築橫向短牆,將迴廊分隔成數量不等的小隔間,個別隔間之間有門道或門洞相連。其地面上多存有火燒痕跡,有的分布成排柱洞。房址內居住面保存較好,多經燒烤,一般由草拌泥抹就,可分為數層,多者可達十餘層,上下高度相錯50厘米以上。灶多為方形地面灶,位於居住面中部,其邊緣存留方形劃痕。房址門道多向西南,門道皆為上窄下寬的梯形,門道兩側土坯砌成抹角弧形,部分門道外設有門檻,門道兩側置有門墩。門道向外的踩踏面皆為斜坡狀向下延伸與牆體外側“地面”連為一體。其中F8位於發掘區北部,規模宏大、結構複雜,牆體保存高度可達2米,面積近110平方米。其南部發現面積達300平方米的“地面”,疑為小型廣場,故推測該房址應是本聚落內部的中心房址。此外,四組保存較為完整的院落坐落於發掘區南部,呈南北向排列,周圍分布有縱橫的道路。院落一般由院牆、房址、窖穴構成。院牆平面呈橢圓形或長方形,院門向南,院牆與道路之間,形成寬約1米的曲折小巷。院內房址多為2—3間,功能上有主輔之分,窖穴散落於其間。
二道井子遺址共發掘窖穴149座,均位於房址周邊,以圓形袋狀居多,為了防潮加固,大多在坑壁抹有草拌泥,部分窖穴還在坑邊壘砌一周土坯。一些窖穴內發現大量的炭化黍、谷顆粒和呈穗狀的碳化糧食作物以及少量毛、草編織物。
遺址內出土遺物以陶器、石器和骨器為主,只發現少量玉器及青銅器等。陶器以筒腹鬲、鼓腹鬲、罐型鼎、豆、罐、三足盤、大口尊、瓮、小陶杯等為大宗,紡輪以及製作陶器的陶內模也較為常見;石器數量巨大,有斧、刀、鏟、鏃、錛、餅、球、槽、臼、杵、磨盤及磨棒等,其中用砂岩磨製而成製作鞋子用的楦,極具特色;骨器磨製精緻,部分還刻劃有精美的幾何花紋,器類有三棱長鋌鏃、錐、鏟、針、笄,另還見有為數不少的卜骨;玉器可見玉斧、小型玉環、項飾;青銅器可見刀、錐以及喇叭口式耳環。
綜上所述,二道井子遺址文化內涵單純,文化堆積深厚,建築遺蹟保存完整,是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保存極佳的“地面”為研究不同遺蹟之間的共時關係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環壕、城牆、院落、房址、窖穴、道路等建築構成的聚落,為探索當時的聚落形態及社會組織結構設立了新的平台。多層疊壓的房屋預示這一遺址存在著早晚相互銜接的不同時期的聚落,由此可以考察同一遺址不同時期聚落形態的變化,進而復原整個遺址始建、修繕、擴建、重建直至最終廢棄的過程;通過自然科學手段,對採集的土樣及出土的碳化有機物質進行檢測,可以為探索當時的經濟形態、自然環境及人地關係,提供有益的證據。
專家點評:
朱延平(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文鍾鎮的二道井子遺址位於老哈河西側,占地3萬平方米,經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2009年的發掘,了解到這是一處外圍建有土壕和夯土城牆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坡崗型遺址。已揭示出100多座地面起建的房址,許多房址三兩成組,圍蔽於院落中。尚有灰坑和埋葬遺蹟,並出土了陶、石、骨、蚌、鋼等各類遺物。在已發掘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中,這是保存最為完好的一處。如此之多的土質遺蹟被逐一清理出來,這在國內同時期的遺址中也是少見的。通過這批彌足珍貴的田野考古資料,可清楚地了解當時建築技藝所達到的水準,更可通過道路和院落等遺蹟確認相關遺存的共時性,乃至探索整個遺址的布局結構,對當時的社會亦可做出一定的解讀。同時,在老哈河以西的區域,以往所見規模較大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坡崗型遺址往往被夏家店上層文化遺存疊壓和破壞,而二道井子遺址則無此類現象,這一『例外』當反映了該遺址在夏家店上層文化先民心目中的某種特殊性。總之,二道井子遺址的發掘為深入研究燕山南北地區的古文化提供了新的認識起點。

內蒙古赤峰二道井子遺址新發現171座墓葬

2010年7月3日,內蒙古赤峰二道井子遺址新發現171座墓葬。考古人員在對遺址南坡進行普探時又發現了一個墓葬群,共有171座墓葬。目前,考古人員已經開始對墓葬群展開挖掘。從已經挖掘的墓葬情況看,都是無棺無槨的單體墓。

這次挖掘主要是想解決二道井子聚落人種的變遷,包括整個居民的構成及墓葬的埋葬習俗,對以後的夏家店下層考古學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墓葬材料和體質人類學材料。夏家店下層文化屬於早期青銅時代文化,年代為公元前2000 年至前1500年。
據介紹,在以這個遺址墓地為中心的兩公里範圍內,考古人員做了一個普探,結果發現171座墓葬。
二道井子村遺址是2009年中國考古六大發現之一。遺址坐落於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區二道井子村北部的山坡上,面積約3萬平方米。2009年4月,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揭露面積達5200平方米。二道井子遺址建築遺蹟保存完整,是目前所見保存最好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
保存極佳的“地面”為研究不同遺蹟之間的共時關係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環壕、城牆、院落、房址、窖穴、道路等構成的聚落,為探索當時的聚落形態及社會組織結構提供了新的資料。多層疊壓的房址顯示該遺址存在早晚相互銜接的不同時期的聚落,由此可以考察遺址不同時期聚落形態的變化,進而復原整個遺址始建、修繕、擴建、重建直至廢棄的過程。

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層遺址新出土7件陶器

新華社呼和浩特(2010)7月30日電(李富)內蒙古赤峰市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遺址發掘現場日前傳來新訊息:考古人員在對墓葬區的一座墓葬進行發掘時,在墓主人頭部的偏東方向,發現一組共7件陶器。
夏家店下層文化屬於早期青銅時代文化,年代為公元前2000年至前1500年。二道井子遺址是2009年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是目前保存最好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
據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孫金松介紹,新發現的這組陶器主要有罐、杯、豆、甗等類型,其中3件是完整的,其餘有不同程度的破損,但都可修復。這些陶器的出土證明墓葬區和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之間的關聯。由於二道井子遺址在整體墓地的布局、墓向排列、葬具、葬式、隨葬品的組合等方面,與以往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墓葬有所不同,這組陶器的出土為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證據。
據介紹,此前在二道井子遺址聚落區發現過與這組陶器同一質地和造型的陶片,這組陶器的出土不僅證明了墓葬區與聚落區之間的關係,同時對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其他方面的研究也具有積極意義,為了解當時的生產生活情況提供佐證。 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遺址經過初步勘探,共有171座墓葬。根據今年的發掘計畫,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已經發掘了70多座,此外還發掘了3座灰坑。從已經發掘的墓葬情況看,有的墓葬埋葬深度為20多公分,有的墓葬埋葬深度達到2米,都是無棺無槨的單體墓。
此次發掘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二道井子聚落人種的變遷,包括居民的構成和墓葬的埋葬習俗,給今後的夏家店下層文化考古學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墓葬材料和體質人類學材料。
二道井子遺址位於赤峰市紅山區二道井子村北部的山坡上,面積約3萬平方米,遺址建築遺蹟保存完整,多層疊壓的房址顯示該遺址存在早晚相互銜接的不同時期的聚落,為探索當時的聚落形態及社會組織結構提供了新的資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