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堅嶺

在今山西嵐縣西南五十里,與方山縣交界處,為古代隘口,為兵家必爭之地。

歷史沿革

明置巡司於此。《明史·地理志》汾州府永寧州:“北有赤堅嶺,一名離石山,離石水出焉。”即此。

古代隘口赤堅嶺

赤堅嶺地處方山縣最北端,是方山縣的“北大門”,素有“嵐石之鎖”之稱,無論是政治地位還是軍事地位都十分重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據《方山縣誌》載,赤堅嶺因村在赤堅嶺上(古時稱赤嶺、也稱離石山)便把村名稱為赤堅嶺村,也稱嶺上。據寶塔山碑文記載:赤堅嶺地處赤地,堅壁清野,高過四周之山,赤堅嶺在方、嵐分界處,東西兩山巍峨蒼鬱,中間一片黃土山坳,遙瞰好像一個赤色的大山壑,所以古時該地叫赤谼嶺(谼即山壑)。赤堅嶺原屬嵐縣、離石兩縣轄,清代歸方山縣,後來,人們為了稱謂上的方便,改叫赤堅嶺。
說起赤堅嶺,當地老百姓流傳著這樣一段話:
赤堅嶺,赤堅嶺,
三千九百彎,
彎彎繞到頂,
頂上一把關,
鳥獸難過嶺
這段民間形容赤堅嶺的話,一點也不假。赤堅嶺山高彎多,真是山嶺插雲端,一彎一彎繞到頂。
赤堅嶺是方山縣地勢最高的一個村莊,也是方山、嵐縣交通的咽喉之道,更是歷代的軍事要地。

歷史戰役

南北朝時,北魏宰相高歡在魏孝帝永熙二年(533),率大軍進攻駐兵晉陽的爾朱兆,爾朱兆聞訊急逃至秀容(今嵐縣),高歡駐兵太原後,派遣都督竇泰率一支精銳騎兵偷襲秀容,爾朱兆倉惶逃走,竇泰騎兵緊追爾朱兆於赤堅嶺,爾朱兆走投無路帶數十人逃到深山,命左右割下其頭顱去投降,眾人不忍下手,爾朱兆殺掉所乘白馬,然後上吊自殺。
民國二十九年(1940),我八路軍彭八旅集結赤堅嶺村,續範亭、彭紹輝、羅貴波、雷任民等高級將領召開緊急會議,成立山西新軍臨時指揮所,發動晉西反頑戰爭,粉碎了閻錫山的“晉西事變”的陰謀。
無論是明清置司設卡,還是抗日戰爭時期日寇修碉堡,築炮樓,都充分顯示了赤堅嶺村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