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李白[杜甫創作五言古詩]

贈李白[杜甫創作五言古詩]

《贈李白·五古》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寫給偉大詩人李白的贈別詩,杜甫寫過兩首《贈李白》,這是第一首,為五言古詩,是杜甫贈李白最早的一首詩,被選入《全唐詩》的第216卷第3首。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杜甫在東都洛陽,李白因高力士的誣陷排斥而遠離京都,漫遊齊魯,與杜甫相會,故寫此詩。此詩共分兩段,前八句為一段,後四句為一段。第一段八句自敘,表達厭都市而羨山林之情。第二段四句方寫李白,表明願共同歸隱之志。全詩表達作者了對都市生活的厭惡和對隱居山林的羨慕之情。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五古·贈李白

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⑴。
野人對腥羶,蔬食常不飽⑵。
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⑶。
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⑷。
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⑸。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瑤草⑹。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⑴客,旅居他鄉。歷,經過。厭,厭惡。機巧,機智靈巧。習俗難居也。東都,隋置,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廢。公元628年(唐貞觀二年),號洛陽宮,公元657年(唐顯慶二年),詔改東都。
⑵腥羶,則臭味弗投。草食曰羶,牛羊之屬。水族曰腥,魚鱉之屬。對,對頭,敵手。
⑶豈,難道。無,沒有。青精飯,《陶隱居登真隱訣》:“太極真人青精乾食(飠迅)飯法。採用南燭草帶有露水的葉及莖皮,煮取汁,浸米蒸之,令飯作青碧色,高格曝乾,當三蒸曝,每蒸輒以葉汁溲令浥浥。日可服二升,勿服血食,填胃補髓,消滅三蟲。久服可延壽益顏。”飠迅(xùn音迅),鳥飯。
⑷苦,因某種情況而感到困難。大藥,道家的金丹。青精不如大藥,嘆避世引年之無術也。
⑸金閨,金馬門的別稱,亦指封建朝廷。彥,舊時士的美稱。《孔安國傳》:“美士曰彥。”幽討,謂尋討幽隱。
⑹瑤草,仙草,也泛指珍異之草。漢東方朔與友人書》:“不可使塵網名韁拘鎖,怡然長笑,脫去十洲三島,相期拾瑤草,吞日月之精華,共輕擧耳。”

作品譯文

五古·贈李白
旅居東都的兩年中,我所經歷的那些機智靈巧的事情,最使人討厭。我是個居住在郊野民間的人,但對於發了臭的牛羊肉,也是不吃的,即使常常連粗食都吃不飽。難道我就不能吃青精飯,使臉色長得好一些嗎?我感到最困難的是缺乏鍊金丹的藥物(原材料),在這深山老林之中,好像用掃帚掃過了一樣,連藥物的痕跡都沒有了。您這個朝廷里才德傑出的人,現在脫身金馬門,獨去尋討幽隱。我也要離開東都,到梁宋去遊覽,到時我一定去訪問您。

創作背景

五古·贈李白

這是杜甫贈李白最早的一首詩。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寶三載),杜甫在東都(洛陽),李白以高力士之譖(誣陷),亦放還,游東都,此贈詩,當在其時,故有脫身金閨之句。

作品鑑賞

五古·贈李白

這首五言古詩《贈李白》為杜甫公元744年(唐天寶三載)所作。此詩共分兩段,前八句為一段,後四句為一段。第一段八句自敘,表達厭都市而羨山林之情。第二段四句方及李白,贈李,表明欲遂偕隱之志。公元744年,李白受詔供奉翰林,旋被高力士譖言,帝賜金放還。李白託鸚鵡以賦曰:“落羽辭金殿,是脫身也。”是年,李白從高天師授籙,同時事華蓋君,隱王屋山艮岑。因此說“脫身事幽討”。

作者簡介

杜甫

杜甫像杜甫像
(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