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李白[杜甫五言古詩]

《贈李白》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贈別詩,是杜甫所作兩首《贈李白》的第一首,為五言古詩。該詩熱情謳歌了李白的高潔志向,表達了對污濁塵世的憤恨之情,字裡行間充盈著詩人超凡脫俗的高尚情操。 詩的前八句為自敘境況,後四句是對李白的訴說。雖是贈李白的詩,反倒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說自己,最後四句才是對李白說的。其實前八句表面是在說自身境況,但其實是在為後四句作鋪墊。

作品原文

贈李白

二年客東都 ,所歷厭機巧 。

野人對腥膻 ,蔬食常不飽 。

豈無青精飯 ,使我顏色好 。

苦乏大藥資 ,山林跡如掃 。

李侯金閨彥 ,脫身事幽討 。

亦有梁宋游 ,方期拾瑤草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客:客居,旅居,即旅居他鄉。杜甫本居鞏縣,為父守墓,暫居東都首陽山,故稱為客。東都:即洛陽。隋大業五年(609),改稱東京洛陽為東都。唐高祖武德六年(623)九月,改東都為洛州。唐高宗顯慶二年(705)復稱東都。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改稱東京,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停京號,次年復稱東都。

⑵所歷:指凡所經歷。歷:經歷,經過。厭:憎惡。機巧:指奸刁巧詐,勾心鬥角。

⑶野人:指沒有官職的平民。對:指面對,相對。平民相對的即富人、官僚。腥膻(shān):《周禮注》:“犬腥羊膻。”食草類膻,如牛、羊之類,水族類腥,如魚、鱉之類。在詩中統指富人所食之美味佳肴。

⑷蔬食(sì):即以粗米、草菜為食。

⑸豈:副詞,表示反問,猶“難道”、“怎么”。無:沒有。青精飯:即立夏的烏米飯。相傳首為道家太極真人所制,服之延年。後佛教徒亦多於陰曆四月初八日造此飯以供佛。

⑹顏色好:指容顏美好。顏色,面容,面色。

⑺苦乏:極端缺乏。苦,竭力、極。大藥:指金丹。唐代道教盛行,統治者和一般士大夫很多人都好煉丹和服食金丹以求長生。資:物資、錢財。

⑻山林:山與林。亦指有山有林的地區。跡如掃:謂足跡如掃過一樣,便沒有足跡。跡,腳印,足跡。掃,即掃除塵穢。

⑼李侯:指李白,侯是尊稱。金閨:指金馬門。金馬門,漢代宮門名,為等候皇帝召見的地方。彥:舊時對賢德之士的美稱,也喻指有才華的人。

⑽脫身:指從某種場合或事情中擺脫出來。李白在長安醉中命高力士為之脫鞋,高以為恥,便給楊貴妃說李白的壞話,李白自知不為高力士所容,於是自請放還,所以叫脫身。事幽討:從事在山林中採藥訪道。幽討,幽,即滌幽靜,指草木茂密之處;討,尋求,探求金丹之妙法。意謂尋幽探勝。

⑾梁宋:指河南開封、商丘一帶地方。

⑿方期:方,將。期,相約,約定時日。拾:撿取。瑤草:古指仙草,傳說中的香草。江淹《別賦》:“君結綬兮千里,惜瑤草之徒芳。”

白話譯文

在我旅居洛陽這兩年時間裡,凡所遇到的事情中,我特別憎惡那些機詐巧偽之人。

面對著富貴人家日食美味珍饈,而自己連粗飯也不能飽食。

難道說就沒有那可以延年益壽的青精飯,讓我吃了使我的容顏更加美好嗎?

這裡很缺乏鍊金丹的藥物(原材料),深山老林的藥材,好像用掃帚掃過的一乾二淨。

李侯啊,你是金馬門的賢德之士,如今離開朝廷,自由了,可以去山林中尋幽探勝。

我也有到梁宋遊覽的意願,正好與您同行,希望能採到仙境中的瑤草。

創作背景

天寶三年(744),杜甫三十三歲,居土婁陸渾山莊。五月,杜甫的繼祖母範陽太君卒於陳留之私第,八月歸葬洛陽首陽山。是時李白為高力士所讒,賜金放還。夏初,李白經游東都,杜甫與之相會於洛陽,贈詩當在此時。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共分兩段,前八句為一段,後四句為一段。第一段八句為自敘,表達厭都市而羨山林之情。

詩人在洛陽客居的兩年,所經歷的無非是奸刁巧詐的事情。他對朱門大戶的錦衣玉食厭惡至極,寧願去吃食不果腹的蔬食粗飯,也不願沾染上惡俗的腥膻之氣。

因為對世俗的厭倦,詩人想到了可以養顏益壽的青精飯,明說青精飯,實際上是在暗示詩人有求仙之想。可是沒有煉得金丹的藥材,那些顯貴們為了求仙,已經派人採光了林中的藥材,樹林如同被徹底打掃過一樣,再沒留下一點兒。詩人厭倦都市機巧,羨慕山林歸隱的情懷,可是又因為世人的貪求,就連隱居求仙也不可得。寫到此處,詩人對世俗的厭惡又加深了一層。

第二段四句方提及李白,表明願同李白一同歸隱之志。

李白這樣的人在翰林院中也是卓爾不群的英才,可是因為曾於醉中令高力士為自己脫靴受辱,而終被讒言毀謗,不容於朝堂,於是自求歸山,脫離桎梏尋仙去了。剛好詩人在遊覽梁宋期間與其偶遇,既然同是不得意,同是對世俗感到失望,那不如相約一同前去尋求仙草吧。

詩中充滿了對李白惺惺相惜之感,同時也流露出對行藏出處抉擇的困惑。

名家點評

南宋文學家、詩論家劉克莊《後村詩話》:《贈李白》云:“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公與岑參、高適詩,皆人情世法。與謫仙倡和,皆世外一種說話。

明代詩人、文學家張綖《杜詩通》:“此公贈白,與己同趣也……觀此詩,則二公皆有超然塵表之思,視濁世如污池,等浮榮如腐鼠,襟趣如此,斯其為萬代詩人之宗乎!”

明朝文學家王嗣奭《杜臆》:“‘亦有’、‘方期’,語不虛下。”

明末清初文學家、文學批評家金聖歎《杜詩解》:唐人詩,多以四句為一解,故雖律詩,亦必作二解。若長篇,則或至作數十解。夫人未有解數不識而尚能為詩者也。如此篇第一解,曲盡東都醜態;第二解,姑作解釋;第二解,決勸其行。分作三解,文字便有起有轉,有承有結。十二句詩,凡十句自說,只二句說李侯者,不欲以東都醜語,唐突李侯也。李侯詩,每好用神仙字,先生亦即以神仙字成詩。

清代詩人、文學家查慎行《初白庵詩評》:似摹李格而作。

清代文學家浦起龍《讀杜心解》:太白棲神世外,自相遇後,即有齊州受籙、王屋訪隱之事,其地皆於梁、宋為近。所謂“梁宋游”者,必邂逅盟心之語。公述其語為贈,則李是主,身是賓也。今乃先雲自“厭”“腥膻”,將托跡神仙,而後言不亦有“脫身幽討”之左、自敘反詳,敘李反略,則似翻賓作主,翻主作賓矣。不知其自敘處多用“青精”、“大藥”等語,正為太白作引。落到“李侯”,只消一兩言雙綰。而上八句之煙雲,都成後四句之烘托。

清朝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雅調亦與白體詩相近。”

清代詩人、文學家楊倫《杜詩鏡銓》:張云:“機巧”二字,說盡世情可厭(“所歷”句下)。李云:雅調亦近太白。太白好學仙,故贈詩亦作出世語;卻前八句俱說自己,後方轉入李侯,可悟賓主、虛實之法。

作者簡介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祖籍襄陽(今湖北襄陽),生於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詩作多達一千餘首,真實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而衰的社會生活和歷史面貌,後世稱之為“詩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春望》、《麗人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