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努西運動

賽努西運動

19世紀興起的賽努西運動是在北非影響最大的伊斯蘭社會運動。

簡介

簡史簡史

賽努西教派運動,近代伊斯蘭教蘇菲派兄弟會組織,亦稱賽努西教團,運動領導人為阿爾及利亞的蘇菲派謝赫穆罕默德本阿里賽努西,19世紀30年代在麥加近郊創建蘇菲派賽努西教團,後遷至利比亞,在北非各地創建的扎維葉(修道場)發展到100多個,信眾遍及北非。賽努西運動主張恢復伊斯蘭教早期的原旨教義,要求教民實行禁慾,苦行並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絕對遵行經、訓和伊斯蘭教法,重視精神修煉,提倡聖戰,反對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和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其思想是復古主義,具有民族主義的性質。

歷程

伊斯蘭教建築伊斯蘭教建築
19世紀30年代由阿爾及利亞蘇菲派學者穆罕默德·本·阿里·賽努西(1791~1859)在麥加附近創立。1837年賽努西在麥加近郊建立第一個政教合一的傳教據點“扎維葉”,後教團中心轉移到北非。1843年在現利比亞境內昔蘭尼加的綠洲建立非洲第一個“扎維葉”,後成為教團的總部。1853年將總部遷到利比亞的賈加布卜綠洲。1859年賽努西去世時,該教團已基本定型。在其子穆罕默德,馬赫迪·賽努西(1844~1901)繼任領袖期間達到鼎盛階段,1895年他將總部南移到交通要地庫弗拉,加速了該教團的發展及傳播。1902年穆罕默德·馬赫迪臨終前,賽努西教團約有扎維葉136個,分布於的黎波里尼亞、費贊、庫弗拉、蘇丹、阿拉伯半島等地,信徒最多時達300萬人,成為當時北非勢力最大的宗教社會運動。該教團在馬赫迪侄子艾哈邁德·謝里夫繼任領袖期間,以扎維葉為基地,發動了反對法國、義大利殖民主義入侵的多次武裝鬥爭。抵抗運動遭受挫折後,教團勢力逐漸衰微。1918年馬赫迪之子伊德里斯接替出走伊斯坦堡的艾哈邁德,謝里夫,主持教團事務,1951年利比亞王國成立時,伊德里斯稱王。1959年9月,卡扎菲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伊德里斯王朝統治,成立共和國,賽努西教團被宣布取締。

教義

伊斯蘭教伊斯蘭教

該教團將蘇菲主義與瓦哈比派思想相結合,聲稱絕對遵奉《古蘭經》、聖訓和伊斯蘭教教法,嚴格履行宗教功課,要求改革伊斯蘭教中出現的各種弊端,反對聖徒崇拜和乞靈於聖徒陵墓的陋習,恢復早期伊斯蘭教的純潔性,重視精神修煉,提倡禁慾、苦行,禁止飲酒、說謊、墮落、做假證等,同時鼓勵成員務農、經商,各得其所,並掌握騎馬、射箭等軍事技術2努力開展在非穆斯林區域的傳教工作;積極推行“聖戰”,反對奧斯曼帝國統治及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在非洲,尤其是在利比亞的政治事務中曾產生了巨大影響,為伊斯蘭教在中、西部非洲的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