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特論美國建築

賴特論美國建築

《賴特論美國建築》 是2010年1月1日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賴特論美國建築

結構的革命作為理論基礎,指引了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在建築藝術領域的成就。在這部出版於1955年的圖書中,賴特通過文字與圖像結合,簡明易懂,引人遐想,闡明了自己的建築理論。通過他那些正式或非正式的文字、演講、談話,九章內容分別集中闡述賴特工作中的各個主題,並被冠以煽動性標題,如“建築展現人類”;“障礙和主張”,以及“離開地面進入光線”。這裡同樣收錄了廣泛的案例研究,賴特在其中討論了一些他最重要的作品,進一步闡明了基於有機建築的法則。

《賴特論美國建築》有多達250餘張建築平面、草圖、照片,為書中文字作出補充,同時還有從亞利桑那州斯科特斯德西塔里埃森的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檔案館中選取的32張彩色渲染圖。

這是一件永恆的饋贈,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的《賴特論美國建築》,提供了有別於專業建造者們的方式與新鮮的思維視角。

編輯推薦

《賴特論美國建築》:

“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

國家“985工程”二期清華大學人才培養建設項目資助

媒體推薦

建築理論並不是某個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簡單公式,也不是一個可以包治百病的萬能劑,建築創作並不直接地依賴某位建築理論家的任何理論界說。而況,這裡所譯介的理論著述,都是西方建築發展史中既有的歷史文本,其中也鮮有任何直接針對我們現實創作問題的理論闡釋。因此,對於這些理論經典的閱讀,就如同對於哲學史、藝術史上經典著作的閱讀一樣,是一個歷史思想的重溫過程,是一個理論營養的汲取過程,也是一個在閱讀中對現實可能遇到的問題加以深入思考的過程。這或許就是我們的孔老夫子所說的“溫故而知新”的道理所在吧。

中國人習慣說的一句話是“開卷有益”。也有一說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現在的資訊發達了,人們每日面對的文本信息與電子信息,已呈爆炸的趨勢。因而,閱讀就要有所選擇。作為一位建築工作者,無論是從事建築理論、建築教育,或是從事建築歷史、建築創作的人士,大約都在“建築學”這樣一個學科範疇之下,對於自己專業發展歷史上的這些經典文本,在雜亂紛繁的現實生活與工作之餘,擠出一點時間加以細細地研讀,在閱讀的愉悅中,回味一下自己走過的建築之路,靜下心來思考一些問題,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吳良鏞,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摘自“西方建築理論經典文庫”總序

“人類在土地之上建造的所有建築中,都會或多或少地呈現出他的精神,形式的精神。它存在於這些建築之中,它也在那裡表現自身。但是或多或少的,同這種建築中展現的技巧純熟的努力相類似,另一種精神同樣存在。讓我們將這種對所有建築來說相同的精神,這種偉大的精神,稱之為建築藝術……任何建築都是永恒生命力量的產物,一種精神的力量在人類的時間與空間中呈現。它們構成了一種將被闡釋、不可模仿的記錄。”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賴特論美國建築》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 譯者:姜涌李振濤 編者:(美國)埃德加·考夫曼

目錄

中文版總序吳良鏞

編者致辭

建築展現人類

前言

什麼是建築藝術?

自然中的有機結構

創造力

建築藝術中機器的位置

建築藝術如詩

信賴生活

民居的重要性

建築藝術格言

變化的法則

從普遍到特殊

序言

整體性

一而非多

地平線與人體尺度——庇護所的意識

有機建築藝術之早期

障礙和主張

方盒子的破壞

外觀的影響

建築師的局限性

建築師與“系統”

建築師與業主“

看待住宅的兩種方式

清潔的貧民窟

材料的本質

引言

玻璃

木材

混凝土

金屬板

高層建築

一些實例

拉金大廈(theLarkinBuilding)

統一教堂(Unity Temple)

塔里埃森(Taliesin)

帝國飯店(The Imperial Hotel)

Ocatillo

聖馬科斯(San Marcos)

詹森管理大樓(The Johnson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伸展的翅膀(wingspread)

小住宅(The Small House)

分區住宅(The Zoned-House)

新劇院(The New Theatre)

離開地面進入光線

土地

威斯康星州

大草原

沙漠

場地

法則實現則時尚1

連續性

室內空間的產生

整體裝飾

法則實現則時尚2

從結構中產生樣式與風格

建築藝術的特性

靈感的準則

簡潔

在日本的工作原則

有機建築藝術的未來

展望

致年輕的建築學子

參考文獻與致謝

附註

攝影師致謝

序言

“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支持的“西方建築理論經典文庫”,在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經過諸位譯者的努力,終於開始陸續問世了,這應該是建築界的一件盛事,我由衷地為此感到高興。

建築學是一門古老的學問,建築理論發展的起始時間也是久遠的,一般認為,最早的建築理論著作是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自維特魯威始,到今天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近代、現代與當代中國建築的發展過程,無論我們承認與否,實際上是一個由最初的“西風東漸”,到逐漸地與主流的西方現代建築發展趨勢相交匯、相合流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在認真地學習、整理、提煉我們中國自己傳統建築的歷史與思想的基礎之上,也需要去學習與了解西方建築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歷史,以完善我們的知識體系。從維特魯威算起,西方建築走過了2000年,西方建築理論的文本著述也經歷了2000年。特別是文藝復興之後的500年,既是西方建築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也是西方建築理論著述十分活躍的時期。從15世紀至20世紀,出現了一系列重要的建築理論著作,這其中既包括15至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一些建築理論的奠基者,如阿爾伯蒂、菲拉雷特、帕拉第奧,也包括17世紀啟蒙運動以來的一些重要建築理論家和18至19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的一些在理論上頗有建樹的學者,如義大利的塞利奧;法國的洛吉耶、布隆代爾、佩羅、維奧萊一勒一迪克;德國的森佩爾、申克爾;英國的沃頓、普金、拉斯金,以及20世紀初的路斯、沙利文、賴特、勒·柯布西耶等。可以說,西方建築的歷史就是伴隨著這些建築理論學者的名字和他們的論著,一步一步地走過來的。

在中國,這些西方著名建築理論家的著述,雖然在有關西方建築史的一般性著作中偶有提及,但卻多是一些隻言片語。在很長一個時期中,中國的建築師與大學建築系的教師與學生們,若希望了解那些在建築史的閱讀中時常會遇到的理論學者的著作及其理論,大約只能求助於外文文本。而外文閱讀,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輕鬆勝任的。何況作為一個學科,或一門學問,其理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原典性歷史文本,是這門學科發展歷史上的精髓所在。所以,一些具有較高理論層位的經典學科,對於自己學科發展史上的重要理論著作,不論其原來是什麼語種的文本,都是一定要譯成中文,以作為中國學界在這一學科領域的背景知識與理論基礎的。比如,哲學史、美學史、藝術哲學,或一般哲學社會科學史上西方一些著名學者的著述,幾乎都有系統的中文譯本。其他一些學科領域,也各有自己學科史上的重要理論文本的引進與譯介。相比較起來,建築學科的經典性歷史文本,特別是建築理論史上一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著述,至今還沒有完整而系統的中文譯本,這對於中國建築教育界、建築理論界與建築創作界,無疑是一件憾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