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古草原送別

賦得古草原送別的作者是白居易。

基本信息

詩詞原文: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

作者簡介:

白居易( 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排行十二,下邽(今陝西渭南)人。貞元十四年 (798)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 (806)中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補盩厔(今周至)縣尉。曾任翰林學士、左拾遺、左贊善大夫。因上書
忤執政,貶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長慶時,由中書舍人出任杭州、蘇州刺史。
後以太子少傅分司東都,終刑部尚書。早年與元稹友善,詩亦齊名,並稱元、
白。晚年與劉禹錫酬唱,時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全唐詩》存詩三
十九卷。
----------------------------------------------------------------------------------------------------------

注釋譯文:

平原上繁茂的野草,每年枯萎、繁盛一次。野火燒不盡它,遇到春風吹拂它又生長起來。遠處的芳草蔓延到古代留下的道路上,陽光照耀下的翠綠的草色連線著邊遠的城市。又一次送朋友遠去,心中充滿象茂草一樣的離別情意。
---------------------------------------------------------------------------------------------------

詩詞鑑賞:

《唐摭言》卷七云:“白樂天初舉,名未振,以歌詩謁顧況。況謔之曰:
‘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及讀至《賦得原上草送友人》詩曰:‘野火燒不
盡, 春風吹又生’,況嘆之曰:‘有句如此, 居天下有甚難?老夫前言戲之
耳。’”《幽閒鼓吹》、《唐語林》、《北夢瑣言》、《能改齊漫錄》、《全
唐詩話》等都有類似記載,從而擴大了這首詩的影響。“賦得”,是“賦”詩
“得”題的意思。“得”什麼題, 由人限定。 除進士科考試命題外,常見的
“賦得”詩有兩類:一類是取成句為題,如駱賓王的《賦得“白雲抱幽石”》;
另一類是詠物兼送別,如劉孝孫《賦得春鶯送友人》。白居易的這一首,屬於
後一類。
題目是《賦得古原草送別》,詩扣題目甚緊:先寫古原草,後寫送別,但
寫古原而暗寓別情,寫送別而不離草色。第一句以“古原草”點題,前加“離
離”,狀其稠密、茂盛,與次句的“榮”和末句的“萋萋”呼應。次句“一歲
一枯榮”雖“榮”、“枯”並舉,卻落腳於“榮”,表明在詩人的審美意識中,
“榮”是主要的、本質的。春“榮”冬“枯”,這是“原上草”的特點。詩人
倒置一歲之中先“榮”後“枯”的順序,既表現了“原上草”的頑強生命力,
又在讀者面前展開了“離離”,綠遍古原的畫卷。次聯“野火燒不盡”承“枯”,
“春風吹又生”承“榮”。就字面看,兩相對偶,銖兩悉稱;但就意義言,卻
一氣奔注,上下貫通,講的都是“原上草”,而重點落到下句,與第二句“榮”、
“枯”並舉而重點歸“榮”契合。第三聯就“春風吹又生”作盡情描繪。出句
從嗅覺方面落墨:“遠芳”,即播散得很遠的“草”香。這“草”香,從“原”
上散發,直侵入伸向天邊的“古道”。對句從視覺方面著筆:“晴翠”,即陽
光下閃亮的“草”色。這“草”色,從“原”上延展,直連線遙遠的荒城。十
個字,把經過野火焚燒的“原上草”,寫得何等色香兼美,氣勢磅礴!以上賦
“古原草”,似與“送別”無關。而讀到尾聯,便感到前面所寫的“離離”之
“草”立刻充滿“別情”。眼前是“古原”,而“王孫”一去,不是首先要穿
過那“古原”嗎?“原上草”“遠芳侵古道”,“王孫”不是也要隨著“遠芳”
踏上“古道”嗎?“原上草”“晴翠接荒城”,“王孫”不是也要隨著“晴翠”
走向“荒城”嗎?詩中的兩個“又”字,看來是有意重複。“原上草”“一歲”
一“枯”,而“春風吹又生”,循環不已。每當“原上草”“春風吹又生”,
就“又送王孫去”,也循環不已。就這樣,作者把“詠物”和“送別”多層次
地、緊密地結合起來了。
前六句,以“原上草”為主語,一氣盤鏇,胍絡分明。後兩句以“又送”
轉入“送別”,又以“萋萋”照應首句的“離離”,回到“原上草”。章法謹
嚴,通體完美。中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聯,對仗工整而氣勢流
走,充分發揮了“流水對”的優點。它歌頌野草而又具有普遍意義,給人以樂
觀向上的鼓舞力量。蔑視“野火”而讚美“春風”,又含有深刻寓義。它在當
時就受到前輩詩人稱讚,直到現在還被人引用,並非偶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