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導論

資本市場導論

通過描述關鍵金融產品、金融市場的運作、金融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及其總體目標,安德魯·M·奇澤姆對全球資本市場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同時本書涵蓋了股票和債券以及主要的衍生金融工具,解釋了利率和股票互換、金融期貨、股票期權、貨幣期權、利率期權等的套用。本書最後還提供了一個內容廣泛的金融術語表、準確地解釋了很多在金融市場使用的“行話”。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清晰、全面,有很多實踐例子和案例分析。本書對現代國際資本主義市場和在金融行業使用的關鍵金融產品和技術,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指南。” 

——喬治·馬斯文森爵士,蘇格蘭皇家銀行董事長

內容簡介

通過描述關鍵金融產品、金融市場的運作、金融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及其總體目標,安德魯·M·奇澤姆對全球資本市場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同時本書涵蓋了股票和債券以及主要的衍生金融工具,解釋了利率和股票互換、金融期貨、股票期權、貨幣期權、利率期權等的套用。本書最後還提供了一個內容廣泛的金融術語表、準確地解釋了很多在金融市場使用的“ 行話”。

基於作者在金融領域擔任培訓師多年的實踐經驗,本書特別適合於那些正在進入或者準備進入投資銀行或資產管理公司工作的人;同時對於那些已經進入該行業工作並尋求展其知識基礎的職業人員,友書也是不可名得的參考工具。

作者簡介

安德魯·M·奇澤姆,摩根大通銀行歐洲職業發展部前總裁。自1984年以來,一直從事金融市場的項目設計、開發和培訓工作。他曾與很多全球最大的金融機構合作,對交易者、行銷人員、風險管理人員、分析師、基金經理以及經營技術人員進行培訓。

目錄

1緒論:市場環境

1.1 金融中介和風險

1.2 歐洲市場

1.3 當代投行業務

1.4 關於本書

2貨幣市場

2.1 本章概覽

2.2 國內貨幣市場

2.3 美國國內貨幣市場

2.4 歐洲貨幣市場

2.5英國貨幣市場

2.6 日本銀行

2.7 短期國庫券

2.8 貼現短期國庫券

2.9 美國商業票據

2.10 美國商業票據的信用風險

2.11 銀行承兌匯票

2.12 歐洲貨幣市場

2.13歐洲貨幣貸款和存款

2.14 歐洲貨幣利率行情

2.15 歐洲貨幣存托憑證

2.16 歐洲貨幣存托憑證的到期收益率

2.17歐洲商業票據

2.18 回購與反向回購

2.19 回購:案例分析

2.20 回購的其他特點

2.21 本章小結

3外匯市場

3.1 本章概覽

3.2 市場結構

3.3 外匯交易員和經紀人

3.4 即期外匯交易

3.5 英鎊和歐元行情

3.6 即期匯率的影響因素

3.7 即期外匯交易

3.8 持有即期頭寸

3.9外匯風險控制

3.10 套算匯率

3.11 純遠期外匯交易

3.12 遠期外匯保值:案例分析

3.13 遠期外匯公式

3.14 外匯或遠期互換

3.15外匯互換行情

3.16 理解遠期點數

3.17 本章小結

4債券市場

4.1 本章概覽

4.2 政府債券市場

4.3 政治風險

4.4美國政府債券

4.5 美國國庫券行情

4.6 美國國債離拆單售本息票(strips)

4.7 債券的定價

4.8 帶息債券的定價:具體例子

4.9 更加詳細的債券定價:美國國債

4.10 債券收益率

4.11 再投資假設

4.12 一年付息和半年付息債券的收益率

4.13 英國政府債券

4.14 公司債券

4.15 信用衍生工具

4.16 信用等級

4.17 公司債券的其他特性

4.18 證券化

4.19 歐洲債券

4.20 歐洲債券的發行定價

4.21 本章小結

附錄:其他主要政府債券市場

5債券價格的敏感性

5.1 本章概覽

5.2 債券市場的定律

5.3 其他影響價格敏感性的因素

5.4 麥考雷平均期限

5.5 計算麥考雷平均期限

5.6 零息債券的平均期限

5.7 計算修正平均期限

5.8 一個基點的價格值

5.9 凸度

5.10 凸度的計量

5.11 凸度的表現

5.12 投資組合平均期限

5.13 貢獻式戰略

5.14 免疫戰略

5.15 平均期限基礎上的套期保值

5.16 凸度對於平均期限套期保值的影響

5.17 本章小結

6收益率曲線

6.1 本章概覽

6.2 實際利率與名義利率

6.3 複利期間

6.4 收益率曲線

6.5 關於收益率曲線的理論

6.6 收益率曲線和信用風險

6.7 零息或即期利率

6.8 疊代法

6.9 與票面利率的關係

6.10 運用即期利率的債券定價

6.11 遠期利率

6.12 貼現係數

6.13 本章小結

7股票市場

7.1 本章概覽

7.2 債務和股權

7.3 股權的其他特徵

7.4 混合型證券

7.5 機構投資者

7.6 股權投資類型

7.7 有效市場

7.8 對沖基金

7.9 初級市場

7.10 增發

7.11 配股:一個例子

7.12 其它新股發行

7.13 倫敦股票交易所

7.14 股票交易所交易系統

7.15 紐約股票交易所

7.16 存托憑證

7.17 股票借貸

7.18 投資組合交易

7.19 本章小結

附錄:股票市場統計

8 股票分析和估價

8.1 本章概覽

8.2 估價原則

8.3 主要的財務報表

8.4 資產負債表恆等式

8.5 利潤表

8.6 英國食品零售業:案例研究

8.7 資產負債表

8.8 負債

8.9 所有者權益

8.10 利潤表

8.11 每股收益

8.12 每股股利

8.13 會計比率

8.14 流動性比率

8.15 盈利能力比率

8.16 資產報酬率的構成

8.17 槓桿比率

8.18 投資者比率和估價

8.19 Tesco和Sainsbury的投資者比率

8.20 套用估價比率

8.21 其它估價比率

8.22 本章小結

9 股票估價的現金流模型

9.1 本章概覽

9.2 基本的股利折現模型

9.3固定股利增長模型

9.4 股票內含報酬率

9.5 要求的報酬率和股利收益率

9.6 市盈率

9.7 分階段股利折現模型

9.8 兩階段模型:一個例子

9.9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9.10 BETA(貝塔係數)

9.11 市場報酬率和風險溢價

9.12股票風險溢價的爭論

9.13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和投資組合理論

9.14 自由現金流量估價

9.15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9.16 剩餘價值

9.17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和槓桿

9.18 恆定的資產報酬率:案例研究

9.19 資產的β係數

9.20 公司價值和槓桿

9.21 本章小結

10利率遠期與期貨

10.1 本章概覽

10.2 遠期利率協定

10.3 遠期利率協定的套用:案例研究

10.4 總計借款成本

10.5 遠期利率協定支付子交易

10.6 遠期利率協定市場行情

10.7 遠期利率

10.8 公平遠期利率

10.9 金融期貨

10.10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歐洲美元期貨

10.11 歐洲美元期貨行情

10.12 交易歐洲美元期貨:案例研究

10.13 期貨保證金

10.14 保證金的例子:歐洲銀行同業拆借利率期貨

10.15 利率期貨套期保值:案例研究

10.16 期貨剝息

10.17 遠期利率協定和期貨的比較

10.18 本章小結

附錄:衍生產品市場的統計數據

11債券期貨

11.1 本章概覽

11.2 定義

11.3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美國長期國債期貨

11.4 發票額

11.5轉換因子

11.6 長期金邊債券與歐洲德國政府債券期貨

11.7 遠期債券價格

11.8 持有成本

11.9 隱含回購利率

11.10 最便宜交割債券

11.11 最便宜交割債券計算:舉例

11.12 賣方期權

11.13 最便宜交割債券性質

11.14 債券期貨套期保值

11.15 基差風險

11.16 非最便宜交割債券套期保值

11.17 債券期貨的其他用途

11.18 本章小結

12利率互換

12.1 本章概覽

12.2 互換定義

12.3 基本的利率互換

12.4 互換:現貨加遠期交易

12.5 典型的互換套用

12.6 利率互換:具體案例研究

12.7 標準互換條款

12.8 比較優勢

12.9 計算全部利得

12.10 互換行情

12.11 信貸價差

12.12 互換價差的決定因素

12.13 用國債對互換保值

12.14 交叉貨幣互換

12.15 本章小結

附錄:互換變數

13利率互換估價

13.1 本章概覽

13.2 契約開始時的互換估價

13.3 互換要素估價

13.4 互換重新估價

13.5 支付日之間的重新估價

13.6 遠期利率方法

13.7 使用遠期利率對互換重新估價

13.8 遠期利率方法中的變數

13.9 互換利率與LIBOR利率

13.10 近似的互換重估價方法

13.11 遠期利率協定,期貨和互換利率

13.12 從期貨定價互換:案例研究

13.13 互換保值

13.14 本章小結

14股權指數期貨與互換

14.1 本章概覽

14.2 指數期貨

14.3 初始和變動保證金

14.4 交割結算價格

14.5 保證金與經紀人費用安排

14.6 利用指數期貨保值:案例研究

14.7 保值效率

14.8 指數期貨的其他用途

14.9 股權遠期契約定價

14.10 指數期貨公平價值

14.11 基差

14.12指數套利交易

14.13 套利桌管理

14.14 指數期貨的特點

14.15單一股票期貨

14.16 股票互換

14.17 股權指數互換:案例研究

14.18 控制股票互換的風險

14.19 在現貨市場上對互換保值

14.20 結構化股票互換

14.21 股票互換對投資者的利益

14.22 本章小結

15期權基礎

15.1 本章概覽

15.2 定義

15.3 期權類型

15.4 基本期權交易策略

15.5 購買看漲期權:到期收益曲線

15.6 與現貨頭寸的比較

15.7 出售看漲期權:到期收益曲線

15.8 購買看跌期權:到期收益曲線

15.9 與做空股票的對比

15.10 出售看跌期權:到期收益曲線

15.11 小結:內在價值與時間價值

15.12 生活中的股票期權

15.13 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股票期權

15.14 FT-SE 100指數期權

15.15 提前執行

15.16 標準普爾指數期權

15.17 本章小結

附錄:奇異的期權

16期權估價模型

16.1 本章概覽

16.2 基礎原則

16.3 歐式期權

16.4 提前執行

16.5 期權平價原則

16.6 合成遠期和期貨頭寸

16.7 期權平價公式與美式期權

16.8二元樹

16.9 對二元樹的擴展

16.10 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型

16.11 有股利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型

16.12 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型假設

16.13 本章小結

附錄:測量歷史波動性

17期權估價與風險

17.1 本章概覽

17.2 內在價值與時間價值

17.3 即期價格與期權價值

17.4 時間價值性質

17.5 波動性

17.6 德爾塔(Δ或δ)

17.7 德爾塔性質

17.8 作為保值比率的德爾塔

17.9 伽瑪(Γ或者γ)

17.10 重新調整德爾塔保值

17.11 德爾塔和伽瑪性質

17.12 西爾塔(θ)

17.13 維加(Vega)

17.14 ρ比率

17.15 本章小結

附錄:德爾塔與伽瑪保值

18期權策略

18.1 本章概覽

18.2 運用看跌期權保值

18.3 來自保護性賣權的盈利

18.4 有準備的看漲期權發行

18.5 雙限期權

18.6 零成本的雙限期權

18.7 牛市差價

18.8 熊市差價

18.9 比率分散看跌期權

18.10 日期分散或時間分散

18.11 再談波動性

18.12 波動性交易:案例分析

18.13 當前的盈利線

18.14 從做空跨式期權中獲取的利潤

18.15 其他波動性交易

18.16 本章小結

19 貨幣與利率期權

19.1 本章概覽

19.2 貨幣期權

19.3 外匯(FX)的套期保值:案例學習

19.4 貨幣期權定價

19.5 利率期權

19.6 交易所交易的利率期權

19.7 歐洲美元期權

19.8 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期權交易所的歐洲銀行同業拆借利率期權

19.9 上限期權,下限期權和雙限期權

19.10 利率上限期權:案例學習

19.11 上限期權和下限期權的定價

19.12 個別上限期權的估價:例子

19.13 下限期權的估價

19.14 互換期權

19.15 互換期權的估價

19.16 利率策略

19.17 本章小結

致謝

金融術語表

書摘

1.緒論:市場環境

一般來說,金錢和信用是建立和支持交易的兩個必不可少的原則性基礎。

丹尼爾·笛福

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講,資本(capital)可以定義為能夠用來創造未來新財富的已累積的財富或資產,它是參與再生產過程的財富。資本市場是需要額外資本的人們與具有過剩資本的投資者集會的場所,在這裡,風險能夠被分散變得多元化,因此那些資本過剩者可以將風險分散到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投資之七。最初這些集會場所都是實體空問,比如舊時的城市集會,一間咖啡屋或者是股票交易市場,而現在的資本市場參與者們可以身處世界各地,通過電話或者電子郵件和網際網路等網路工具來完成交易。

那么誰是真正的資本使用者呢?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都是,至少在某一時間裡是。我們借錢買房買車來保障我們的生活,完成我們的工作,養活我們的家庭並為我們國家財富的增長做出小小的貢獻。我們同樣運用我們的儲蓄來支付學校的學費,這等於投資於保障我們國家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人力資本。然而,企業、國家政府、各州各市政府以及跨國機構等也在使用資本。當一個公司開辦一家工廠或者購買新設備時,它就是在進行資本消費,這些資金來源於股東、債權人或過去的經營利潤,而這一資本消費是用來購買能帶來未來現金流的資產。政府運用稅收投資於主要的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衛生等事業,從而使我們都能順利地從事我們的事業,過上安逸的生活。世界銀行、歐洲重建與發展銀行等跨國機構為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資金,使得它們能實現基本的經濟發展和未來繁榮。

誰是資本的提供者呢?答案還是:我們都是。有時我們直接提供資本,如購買由公司、政府和各種機構的股票或債券。有時我們運用金融或者其他中介手段來為自己投資。我們把錢存入銀行賬戶,購買共同基金,為退休後的養老金計畫積攢資金。我們向國家和地方政府納稅。我們向保險公司交納保險費以便為未來提供保障。當公司將利潤再投資於它們的業務而不是將其作為紅利分配給股東時,公司自己也成為了資本提供者。

1.1 金融中介和風險

這本書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內容:資本市場經營、市場參與者、主要金融中介的作用、聯繫資本提供者和使用者的產品和技術。此外,本書還深入地討論了風險管理。在資本市場中,風險以許多不同的形式存在。金融機構在風險的評估、風險管理和分散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銀行進行貸款就意味著一種信用風險——借款者不履行償還義務的風險。銀行家們在過去許多個世紀的時間裡已經發展出了一些用於分析和減小這些風險的技術,從而使得股東和儲戶避免了難以接受的損失。

目前,銀行越來越多地利用它們作為金融中介的優勢,創造出貸款,並將它們“打包”,以債券發行的形式進行出售,這一過程叫做證券化(securitization)。投資於這些債券的投資者實際上承擔了這些貸款的風險,作為回報,他們獲得了比政府債券利率更高的利率。銀行將其股東和儲戶提供的資金不斷地循環利用,使得他們擁有了創造新貸款的可利用的資金。他們分析風險、管理風險,再通過公共債券市場來分散風險。

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之間的區別在當代金融市場上變得越來越不明顯了。20世紀早期,這一區別要比現在嚴格、明顯得多。例如: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The Glass Steagall Act),對美國的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做出了明確的區分。商業銀行吸納存款和發放商業貸款。它們承擔信用風險,並且通過對借款者的信用度進行仔細分析和多元化的貸款投資組合來減小這一信用風險。相比較來看,投資銀行認購新發行的證券並且在二級市場(secondary market)上進行股票和債券的交易。[一級市場(primary market)是創造新金融工具的市場,二級市場是對已有金融工具進行交易的市場。]投資銀行承擔承銷風險(underwriting risk),這一風險發生在當一家銀行或銀團以固定的價格購入新發行證券,並承擔把這一證券銷售到資本市場的責任時。

在《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出台之前,美國國會認為如果一個金融機構同時從事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的業務,它將會面對一個利益上的衝突,因此這一法案提出後便得到了通過。由於這一法案,著名的摩根銀行被拆分為兩個部分。商業銀行業務部分演變為現在的摩根大通銀行,投資銀行業務部分則發展成現在的摩根史坦利。而美林則不斷發展自身業務和國際市場,從美國國內的一個證券經紀和交易商,成為了一家羽翼豐滿的全球性投資銀行。

英國歷史上也曾經運用過相似的分業經營法案,但後來被廢除了。從二戰以後到20世紀80年代,倫敦市場上的新發行證券業務主要是由所謂的商業銀行(merchant banks)來完成的,這些銀行是票據承兌商行協會(Accepting Houses Committee)的成員。零售銀行和公司銀行業務被主要的清算銀行或“金融中心”銀行所控制,如巴克萊銀行(Barclays)和國民威斯敏斯特銀行(現在成為了蘇格蘭皇家銀行的一部分)。在倫敦市場上,英國和歐洲股票以及英國政府債券的交易和經紀業務由一些小型的合夥性質公司控制,如詹姆士·卡佩爾(James Capel)、韋布·杜拉徹(Wcdd Durlacher)和佳信公司(Kleinwolt Benson)。當時保險公司和銀行是分離開的,世界保險市場被倫敦勞合社(Lloyds of London)所控制,現在所有的這些細分都已經被取消了。如今英國的大型金融機構向公司、機構和零售客戶提供種類繁多的銀行和投資服務。

在美國,《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限制到20世紀末時已經被逐步取消。不論是在美國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商業銀行都開始重新涉足投行業務。促成這一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銀行的非中介化(bank disintermediation)。在20世紀的最後10年裡,越來越多的法人借款者選擇用發行債券(可交易的債務證券)而非向商業銀行或者銀團貸款的方式來籌資,這一做法尤其被美國的一些擁有良好信用等級的優質借款者所採用。採用這一做法的部分動機在於削減支付給商業銀行的中介費用(商業銀行作為資本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間的紐帶要收取一定費用)。這也從某種程度反映了商業銀行自身信用質量的下降,優質借款者發現他們能夠通過發行債券的方式以比向大多數商業銀行貸款更低的利率來為自己籌資。銀行非中介化(消除貸款銀行的中介作用)在美國首先迅速地發展了起來,隨後發展到了其他金融市場。到後來,甚至信用質最並不是很高的借貸者也發現他們能在公共債券市場上有效地籌集資金了。

歐洲單一貨幣——歐元的出現,刺激了這一趨勢在歐洲大陸的發展。在單一貨幣之前,歐洲存在許多相對較小並且高度分散的金融市場,這些市場上仔在著許多地區性的銀行。銀行和公司企業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相互關係,這一關係通過交叉持股的方式加以鞏固,例如,在德國,主要的銀行和保險公司擁有頂級實業企業很大部分的股份。大多數公司的借貸都是通過關係銀行來實現的。股票和債券以本國貨幣在本國發行並且最先在本國市場上進行交易,當時對於機構投資者持有外國貨幣資產存在著限制,各國市場上的投資者缺乏相互的了解。

而現在,所有這一切都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生變化。歐洲各地的銀行都正在合併,放鬆交叉持股來解放自己的資本以投資於它們自己的業務。在德國,政府通過立法使得這一過程在稅收方面更具效率。借款者們正在不斷地利用新的發行證券市場來籌資。歐洲的投資者現在能夠購買以單一貨幣計價的股票、債券和其他的各種證券。這些證券可以在整個歐洲大陸自由活躍地進行交易。。從國內市場發展起來的證券和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所正在不斷地進行重組合併,它們將自己重新定位為跨越國家疆界的交易平台。

1.2 歐洲市場

當代的資本市場不管是在規模上還是在範圍上都已經全球化了。儘管紐約現在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但促成目前國際資本市場成形的許多發展是源於倫敦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若干年中,倫敦逐漸失去了它作為傳統的為海外投資項目大規模籌集資金的市場中心地位,退化為一個國內市場中心,只涉及英國公司股票和英國政府債券的發行和交易。對於繼續在倫敦從業的人來說好訊息是:通過所謂的歐洲市場(Euromarket)的發展(始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倫敦重新找嘲了自己金融中心的位置。

這一切變化都是由歐洲美元引起的,所謂歐洲美元(Eurodollar)是指在國際賬戶中不受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直接管理控制的美元。最大的歐洲美元市場在倫敦。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來自美國和世界各地的銀行紛紛在倫敦開沒業務,以便從這有利可圖的經營中分得一杯羹。70年代初的石油危機促使歐洲市場有了一個較大的發展,大量來自富有的阿拉伯國家的所謂的“石油美元”(petro-dollar)湧向倫敦的各家銀行。這些美元再被作為貸款借給公司或者政府。再後來出現了歐洲美元債券,這些債券的銷售對象是國際投資者,這些投資者希望利用其過剩的美元資本投資,以獲得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回報率。

歐洲債券市場從1975年開始迅速發展,國際債券市場也沒有再出現倒退。各銀行在創造金融工具方面也越來越具有創新性。一個所謂的其他歐洲貨幣(Eurocurrency)市場發展起來,如歐洲馬克(Euromark)、歐洲日元(Euroyen)等。歐洲市場的口號是創新和自我管理。英格蘭銀行和英國政府都允許這一市場大規模地自由發展,它們只是集中力量進行英國貨幣市場和銀行系統的管理。儘管倫敦是歐洲市場的中心,但世界上還有其他的國際金融中心,如新加坡。倫敦市場常常被一些觀察家比喻為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雖然是在英國舉行,但大多數成功的運動員都是外國人。這種說法雖然算不上完全正確(巴克萊銀行就是英國本土銀行中的成功者),但是事實上倫敦市場的主要參與者的確是一些美國、德國和瑞士的銀行。

全球化、對銀行管制的解除以及世界範圍內對資本流動限制的放鬆,所有這一切都導致人們在20世紀的最後10年開始相信,只有少數實力雄厚的投資銀行才擁有足夠的經營規模以進行真正的國際化運營。公認的市場領導者是高盛、摩根史坦利和美林,這些投行能為統治當今世界的大型跨國公司提供它們所需要的全方位服務,而且不論何時何地它們都能提供這些服務。它們能夠滿足客戶迅猛增長的進行全球調研和投資服務的要求,它們具有關於複雜的結構化問題和衍生金融產品方面所必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它們在信息技術方面做了大量的投資。因此目前大家普遍認為,小型的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會很快地被擠出市場或者被吞併。對於這些小型的公司,它們應該做出調整,找到一些有利可圖的細分業務——充分挖掘和利用自己對本地市場的深入了解,或者是建立強有力的客戶關係,以及開發不易被模仿的產品(或者不值得大公司花力氣去提供的產品)。

然而新世紀伊始,金融界出現了新的動向,在寫此書時,未來在哪裡能取得成功仍是一個公眾話題。一系列大型兼併活動創造出了一些超大型銀行,這些超大型銀行既擁有大規模的商業銀行業務,也擁有全球性的投行業務。曼哈頓大通銀行和JP摩根銀行合併,同時還兼併了著名的羅伯特·弗萊明(Robert Fleming)公司在英國和遠東地區的業務。花旗集團合併了著名的所羅門兄弟,並且在2000年獲得了施洛德(Schroders)公司的投行業務。

在歐洲,最大的德國銀行——德意志銀行認為它自己不能僅僅依靠國內的零售業務和商業銀行業務的特許經營而坐以待斃。因為這些業務會受到非中介化的影響和外國競爭者的衝擊。它在1989年兼併了英國的摩根建富(Morgan Grenfell)公司,兩者的有機組合建立起了全球性的投行業務,接下來又併購了美國信孚銀行(Bankers's Trust,這家銀行在先前大量地吸收了國民威斯敏斯特銀行的股票業務)。作為對這些瘋狂併購活動的回應,高盛完成了上市工作,這樣它就可以在股票市場上籌集巨額資本,以抗衡那些巨無霸銀行。美林的領導人更是提出了要和一家全球頂級商業銀行合併的意願。

1.3 當代投行業務

“投資銀行業務”一詞被用來代指金融業中一系列或多或少相關的業務。我們一般將摩根史坦利和高盛等銀行視為專業的“純”投資銀行,而將其他一些機構如花旗集團、德意志銀行、瑞士信貸和摩根大通等視為綜合性銀行,它們既有商業銀行業務又有投資銀行業務。

從某種程度上講,如今,介紹投資銀行不從事的業務要比介紹其從事的業務容易得多。例如,一家投資銀行是不會從事大規模的零售銀行業務的,這需要完全不同的運營技術。如果投資銀行是一家綜合銀行的分支部門,那些零售銀行業務肯定存在於與之相互獨立的其他部門。另一方面,投資銀行業務涉及國際大規模資本市場的活動,還包括提供公司諮詢的功能。典型的投資銀行業務主要涉及新證券發行、證券研究、證券交易與銷售。投資銀行需要與機構投資者保持緊密的聯繫,並擁有處理金融衍生產品方面的專長和開發新的金融產品以及管理這些產品的風險的能力。

下面具體地列出了典型的投資銀行業務所涉及的活動,並對每種活動都進行了簡單的描述。某些大型銀行集團也在它們的投行部門中加入了向大型公司客戶提供貸款的業務。目前存在這樣一種觀點:銀行的大型客戶希望它們的關係銀行能夠“把資產負債表置於他們的控制之下”,雖然公司貸款本身並不是特別有利可圖,但它能夠為銀行帶來利潤豐厚的投資銀行業務的授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