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縣石

費縣石

“費縣石”為溶蝕灰岩形成的造型石,已有近千年的開挖利用歷史,現已遍布國內外。因其特點與南方太湖石有相似之處,許多賞石家將其列入太湖石類型中。而“費縣石”粗獷雄奇、質樸莊重、特色鮮明,儲量、形態、個體與太湖石、靈壁石、英石、昆石、黃蠟石等名石有明顯差異,在中國名石譜系中理應占有一定地位。

簡介

“費縣石”是指產於山東省費縣區域,用於園林景觀、庭院點綴或室內陳設,屬溶蝕灰岩形成的造型石
費縣石費縣石

特徵

“費縣石”屬溶蝕灰岩形成的造型石,在石譜中,許多賞石名家將其列入太湖石類型中。但“費縣石”絕不等同於“太湖石”,太湖石玲瓏剔透,而“費縣石”粗獷雄奇且又質樸莊重,有其獨有的個性特徵,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儲量大。據專家鑑定費縣城北鄉、費城鎮、朱田鄉、芍藥山鄉、石井鎮等蘊藏“費縣石”的面積至少有幾百平方公里以上,是我國面積最大、數量最多的埋藏型石林。北京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系主任盧雲亭等專家教授稱其是“世紀之交中國發現的最偉大的自然奇蹟,是我國最大的埋藏型石林”。現已開挖出5萬塊,其中1噸以下的造型石占10%,1至10噸的造型石占46%,10至30噸的造型石占19%,30噸以上的造型石占1%,一般噸位石占24%。二是氣勢雄偉,雄渾壯觀,挺拔有力,既有廣袤粗獷,又有秀氣之感。“費縣石”體量龐大,大的數百噸,高數十米,小的僅有數公斤。三是“活石林”,“費縣石”具有能獨立開採,大體量重新移動、組合、塑造的特徵,由於它與母體不相連線,可經開挖形成獨立的個體,且具有可觀的體量,這樣就可依人們的意志,按照一定主題進行系列組合。四是文脈精深。有近千年的開挖歷史,自明清以來多為皇室宮苑、貴族園林、富商庭院以及文人雅士所利用收藏。
“費縣石”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10個特徵:
形: 指形象特徵。酷似人物、動物、物品、標誌等,形體有大有小,天然成型,石線條柔和,石表清潤秀奇,坳坎變化,千姿萬態,妙趣疊出。如“中華龍”石(長9米、高4米、重約20噸),該石和傳說、繪畫、雕塑中華夏圖騰龍的形象惟妙惟肖。
雄: 指氣勢氣魄特徵。氣勢不凡,或雄渾壯觀,或挺拔有力。大者高數米至十幾米,重幾噸、幾十噸乃至上百噸。沂蒙石林無題區的“猛虎下山”石(高7.53米、寬5.51米、厚1.09米)、重約80 噸),身軀雄健,高大威猛。
肥:指體積特徵。石體前後左右寬大勻稱,符合某一景觀自然天成的狀態。同時,底座穩定,安如泰山,不存在給人一種不安定感覺。沂蒙石林無題區的“獅身人面”石(高5.53米、寬5.28米、厚2.21米、重約120噸)。
秀:指內涵特徵。石體鮮明生動,靈秀飄逸,雅致可人,不存在蠻橫霸氣之感。費縣沂蒙石林吉祥石區的“熊貓”石(高3.08米、寬1.95米、厚0.9米、重約8噸)。面部輪廓清晰,眼睛、鼻子、四肢俱全,軀體明顯,形態憨厚可人。
瘦:指外形特徵,是對石體站立姿勢而言。形體骨架堅實,又能嫻娜多姿,輪廓清晰明了,稜角分明,具有迎風玉立之勢。費縣城東327國道與南外環連線綠地中的“舞”石(高7.6米、寬3.6米、厚1.1米、重約28噸),如一纖細秀麗之女在翩翩起舞。
漏:指體型特徵,是指石體的罅隙溝穴而言。石體在起伏的曲線中,凹凸明顯,似有洞穴,富有深意。 北京再現《紅樓夢》大觀園怡紅院中的費縣石就是這種類型。
透:指結構特徵,是指穿透石體的洞眼而言。石體空靈剔透,玲瓏可人,有大小不等的穿洞,能顯示出背景的無垠,令人遐想。沂蒙石林火炬林景區的2008年“奧運會徽”標誌石(高4.33米、寬6.52米、厚0.99米、重約20噸)。
皺:指肌理特徵,是對石體的表面狀態而言。石肌表面波浪起伏,凹凸不平,變化有致,有褶有曲,帶有歷盡滄桑的風霜感。費縣沂蒙石林無題區的“和平鴿”石(高4.23米、寬3.08米、厚0.82米、重5噸),石體的皺褶突顯了鴿子的羽毛形狀。
色:指顏色特徵。“費縣石”系距今4億年前的奧陶紀,他們大都半露於地表或埋於地下,地表部分經億萬年風吹雨曬,霜打雨淋,呈青色或灰白色;地下部分為暗灰色,因長年受黃粘土浸潰,表面多結有黃色或赭黃色石痂。費縣沂蒙石林十二生效園的“鼠”石(高2.51米、寬4.47米、厚1.23米、重約15噸),正面顏色為青灰色,反面為赭黃色。
音: 指聽覺特徵。有的“費縣石”無論是用木棒輕擊,還是僅用手指微扣,都可以發出優美聲音,且餘韻悠長。費縣沂蒙石林火炬林景區步游路旁的“費縣石”(高1.6米、寬1.7米、厚0.6米、重約4噸),用手扣擊頂部,即可發出悅耳聲音。

分類

按造型分類。

“費縣石”在形成過程中,形成各種各樣的造型,具有某種形象,似世間萬物。既有整體的氣勢美,也有各自的個體美。可以說,一塊奇石就是一個故事、一篇文章。“費縣石”按造型分類,大致可分為具象石、抽象石、意象石、特異石等四種。
1、具象石 具象石,形象逼真,並具備以下幾個條件。一是整體形象好,沒有累贅之物,也不缺肉少骨;二是主要部位酷像。如像猴的奇石,面部輪廓要逼真。三是厚薄適中。除了上述條件外,如猴石還有眼睛、四肢,身驅明顯有序,具有動感。具象石又可分為以下幾類:
(1)人物石類。人物石造型象人物、或圖案象人物,以流暢的線條形成了人物速寫, 將人物渲染得維妙維肖。如駝背老人,女子倩影等。有古今中外人物,有神話傳說人物,歷史名人等;有頭像,半身像,全身像;有單一的,有群體的;有辛勤勞作的,有談天說地的,有讀書的,有悠閒的等等。如沂蒙石林“好漢歌”景區,就是用100多塊梁山好漢人物象形石打造景區,有的在習武過招切磋技藝,有的在讀書吟詩作畫,站在步游路上,向北望去似沙場點將,令人意氣風發,豪邁之情油然而生。
(2)動物石類:石頭形如獸類、禽鳥類、魚類、昆蟲類、傳說中的動物等。有的是頭像,有的是全身;有單一,有群體;有嬉戲追逐者,有飛奔者。如沂蒙石林“吉祥石區”的“斑鹿”石(高 5.5米、寬 3.5米、厚1.05米、重約20噸),昂首、口微張、鼻上翹,栩栩如生。
(3)物品石類。石頭形如一件物品,像桌、凳、台、椅、建築物等。“龍船”石(高3.8米、寬5.6米、厚1.2米、重約35噸)。
(4)文字石類。石頭形像漢字、數字、字母等。 如“石”、“大”、“山”等字,字母如 “n”、“m”、“f”,數字如“2”、“3”等等。費縣石中最大的文字石“王”字石,位於費縣沂蒙石林“好漢歌”景區(高5.03米、寬6.97米、厚1.07米、重約30噸)。
(5)標誌石類。石頭形如產品商標、地域標誌、象形符號等。如沂蒙石林“火炬林”主題區的“馬踏飛燕”石(高4.5米、寬6.2米、厚1.32米、重約35噸)。身軀氣勢雄勁,頭微揚,三足騰空,飛越奔騰,後蹄踏一飛燕,可以說是“馬踏飛燕”的放大版。
2、抽象石 與具象石差異最大的是抽象石。抽象可分為幾何形態與自由形態兩大類。抽象石相比較而言是更具有哲理色彩和意境的奇石。抽象石的線條比起具象石更加簡潔、明了,體現了無限的空間和力度。他可因觀賞者的年齡、學識、修養、素質的不同而產生出不同的感悟。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沂蒙石林無題區的“母子情深”、“雨後春筍”等石,很容易誘發人們的聯想和想像,從而給人以美的享受,意趣橫生,令人回味無窮。
3、意象石 意象石介於具象石與抽象石之間。是心意在物象上通過比喻、象徵、寄託而獲得的一種具象變現。“感物而生之意,包括藝術想像”,這就是大多藏石者所說:“似象非象”之石。所謂“似象非象”,按中國古典哲學“天趣審美”觀點,“貴神輕形”,即求神似,不求形似,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沂蒙石林“觀音石”(高5.08米、寬3.52米、厚1.49米、重25噸),其石身剔透,姿態秀美,孤高無倚,美妙而多姿,充分顯示了自然天成的意象美。
4、特異石 特異石與以上三類有明顯區別,一是石頭本身具有特殊構成成分,如化石類。二是上述三類特點都具備,可以說是一石多景。
(1)化石類。“費縣石”生成於 5億年前的古生代,化石為古生物遺體或遺蹟,在地殼運動中經礦物質置換而形成的岩石。包括動物化石,植物化石。此類石數量較少,堪稱“費縣石”精品。如沂蒙石林吉祥石區的“團花”石(高 5.03米、寬2.98 米、厚1.35米、重16 噸),此石布滿了衍生在4億年前的古生物化石300餘處,且體積之大,化石數量之多,實屬罕見。
(2)多景石類。一塊石頭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欣賞內容,如江山萬里的浩瀚景觀,壁立萬仞的高山峻岭,或像大自然中具體某一景點以小像大。其特點是景觀的觀賞性和濃厚的文化色彩。如沂蒙石林無題區的“猛虎下山”石,正面從上看像猛虎下山,從背面看又有“濟公”的身影。

“費縣石”按用途分類

“費縣石”小者重幾公斤、幾十公斤,大者高數米,十幾米,重幾噸、幾十噸乃至上百噸,每塊奇石皆可獨立成景,天造地設,鬼斧神工,形似萬物,千姿百態,千奇百怪。按其用途可分為景觀石、標誌石、屏壁石、寓意石、假山石、駁岸石、供石等。
1、景觀石。置於園林、單位綠地、迎門處、噴池、花叢、樹下,或作為桌、凳、台、座之用,也可立於城市主要路口作標誌。一般體形較大,單獨成景或組合成景。昆明世博園-中國奇花異石園中的“費縣石”。
2、標誌石。指城市、單位、企業等標誌象形石,或刻字供作牌匾、路標用石。標誌石因其形體獨特性,大多置於城市主要路口、單位門旁等醒目位置。刻字之用、路標用石大多置於主要路口作景觀或指引牌、景點說明牌,或用於單位銘牌。韓國鎮海市政府的“費縣石”等。
3、屏壁石。置於迎門、路頭,起障景、襯托、空間均衡等作用。一般石體面積較大、體型較寬,石膚有皺有遮,有造型,變化有致為佳。 濟南軍區駐濰坊某部迎門石,中共中央黨校體育館前的費縣石-“龍”。
4、寓意石。用石頭表現一定的哲理,或寄託、隱含某種意義。石體象一動物、物品或特殊造型。山東省委院內的“費縣石”-“牛”,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院內的“費縣石”-“獬豸”、“騰龍”等。
5、駁岸石。用費縣石置於水邊,高低錯落有致,石紋相通,猶如自然天成。還有的將費縣石置於水中。濟南趵突泉公園用“費縣石”做駁岸等。
6、假山石。一般造型,不論其大小,可作為造假山、石洞之用。天津人民公園用“費縣石”做的假山。
7、供石類。供石類是指供擺設收藏的小型“費縣石”,一般擺於室內,作為齋室廳館的清供,亦可裝點盆景,大小1米之內為宜,最小的僅有十幾厘米。館藏的費縣石“沂蒙少女”,高僅0.6米,重30千克,扎一馬尾辮,身材苗條,動態十足。

運用方式

“費縣石”用來裝點園林或庭院,或獨立,或聚眾成景,古樸典雅,優美自然。在景觀設計中“費縣石”多採用弧置、散置、疊置、群置。
1、孤置。孤置是選用構圖完整、姿態秀麗、古拙奇異,以單獨欣賞見長的“費縣石”單獨進行欣賞。 濟南趵突泉公園安裝的“費縣石”。
2、疊置。疊置的“費縣石”,是用石疊山、疊洞,做到紋理相通,山勢嶙峋, 渾然一體。疊置的“費縣石”,要用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費縣石”進行碓砌組合。 沂蒙石林中用費縣石疊置的“火焰山”。
3、散置。即選取數塊具有單獨造型或造型相同的“費縣石”,分散放置形成一組景觀,或分散置立於牆隅、建築旁作為配景。在散置過程中,要與周圍環境相協調,注意整體效果。 327國道臨費交界處的“開放迎賓”、“與時俱進”、“騰飛的費縣”石組。
4、群置。所謂群置是選取數塊能獨立成景的“費縣石”,再重新進行組合安裝,形成一個主題, 組合過程中達到有主有次,有高有低,聯成一體。在組合過程中,要避免不顧整體效果的雜亂堆砌,要注意前後左右各個角度、各個方向的藝術效果。費縣沂蒙石林無題區的“達摩面壁”、“壽星贈桃”、“和平萬歲”分別用6塊、8塊、3塊“費縣石”群置而成。
作為供石擺設的小型“費縣石”,同樣也是選定落地面和主要觀賞面(所謂正面),應配置適合的底座(木質或石質),放置穩定為妥。

定位安置

在選用“費縣石”時,要遵循取其形,立其意,借狀天然,才能達到片山多致,寸石生情。一塊“費縣石”經選定後,就要進行定位安置。定置的方式遵循“有法而無定式”,但是每個環節都要做到“雖由人做,宛自天開”。 定位前首先選定落地面,然後選定主要觀賞面。 還要根據石體、環境和欣賞效果等不同要求,預先砌築基座或定位後對“費縣石”進行處理。費縣石”的定位安置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自然定置。定置後的“費縣石”底部與周圍地面一致,沒有基座,自然天成。根據景觀要求,自然定置又可分為臥置和立置。
1、臥置。 將“費縣石”直接臥於地面。沂蒙石林十二生肖園區的“牛”石。
2、立置。該方式有兩種,一是石體重心在底部而且地面基礎牢固的可直接立於地面。二是石體重心不在底部,而且地基需做處理的,先挖到硬土層,做混凝土墊層,而後用毛石混凝土填充,達到與周圍地面環境一致。
(二)配墊基座放置。因景觀需求或欣賞視覺效果需要,需將“費縣石”底部配墊基座放置,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砌築基座。用素混凝土澆築、磚混或漿砌塊石預先做好基座,然後將“費縣石”置於基座之上。基座尺寸,要根據石體高低和落地面的大小,按比例設計。基座表面可採用石材貼面、水泥仿石等方式處理。必要的還要砌築台階,便於近距離欣賞。臨沂人民廣場的“費縣石”就是用的這種方法。
2、配墊“費縣石”。根據石體及落地面的大小配墊一整塊“費縣石”,或配墊多塊小型“費縣石”。從形體、紋理上儘量與主體銜接,用水泥粘合劑接連,色調要一致,凹凸要吻合。如北京香山植物園中的“費縣石”。
3、配墊加工石材。基座石材根據需求進行加工,而後將費縣石立於其上,此方式基座多刻有文字。如北京中山公園內的“青蓮朵”。

形成和分布

(一)“費縣石”的形成

費縣一帶半裸於地表的碳酸鹽類沉積岩以石灰岩為主。碳酸鹽在純水中的溶解度很低,但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時,其溶解度明顯增高。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在一定的氣候條件下,充足的地表水 和地下水不斷吸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而成為酸性水。酸性水又不斷作用於石灰岩(地表水有淋蝕作用,地下水有循環溶蝕作用和滲透溶蝕作用)。經過長期的化學溶蝕過程,半裸於地表的石灰岩逐漸變形,易與溶蝕的部分隨水流失,緻密堅硬的部分保留下來。而石灰岩在形成過程中因內部結構不一,原生節理不規則,厚度不一致,便形成了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形態。
石灰岩在後期構造變形階段造成的次生裂隙,不僅辟就了“費縣石”的基體,也給酸性水的溶蝕大開方便之門。在地殼變動過程中,原本水平的岩層傾斜了,在較大的區域形成了向斜或背斜岩層,這又給酸性水的循環流動創造了條件,更有利於形成玲瓏剔透、孔穴迭套的形態。

(二)“費縣石”的分布

“費縣石”主要分布在山東省費縣中部、南部和中部偏西的城北、費城、 探沂、劉莊、馬莊、朱田、芍藥山等鄉鎮,石質發育較好,出露較多。新莊、石井、梁邱等鄉鎮僅有少量分布。全縣大致可為四個區域:
1、浚河之南-鍾羅山之北分區。西起費城鎮岔河村南,東至胡陽鎮東洲村北,面積約30平方公里。“費縣石”發育良好,成淺灰色,多獨體石,半裸於地表,易辨認。
2、岩坡山-巨龍山-岐山分區。主要分布於岩坡山、尖山子、小崮山、巨龍山、岐山東西兩側的丘陵地帶。多埋於地下0、5米處,地面僅有零星出露。多獨體,呈淺灰色。
3、玉環山-虎頭山-密山分區。本礦區多連體成片出露於地表。因風化作用,呈深灰色。主要分布於費城鎮毛草灣、吳家莊一帶及芍藥山鄉裕民村、蓮花莊村一帶。
4、青龍山-胡家莊-黃山分區。主要分布於梁邱鎮東河村、石井鎮高山頭村、香城村一帶。“費縣石”多露出地表,但風化較輕,呈淺灰色。

開挖

(一)“費縣石”的開挖歷史及流傳

“費縣石”資源豐富,具有悠久的開挖歷史,最早開挖的時間不遲於北宋。據清康熙二十八年《費縣誌·地理志·古蹟》記載,宋徽宗宣和年間,在現平邑蒙山萬壽宮立有一塊“費縣石”,名叫“玉華峰”(高2.6米,寬1.2米,厚0.7米,重4.8噸),此石在趙明誠的《金石錄》曾記載。在城北鄉清河莊西北角有一塊元朝時期“費縣石”,村民稱為“石馬”(該石高米,寬米,厚米,重噸)。 明清時期大量用“費縣石”裝點庭院,組疊假山。明朝光祿寺正卿王雅量的子孫在費縣朱田鎮苑上建花園,就立有三塊“費縣石”,底座上均刻有文字,留存至今。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 乾隆南巡駐蹕費縣時,當地府衙在城北崮子村萬松山建“行宮”一處,院內立有“費縣石”,乾隆皇帝數次駐蹕於此,對“費縣石”嘆為觀止,賦詩稱頌“突兀玲瓏各鬥奇,高低位置雅相宜,盡此用心勤民務,吾不憂無賢有司。”至今還有一塊保存在該村辦公室院內。
在過去,“費縣石”雖為皇室宮苑、貴族園林、富商庭院所利用。但“費縣石”的藝術價值始終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未能如太湖石影響深遠。直到建國後的30年中,半裸於地表的“費縣石”仍未視為觀賞石。大片的石群被炸碎,用來壘牆壩、砌地堰,或作為燒石灰的原料和鋪路的“地瓜石”、“石子石”。
自上世紀80年代初,“費縣石”逐漸引起世人關注。1982年,山東省地質勘探二隊來費縣為水泥廠選址,發現了這裡的“費縣石”資源。1983年,費縣人民政府招待所遷往新址(今鍾羅山賓館),縣委、縣政府辦公場所進行整修。 有三尊“費縣石”自鍾羅山北麓萬松山清乾隆行宮遺址運往縣城。一尊立於招待所院內,兩尊立於縣委、縣政府院內。1984年,費縣工藝美術公司開始經營“費縣石”,到城北鄉榮和莊一帶收購,“費縣石”通過外貿渠道銷往外地。榮和莊部分村民開始從事“費縣石”開挖。多次交易之後,村民逐步認識到“費縣石”的經濟價值,於是紛紛加入挖石者行列。
1985年,“費縣石”在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展出後,以其獨特的色澤和奇妙的造型博得人們的青睞,成為裝點園林、庭院的上乘佳品,遠銷全國20餘個省、市、自治區。北京再現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大觀園主要景點怡紅院、瀟湘館,濟南大明湖、趵突泉 、紅葉谷,菏澤牡丹園、昆明世博園、珠海石博園、天津人民公園等都用“費縣石”打造景點。中共中央黨校、北京師範大學、山東大學等也用“費縣石”美化校園。上海、廣州、深圳、濟南、威海、煙臺、銀川、石嘴山等城市在市政建設中也都首選“費縣石”。
“費縣石”也作為友好使者走向美國、韓國、日本、新加坡、德國、法國等國家和地區。我國外交部曾將“費縣石”作為禮品曾送給卡達政府。 1986年,美國總統里根的少數民族問題顧問劉傳篪先生曾專程到費縣,選中四塊“費縣石”,運回美國,立在夏威夷等地。 臨沂市曾精選兩塊“費縣石”作為友誼的象徵贈送給韓國鎮海市。
1992年,交通部原辦公廳主任楊戰生看到“費縣石”後,寫信給省市領導對“費縣石”給予很高評價,並建議籌建“奇石公園”。 1999年,在臨沂市政府組織的《臨沂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暨《蒙山旅遊發展總體規劃》考察及評審會上,旅遊專家一致認為以“費縣石”作為資源開發旅遊項目,將引起轟動效應,該項目建成後,將是臨沂旅遊亮點。1999年11月和2000年4月, 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克玉、原山東省副省長杜世程分別來費縣考察“費縣石”及沂蒙石林選址。並批示給予“石林項目”扶持政策,抓緊啟動。同年,沂蒙石林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旅遊項目。
2000年,沂蒙石林由國內知名專家作出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施工設計,正式啟動。自此“費縣石”被大量用於沂蒙石林景區建設,進一步刺激了農民採石積極性,開挖人員和範圍由榮和莊一帶延伸到周邊鄉鎮。到目前,費縣從事挖石的近300戶,勞動力1000餘人,造就了一支經驗豐富的挖石、安裝、銷售隊伍,基本形成了產業化格局。

(二)“費縣石”的開挖方法

“費縣石”的開挖,是一個技術性、合作性強,複雜繁巨的勞動過程。可分為四道工序:
1、選石。評價一塊“費縣石”,一般掌握:一觀形態,二觀神韻,三觀紋理,四觀質地,五觀色彩。在具體開挖選石時還須掌握挖掘難易,首先要根據裸露於地表的“費縣石”判定石質,然後清除周圍的土層見其全貌,判斷石的形狀,看石形是否可取,並大致估算其體積和重量。然後看是否與其它岩石相連,或雖然相連,但有“隔紋”,易剝離。否則,就要判斷石有多深多厚,決定是否具有開挖價值。也有的全部埋於地下,石體完整,品味較高。
2、剝離。是把與下面或左右岩石相連的“費縣石”分離出來。石體若與岩石上下相連,則可用鐵塞撐開。具體方法是先用鑽頭沿隔紋每隔幾十厘米仿鐵塞外形鑿一“塞窩”, 然後擺滿鐵塞,用錘依次夯擊鐵塞,直至石體沿隔紋裂開。若石體與岩石左右相連,而相連部位較薄,仍可採用鐵塞開的辦法。近幾年不斷總結經驗,也採取千斤頂撐開的辦法。反之在應分開的部位打“炮眼”,在炮眼之間再打“塞窩”使石體分開。石體完整的不用剝離 ,可直接挖出。
3、起吊。把石體剝離後,應把石體吊懸於空,以便裝運。 80年代初,只靠人力槓抬。1985年後,挖掘的石體越來越大,便發展到用鋼管三角架、手拉葫蘆、倒鏈等,至今一些小型石仍在沿用。隨著費縣石挖掘難度增大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現在以起重機為主要起吊工具。起吊束綆要科學,既要考慮鋼絲綆的承受能力,又要考慮束綆的部位,既能保證石體吊起,又不致被綆拉斷,還要時時檢查繩結是否鬆動。
4、轉運。石體吊到一定高度,馬上把運輸工具置於石體之下,然後輕輕放車盤上,運往預定地點安放。為避免石體因顛簸而斷裂,在運送過程中還須採取一定的保護措施。 安放時要做好放置方案,造型一般的噸位石一般可隨意擺放。 形體特高或樹立不穩固的,則要挖坑放置,或在底部砌石壘基座,並用水泥澆鑄。卸車、安放與起吊過程相同。

未來發展

(一)“費縣石”無論在規模、數量、影響、利用諸方面都已形成名稱概念。要通過明確“費縣石”的外延和內涵,叫響“費縣石”,確立“費縣石”的名石地位。
(二)彰顯“費縣石”特色。挖掘整理“費縣石”文化內涵, 突出“費縣石”的個性特徵,打好“費縣石”品牌。 通過籌辦每年一次的中國費縣國際奇石文化節等多種形式塑造“費縣石”形象,使“費縣石”在中國名石譜系中占有應有地位。
(三)以石養石。 組建“中國費縣奇石城有限公司”,規範經營費縣奇石市場,開展奇石行銷業務,收購奇石精品,建設沂蒙石林。同時加強宣傳促銷,切實樹立“費縣石”品牌,把費縣建成中國乃至世界奇石集散地。
(四)成立“費縣石研究協會”。搞好“費縣石”資源普查,並建立“費縣石”檔案,對“費縣石”資源開發實行統一勘查、統一規劃。要 開展“費縣石”的研究,賦予費縣石深厚的人文內涵,提高對“費縣石”的鑑賞能力和管理水平。
(五)認真貫徹“依法開採、保護精品、活躍市場”的原則,制定“費縣石資源管理辦法”,對“費縣石”的規劃、開挖、銷售等環節搞好管理,使“費縣石”走出一條持續、健康發展的路子。
(六)把各類“費縣石”的精品永遠留在費縣。 在沂蒙石林一期工程的基礎上,拓展範圍,將沂蒙石林做強做大。使“費縣石”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文化優勢,給費縣子孫後代留下一筆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