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市甲秀樓景區

貴陽市甲秀樓景區

貴陽市甲秀樓景區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塊巨石為基而建。始建於明,後樓毀重建,改名“來鳳閣”。樓側由石拱“浮玉橋”連線兩岸,橋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現已拆除。甲秀樓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實相符,堪稱甲秀。

甲秀樓簡介

甲秀樓在貴陽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塊巨石為基而建。始建於明,後樓毀重建,改名“來鳳閣”。清代多甲秀樓次重修,並恢復原名。現存建築是宣統元年(1909年)重建的。樓上下三層,白石為欄,層層收進,由橋面至樓頂高約20米。南明河從樓前流過,匯為涵碧潭。樓側由石拱“浮玉橋”連線兩岸,橋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現已拆除。甲秀樓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實相符,堪稱甲秀。

基本概況

貴陽市甲秀樓景區貴陽市甲秀樓景區
2006年05月25日,甲秀樓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著名古樓閣甲秀樓矗立在貴陽南明河中的萬鰲礬石上(這塊石頭酷似傳說中的巨鰲)。甲秀樓始建於明萬曆26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明萬曆年間(1573—1620)巡撫江東之於此築堤聯結南岸,並建一樓以培風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天啟元年(1621年)焚毀,總督朱燮元重建,更名來鳳閣。復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撫田雯重建,仍用舊名。有浮玉橋銜接兩岸。從古到今該樓經歷了六次大規模的修葺。歷經四百年的風吹雨打而仍舊矗立不倒,是貴陽歷史的見證,是貴陽文化發展史上的標誌。甲秀樓在貴陽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塊巨石為基而建。始建於明,後樓毀重建,改名“來鳳閣”。清代多次重修,並恢復原名。現存建築是宣統元年(1909年)重建的。樓上下三層,白石為欄,層層收進,由橋面至樓頂高約20米。南明河從樓前流過,匯為涵碧潭。樓側由石拱“浮玉橋”連線兩岸,橋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現已拆除。甲秀樓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實相符,堪稱甲秀。

地理位置

在貴陽市城南的南明河上。甲秀樓
貴陽市位於貴州省中部偏北,東經106′27〞~107′03〞,北緯26′11〞~26′55〞之間,地處雲貴高原的東斜坡上,屬全國東部向西部高原過渡地帶。地形、地貌走勢大致呈東西向延展,地勢起伏較大,南北高,中部低。奇特的喀斯物地貌大量分布,既有高原山地和丘陵,又有盆地和河谷、台地,海拔872米~1659米。東與龍里、甕安縣接壤,南靠惠水、長順縣,西接平壩、織金縣,北鄰黔西、金沙、遵義縣。貴陽市轄六區一市三縣,市域總面積8034平方千米,市區面積2403平方千米。城區東起龍洞堡,西至百花山脈、阿哈水庫,南起桐木嶺,東北至洛灣,西北至麥架,包括中心區和外圍龍洞堡、二戈寨、小河、花溪、新添、白雲、三橋、金陽八個片區,面積約495平方千米。城市行政區劃轄六區(雲岩區、南明區、白雲區、烏當區、花溪區、小河區)、一市(清鎮市)、三縣(修文縣、開陽縣、息烽縣)。全市土地總面積8034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4.56%。其中,雲岩、南明、小河區為貴陽市城區,面積為220.31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積的1.97%;花溪、烏當、白雲區為貴陽市郊區,面積為2194.5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積的27.99%;清鎮市、修文縣、息烽縣、開陽縣總面積5625.5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積的70.04%。甲秀樓
貴陽市是貴州省省會,位於中國西南雲貴高原東部,是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貴州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中心和西南地區重要的交通通信樞紐、工業基地及商貿旅遊服務中心,被譽為“高原明珠”。“貴陽”因位於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延用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古代貴陽盛產竹子,以製作樂器“築”而聞名,故簡稱“築”。有人說,一個時代是一片樹林,城市則是這樹林中的大樹。當這片樹林在時代風雲中嘩嘩作響時,貴陽,這棵雲貴高原上的大樹,也正努力地吮吸著時代的養分,在歲月中枝展葉發。因此貴陽又得“林城”這一稱號。

外觀構造

甲秀樓是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高約二十米,石柱托檐,貴陽市
護以白色雕花石欄桿。浮玉橋為九孔,稱“九眼照沙洲”。解放後臨河修公路填埋二孔,現能見七孔。樓基和橋雖經多次洪水衝擊,歷近四百年,仍然砥柱中流。樓前原豎有鐵柱二根:一為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鄂爾泰鎮壓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鑄鐵柱標榜功績;二為嘉慶二年(1797年),勒保鎮壓興義布依族王囊仙起義,收聚兵器又鑄鐵柱立於樓下。解放初,政府維修甲秀樓,拆除鐵柱,移存省博物院。十年動亂中,樓危亭毀。1981年,按原式樣重修,樓基部分,採用現代建築材料和技術。重建涵碧亭,重修過程中,發現樓閣底層石牆中嵌有詩碑,重修後有八塊詩碑復嵌於底層樓壁。樓額“甲秀樓”三字,系宣統年間謝石琴所書。十年動亂中散失,後尋回刻有“秀”、“樓”二字的兩塊,另據過去照片,配寫“甲”字,按原式樣懸掛樓頂層外面。甲秀樓
甲秀樓是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閣樓,這種構造在中國古建築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可以在這一特色上大做文章,來提高此樓的知名度和可鑑賞性,以吸引廣大的旅遊愛好者和建築專家來觀光、考察。樓高約20米,飛甍翹角,12根石柱托檐,護以白色雕塑花石欄桿,翹然挺立,煙窗水嶼,如在畫中。登樓遠眺,四周景致,歷歷在目。浮玉橋如白龍臥波,全長90餘米,穿過樓下,貫通兩岸。橋上有涵碧亭,橋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橋南有翠微閣,遙相呼應。甲秀樓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浮玉橋;第二部分甲秀樓主體建築;第三部分翠微園。甲秀樓
浮玉橋頭立有“城南遺蹟”石木牌坊,牌坊中央設有“城南遺蹟”四個大字,橋上建有“涵碧亭”。主體建築甲秀樓飛甍翹角、石柱托檐、雕欄環護。翠微園是一組由拱南閣,翠微閣,龍門書院組成的明清古代建築群。同時新建的貴州少數民族傳統服飾陳列院,收集收藏了貴州省苗族、侗族、彝族、水族、革家、土家族、布依族等民族傳統服飾、手工刺繡品、民間蠟染數百餘件,令人嘆為觀止。該館所陳列展示的民族傳統服飾和民族工藝品,是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體現,也是貴州各少數民族的驕傲。

甲秀樓長聯

歷代騷人墨客對甲秀樓題詠甚多,其中清人劉玉山所撰206字長聯膾炙人中,此聯比號稱天下第一聯昆明大觀樓長聯還多26字。它概括了山城貴陽的地理形勢及歷史變遷。甲秀樓
甲秀樓長聯:(因電腦文字型檔的關係,有些替代字,請現場觀看為宜)“五百年穩占鰲-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茫茫眼界拓開。看東枕衡湘,西襟滇詔,南屏粵嶠,北帶巴衢;迢速關河,喜雄跨兩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卻好把豬拱箐掃,烏撒碉隳,雞講營編,龍番險扼,勞勞締造,裝構成笙歌閭,錦繡山川。漫雲竹壤偏荒,難與神州爭勝概。數千仞高凌牛渡,永鎮邊隅,問誰雙柱重鐫,滾滾驚濤挽住。憶秦通棘道,漢置戕河,唐靖且蘭,宋封羅甸;淒迷風雨,嘆名流幾輩,銷磨了舊跡千秋。到不如成月喚獅岡,霞餐象嶺,崗披鳳峪,霧襲螺峰,款款登臨,領略這金碧亭台,畫圖煙景。恍覺蓬州咫尺,頻呼仙侶話遊蹤。”甲秀樓
自明清以來,甲秀樓就是貴陽人游宴之所。登樓眺望,眾山環抱,近者為觀風台,林木茂蔚;遠者為黔靈山,青山一髮。棲霞、扶風、相寶、南嶽諸峰,羅列左右,大好風光盡覽眼底,令人心曠神怡。下視城郊,早午炊煙裊裊,數十萬人家飯熟時。四時朝暮,風景無限,山城氣象,歷歷可觀。所以文人雅士題詠甚多。劉春霖(字雨三,貴陽人,同治戊辰進士,官江西布政使)仿昆明大觀樓長聯,作甲秀樓長聯共一百七十字,概述了貴陽市的地理形勢及歷史變遷。該聯胸襟開闊,氣魄雄偉,甲秀樓美景於眼前。許芳曉《芳杜洲》:“芳杜洲前春水生,碧潭相映數峰青。盈盈細草裙腰色,隨著遊人綠進城。”漫步河濱,垂柳輕拂,花色撩人。入夜,燈光水色交相輝映,人影散聚樓橋,遊艇飄蕩波心。

歷史傳說

 傳明朝年間,貴陽這個地方出了一位狀元。官府為了討好他,願出巨資修一座藏書樓,甲秀樓
作為他讀書遊藝的地方。為此,知府大人請了三位風水先生,在全城察看了一番之後,認為南明橋那裡是塊風水寶地,回來向知府大人稟報,確定就將藏書樓修在南明橋上,並且取名叫“甲秀樓”。地點確定後,知府大人又請來了本地最有名的一位石匠和二位木匠,帶著他們來到南明橋上看一回,便下令選個黃道吉日動工修建。知府走後,石匠師傅打了一壺酒,把木匠師傅請到家裡,兩個人喝了三盅之後,石匠嘆口氣對木匠說;“兄弟,知府大人下令造樓,哪個敢違抗。只是這南明河上,眼下就只有這一座橋貫通南北,橋上要是再修了藏書樓,這橋就成了狀元公的地盤,交通要道不就成了一塊禁地嗎!日後哪個還敢從橋上經過?有錢的倒可以坐船擺渡,沒錢的呢,就只好望河興嘆了。尤其是那些進城賣菜甲秀樓
的、推車挑擔的,就更不方便了。木匠說:“大哥說得有道理,這南明橋確實是個交通要道;只是知府大人已經畫好了圈圈,你我兄弟二人又怎敢不照辦呢?”石匠說:“顧不得知府大人了。我們還得替百姓著想,不然,日後你我世世代代都要背罵名。”木匠說;“聽大哥的意思,這藏書樓不修了?”石匠說:“當然要修,只是換個地方就是了。”木匠問:“換在哪點?”石匠說:“沿河下去一百二十步,就是塊好地方。”木匠覺得這主意好,就決定這樣辦。甲秀樓
當天晚上,貴陽城內陰雲密布,大雨瓢潑。這兩位能工巧匠把自己的師兄師弟,徒子徒孫召集到南明河邊,連夜攔河修橋,鑿木造樓。遠近的居戶人家本來就擔心知府大人在南明橋上造藏書樓,斷了日後過河的通路,現在聽說兩位匠人另選了一塊地方造樓,一個個都冒著風雨,趕來相助。那天晚上,也不知道有多少男女老少在河岸邊擔石挑土,架梁立柱,只聽到人聲沸騰,驚天動地。等到東方發白,大雨停了的時候,一座精巧玲瓏飛雕梁畫柱的樓閣已經矗立在碧波蕩漾的南明河新橋的鰲磯石上了。當“甲秀樓”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出現在樓閣上之後,知府大人才聞訊來到南明河邊。他見藏書樓沒有建在南明橋上,十分惱怒,立刻傳令叫兩個匠人來回話。衙役們四處尋找,就是找不到那個石匠和木匠的蹤影。知府大人沒有辦法,只好將就拿這座九眼新橋上的藏書樓給狀元公了。後來人們才知道,這兩位匠人因為害怕官府追究,造完樓後,就帶著妻子兒女遠走他鄉了。所以直到今天,人們一直不知道修造甲秀樓的兩位匠人倒底姓什麼,叫什麼。

門票價格

甲秀樓門票價格:從2010年1月1日起免費開放,翠微閣除外。但是晚上參觀要收費兩元。

保護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甲秀樓
2006年05月25日,甲秀樓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成為了重點保護文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