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特產

貴州特產

貴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漢族外,還居住著48個民族,各民族歷史悠久,形成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習俗。由於多民族、多文化、多特色的特殊環境下,孕育了許許多多的地方特產。貴州有茅台酒鎮遵義(紅色革命區)因毛主席喝了當地土產的酒後而感慨此酒甚好,由於這裡是遵義會議'紅軍長征的轉折點,茅台酒故而得名,又因其濃香醇厚深得酒客們喜歡,遵義茅台酒故而得名國酒茅台。當然還有都勻的毛尖,畢節臭豆腐乾 桐梓玉蘭片 鎮遠陳年道菜 安順百花串醬菜 獨山鹽酸菜 貴州雄精雕刻 貴州苗族挑花酒 貴州風味辣醬

基本信息

基本概述

貴州自然資源豐富,產品類別多,尤其是原生態的產品,不論數量還是質量在國內都獨樹一幟,然而由於缺乏資金、技術開發,宣傳跟不上,導致很多產品都還處於待開發狀態。

貴州特產主要有:貴州茅台酒、貴州董酒、都勻毛尖、桐梓木蘭片、畢節豆腐乾、鎮遠陳年道菜、安順百花串醬菜、獨山鹽酸菜、貴州雄精雕刻、貴州苗族桃花、貴州風味辣醬等。

貴州茅台

貴州特產貴州特產

茅台酒,素有中國“國酒”之稱。曾在191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被評為世界第二名酒,榮獲金質獎。它具有色清透明、醇香馥郁、入口柔綿、清冽甘爽、回香持久的特點,人們把茅台酒獨有的香味稱為“茅香”,名甲天下,成為國內外市場的“酒中名珠”。

中國的茅台酒,產於貴州仁杯縣的茅台鎮(原為村),迄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享有“風來隔壁千家醉, 雨過開瓶十里香”之美名。這種“特殊的茅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凡盛過茅台酒的杯子,瓶子隔了多天仍然芳香馥郁,被譽為“空杯香”、“瓶瓶香”。由於茅台酒因郁而不猛、柔和芬芳,故清代詩人鄭珍對其曾賦予“酒冠黔人國”的美稱。位於赤水河畔的茅台,自古以釀酒出名。清人曾有詠句為“集靈泉於一身,匯秀水東下”讚美赤水河,而茅台酒的出名,這或許與當地水質優良有關,據有關文獻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古仁懷 附近的酒曾以“甘美”而受漢武帝的讚賞。北宋時在茅台鎮附近便生產出優質大麯酒,宋人張能臣的《酒名記》以它質量佳美載入酒史。至清康熙四十三年經反覆試驗,無數次改進和提高,終於摸索出一套獨特的釀造技術,製造出別具一格的茅台酒來。《黔語》云:“尋常沽貫,皆燒春也”,時稱“茅台春”。茅台酒經過不斷釀製提高,便成了名滿天下的中國名酒。

貴州董酒

董酒產於貴州遵義董公寺鎮,是董香型白酒的代表,以獨特的工藝、典型的風格、優良的品質馳名中外,在中國名酒中獨樹一幟。董酒在第二、三、四、五次全國評酒會上四次蟬聯國家名酒稱號及金質獎。董酒的工藝和配方曾三次被國家權威部門列為“國家機密”,國密董酒由此得名。董酒是串香工藝的鼻祖,其獨特工藝簡稱為“兩小、兩大、雙醅串香”——採用小曲小窖製取酒醅、大曲大窖製取香醅,雙醅串香而成。由於採用了特殊的工藝和配方,董酒既有大麯酒的濃郁芳香,又有小麯酒的柔綿醇和與回甜,被行家們評價為“酒液清澈透明,香氣幽雅舒適,入口醇和濃郁,飲後甘爽味長”。

都勻毛尖

又稱“魚鉤茶”、“雀舌茶”。產於貴州都勻。

都勻位於貴州省的南部,市區東面東山屹立,西面龍山對峙。都勻毛尖主要產地在團山、黃 山、哨腳、大槽一帶,這裡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宜人,年平均氣溫十六度,年平均降 水量一千四百多毫米。加之土層深厚,土壤疏鬆濕潤,土質是酸性或微酸性,內含大量的鐵質和磷酸鹽。這些特殊的自然條件不僅適宜茶樹的生長,而且也形成了都勻毛尖的獨特風格。

據史料記載,早在明代,都勻產出“魚鉤茶”、“雀舌茶”已列為“貢品”進獻朝廷。

都勻毛尖採用“清明”前後數天內剛長出的一葉或二葉未展開的葉片,要求葉片細小短薄, 嫩綠勻齊。嫩度和長度超標準的,受病蟲害的和色紫的都不能用來製作毛尖茶。都勻毛尖茶 經過高溫殺青、低溫揉捻、搓團提毫、及時焙乾等四道工序精心製作而成。素以“乾茶綠中帶黃,湯色綠中透黃,葉底綠中顯黃”的“三綠三黃”特色著稱。成品毛 尖茶芽尖細呈條索狀,白毫特多,色澤鮮綠,品質潤秀,香氣清嫩,滋味醇厚,回味甘甜, 在國內外市場有盛譽。其品質優佳,形可與太湖碧螺春並提,質能同信陽毛尖媲美。

桐梓玉蘭

產於貴州桐梓。

桐梓玉蘭片按生產季節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可分為冬片、桃花片、春片、尖片、蘭藻、筍衣6個品種。其中“冬片”是用“冬至”到“驚蟄”期間內採挖的冬筍製成,質地輕脆,素“玉蘭王”之稱。“尖片”用筍尖製成,為玉蘭片中的佳品。“蘭藻”,是以剛含苞的筍苗為原料 製成,其肉質細膩,營養豐富,被譽為“蘭參”。 貴州歷來就有生產玉蘭片的傳統,以桐梓縣加工的玉蘭片量最多,品質最好。桐梓玉蘭片是以楠竹鮮筍精心加工而成的乾筍片。鮮筍是竹的嫩苗,楠竹鮮筍具有體粗壯,質地細嫩的特點,用它加工出來的玉蘭片色白味鮮,糖質含量高,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豐富, 歷來是我國傳統年節和喜慶筵席的佳肴。

每年“冬至”到次年的“清明”是這裡採收竹筍、加工玉蘭片的最好季節。人們把竹筍挖出, 抖掉泥沙(不能水洗),砍掉老蔸,然後將整理好的竹筍帶殼放入木甑內蒸。蒸時火候要均勻,生熟要適度。蒸好後取出陰乾,剝去外殼,再放入篩內進行烘焙。烘烤時要注意火力, 並隨時翻動,以免烤焦。經過50加工工序後,便是半成品玉蘭片了。將半成品放入大桶內, 以每100斤加清水30至50斤,浸泡一小時左右取出,濾去水分,最後放進熏磺箱內悶蒸 一晝夜,取出就是成品玉蘭片。玉蘭片熏磺的目的不單是為了色白,更重要的是為了殺菌防霉,便於貯存。若跑磺,會造成霉變。

畢節臭豆腐乾

產於貴州畢節。

畢節臭豆腐乾已有100多年的生產歷史。相傳,清朝道光年間,畢節縣城內的一家豆腐作坊 有一天做得豆腐過多,未賣完。店主人怕老鼠咬吃,就分別放在幾個木櫃內。第二天取時, 有一個柜子被忘了,沒有取出其中的豆腐,到第三天取出看時,豆腐已經發霉長毛了,可是 卻散發出一股特殊的香味。主人捨不得扔掉,便抹上食鹽用木炭火烤後出 售,結果因其別有 風味,很快就賣完了。這就是畢節“臭豆腐乾”的由來。

將磨好的豆漿過濾後點成豆花,濾去清水,用小白布分別包成八厘米見方、兩厘米左右 厚的豆腐包,平擺在木板上,上壓木板、石塊,將水分榨乾;然後剝去布,抹上食鹽,五塊 一疊,靜置兩小時,使鹽味滲入豆腐內;在備好的木櫃內下鋪稻草,一層豆腐乾鋪一層稻草, 一般碼四層,碼好後蓋上櫃蓋。室內溫度要保持在二十五度左右,三天后取出,用木炭火烤好,即可上市出 售。“臭豆腐乾”名曰臭,其實不臭,相反有一種獨特的香味。這種臭豆腐乾質地酥嫩細膩,食之清爽適口,佐以辣椒、花椒、鹽末等調料,味道更為鮮美。內含蛋白質、脂肪、糖、鈣、鐵以及維生素等有益成分。

鎮遠陳年

產於貴州鎮遠。

鎮遠陳年道菜已有500多年的生產歷史。相傳,最初由貴州鎮遠縣青龍洞中的道士所創,故稱“道菜”。由於此菜儲藏愈久,品質愈佳,味道愈美,因而又稱“陳年道菜”。鎮遠是貴 州東部的水陸碼頭和交通要道,又是許多商品的集散地。隨著客商往來,陳年道菜的美名 也享譽四方。到了清代,曾為進奉皇室的貢品。

鎮遠陳年道菜專選取當地生產的頭大、葉長、苔短的特等青菜作主料,經過選料、搓鹽、翻 曬、揉搓、剔筋、甑蒸、噴酒等十四道工序,精心加工製成。要求選好的青菜先去掉老幫 葉,在陽光下曝曬。曬至菜葉發軟,用水洗淨,再掛起晾曬。待曬到八成乾時,加鹽揉搓 (一般每百斤乾青菜苔加鹽二十斤)。搓好後,放缸里醃一夜;然後取出再曬,再揉,反覆 搓揉四、五次,直到莖、葉柔軟,鹽分浸入菜苔、菜葉為止。最後,進行抽筋、噴酒、甑 蒸,裝壇密封,過二、三個月後,即可開壇食用。加工道菜最費時的是抽筋工序。青菜的 莖、葉內均有菜筋,只有抽去筋的道菜才格外鮮嫩爽口。因此,抽筋工序的好壞是決定鎮 遠陳年道菜品質優劣的關鍵。抽筋完全靠手工操作,就是用針把菜內的筋一根一根地挑出來。鎮遠陳年道菜既可佐餐下酒,又可炒菜煮湯。用道菜炒肉、蒸肉別有風味;用其煮湯也十分鮮美。如果用道菜和生薑、紅糖煎湯飲服,有治療感冒和腹瀉等疾病的功效。

安順百花

產於貴州安順。

安順百花串醬菜已有悠久的生產歷史。據說,最初是四川峨眉山一老僧雲遊至安順,在臨終前將製作百花串醬菜的技藝傳給弟子夏紹榮。夏紹榮醃製的百花串醬菜質鮮味美,品質殊佳, 曾博得中外食者的讚賞。

百花串醬菜是選用四季時令鮮菜紅蘿蔔、白蘿蔔、胡蘿蔔、黃瓜、棒瓜、茭瓜、羊角菜、大 頭菜、苤藍、箭桿白、洋姜、蒜苔、蒜頭、洋芋、嫩子姜和豇豆等為主要原料,再配以花 椒、胡椒、八角、公丁、小茴香、山奈、草果、桂皮、桂仁、藿香、草香、木香、蘇麻、 桐花、瓜婁仁、黨參、當歸、川芎、杏仁、芯極、香松、救架、甘草、芯松、青果、交香、 紅牡丹、白牡丹、環草、死蘭、銀蘭、白蘭、香花、芍葉、金瓜、瓜片、香蕉片和桔皮等 香料和中草藥,經醃製而成,故名“百花串”。安順百花串醬菜選料嚴格,加工精細。鮮菜 採收後洗淨,剔除病蟲害部分,削掉纖維及精老部分,根據具體情況加工成片狀或絲狀, 然後用5%鹽水浸泡五天。醃過的菜坯按一比一重量比加入醬油浸泡五天。再按本法分三 次倒缸醬制,每次浸泡五天,最後一次在料缸內浸泡七天,即為成品。香料和中草藥的加工方法是:將各種香料和中草藥研成粉末裝入紗布袋內,然後與菜同時放入缸內浸泡醬制。醃好的百花串醬菜吃起來清香爽口,鹹中帶甜,鹹甜鹹口,佐粥佐飯皆宜。它還具有潤肺、止咳、健腦、降血壓的功效。

獨山鹽酸

產於貴州獨山。

獨山鹽酸菜源始於明代,最初多為家庭自製自食。真正成為商品進行大規模生產則是清代後期的事。清時,獨山有袁、熊兩家最善製作此菜,質量好,名聲大,曾作為貢品進奉皇宮。

獨山鹽酸菜是以獨山附近出產的一種優質青菜為主要原料,選取用粗壯鮮嫩的菜苔和嫩葉, 經日曬、清洗後,再日曬一兩天。將曬好的青菜用鹽揉搓、排除部分水分,再入池鹽漬。 把鹽漬好的青菜削去老葉、粗皮,用甜酒、糖拌勻,再按比例加入蒜苗、蒜頭、辣椒粉、 冰糖、食鹽和適量白酒,調好後分壇包裝,密封貯存。香氣撲鼻,色澤鮮艷,菜綠椒紅蒜白,十分好看;吃起來,口感酸中有辣,辣中有甜,甜中 有鹹,清香脆嫩,風味獨特,用作佐粥小菜能刺激食慾,為病弱者歡迎。

貴州雄精

貴州雄精雕刻,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200年前曾興盛一時,到了清朝末年逐漸衰退。 民國初年是歷史上最發達的時期,當時有作坊近十家,每家刻工六、七人。

雄精雕刻工藝品種類繁多,有各種各樣的酒杯、花瓶以及飛禽走獸等小型動物,大型作品有“福祿壽三星”、“和合二仙”、“麻姑上壽”、“八仙過海”、“如來佛”,等等。

它以雄精為材料,經過藝術加工,雕刻成各種人物、動物、花鳥以及如意擺件、佩件、玩器等,形象栩栩如生,作品十分精美可愛。

1913年,鄧樹軒老師傅雕刻的雄精酒杯、如意等作品,在貴州省實業展覽會上,獲得獎章;1921年,以雄精雕刻的十八學士像(五立方市寸),在義大利的羅馬賽會上榮獲獎章。

貴州挑花

貴州挑花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挑花藝術不僅苗族喜愛,布依族、水族、侗族、仡佬族也同 樣喜愛。每逢節日盛會、過年、走親、訪友,特別是“踢場”時,她們都要穿著自己親手挑 成的花衣,互相比美。誰的花樣多,誰挑的精美好看,誰就會受到人們的稱讚。年輕姑娘們 在初戀過程中,都把自己挑得最好最心愛的衣物作為紀念品,贈給自己心人。不少苗族老年 婦女至今還保存著幾十年前的花衣。

貴州苗族的挑花藝術的圖案設計上,大多採取單獨模樣,二方連續形式和四方連續形式。單 獨模樣在背衣、背扇、衣腳上最多。衣腳、衣袖、背扇腳四周是二方連續形式,衣袖也有四 方連續形式構成的。在紋樣取材上,主要是苗族民眾在生產勞動中所熟悉的東西。如牛、羊、 貓、狗、花.鳥、魚、蟲等;有帶吉祥意義的豬蹄叉、獅子、龍魚等形象;也有苗家日常所 見的浮溧、茨藜、石榴以及其他一些植物;另外,還有一部分幾何圖形構成的圖案。在圖案 色調上,主要有大紅、粉紅、黃、翠綠、藍、白等五種顏色。其中以大紅、白色為主調,其他顏色鑲邊。在表現手法上,有挑花、插花、豆花等區別。新花樣花是插花多,老古板花則是挑花、豆花多。素雅大方、色調艷麗、想像豐富。

貴州風味辣醬

1.糍粑辣椒:糍粑辣椒是貴州別具一格的調味品,選用辣而不猛、辣香濃郁的花溪辣椒,加子姜、蒜瓣一道投入擂缽舂茸,因形似糍粑而得名。烹調貴州最有名的黔味菜餚“辣子雞”沒有糍粑辣椒是做不出正宗的味道的。還有黔味菜餚中的“ 雞縱雞”、“龍蝦雞”、“辣椒醬”和製作油辣椒、紅油等都是要用到的。

2.豆豉辣椒:每年冬至到初春時節,貴州農村幾乎家家都要製作豆豉。製作豆豉不僅要有優質的本地黑豆和水源,而且還要選用一種本地山中特有的野生豆豉葉,它可以促進豆豉發酵,還可使豆豉有一股特有的香味。製作時使用布依族竹編空心簸箕存放豆子,用蒲草包作蓋,以捂豆豉。生產出的豆豉顆,顆粒飽滿,絲長酥軟,香氣撲鼻、味美可口,再把豆豉顆和辣椒、甜酒汁、精鹽混合攪拌,便是人們餐桌上的調味佳品。

3.風味糟辣椒:糟辣椒是貴州民族特色顯著的一種調味品。為貴州獨有,將肉質厚實、辣味不太重的新鮮小紅辣椒洗淨去蒂、晾乾水分輔以鮮子姜、蒜瓣在專用(不帶油)木盆中用刀反覆宰碎,邊宰邊翻動使之大小均勻至米粒大小,按照辣椒、子姜、蒜瓣、白酒、精鹽的重量比為90:8:5:2:10的比例裝入土壇中加蓋注入壇沿水密封15天即可作為調料用。糟辣椒色澤鮮紅,香濃辣鮮,既辣又酸,特有的香、辣、鮮、酸、嫩、鹹、脆、的獨特風味,在貴州美食中是必不可少的。烹製“魚香肉絲”、“魚香茄子”、“糟辣帶魚”、“糟辣脆皮魚”、“黔味回鍋肉”、“魚包韭菜”、“糟辣茄盒”、“怪嚕飯”時之所必須,還用糟辣椒當作基料製作醃菜、泡菜,製作涼拌菜,製作蘸水。

貴州特產貴州特產

4.手搓辣椒:煳辣椒為貴州獨有,是將乾紅辣椒在木炭火灰中燒(烘、焐)焦燒(烘、焐)煳,用手搓細或用擂缽舂細成面而成,主要是做涼拌菜、火鍋蘸水、素菜蘸水、燒烤蘸水等各種蘸水的主料。

5.麻香辣椒:選用具有肉質肥厚、色澤深紅、外形美觀、香味濃、油分重、辣味適中的花溪辣椒,與花椒一起炒熟,粉碎成面加鹽、花生末(花生米乾炒熟用擀麵杖擀碎)熟芝麻調配均勻即成,是燒烤、麻辣燙和作各種蘸水的主料。

6.拌山椒:鮮山椒和大蒜、子姜、精鹽切碎後拌在一起,紅、綠、白色澤鮮麗,椒香撲鼻,猛辣脆鮮,吃時辣的冒汗,過後還想再吃,可做蘸水的主料,烹飪山椒系列菜餚的主料。

7.雞辣椒:清代滇、黔兩省“以狀元及第而奪魁天下”第一人趙以炯自幼在青岩生長,平生喜食“雞辣椒”以增加文思,光緒十二年(1886)進京趕考,因貴州人出門離不開辣椒,其母為趙以炯帶了一壇親自烹製的“雞辣椒”,這壇“雞辣椒”一路帶給趙以炯美味、營養、才思和鄉情,助他狀元及第,成為中國歷史上雲、貴高原奪魁天下的第一位狀元郎,“貴州青岩雞辣椒”也因此而名聞天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