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塘鄉

貫塘鄉

貫塘鄉位於湖南省衡山縣西北部,東鄰白果鎮、長青鄉,西與新橋鎮接鄰,北與湘潭搭界,南與江東鄉隔涓水毗鄰。貫塘鄉距縣城44公里,總面積34平方公里,因境內老灣村前原有六口水塘,相距不遠,水可互相流通,人們遂稱中央的一口塘為“貫塘”。貫塘鄉因此而得名。

基本信息

貫塘鄉貫塘鄉
貫塘鄉位於湖南衡山縣西北部,東鄰白果鎮長青鄉,西與新橋鎮接鄰,北與湘潭搭界,南與江東鄉隔涓水毗鄰。貫塘鄉距縣城44公里,總面積34平方公里,因境內老灣村前原有六口水塘,相距不遠,水可互相流通,人們遂稱中央的一口塘為“貫塘”。貫塘鄉因此而得名。

簡介

貫塘鄉位於衡山縣西北部,距縣城44公里,總面積34.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積13944畝,其中水田12520畝。貫塘鄉交通方便,314省道穿越全境。這裡人傑地靈,衡山最早的黨支部就建立在此。這裡土質肥沃,物產豐富。主要農副產品有糧食茶葉柑桔奈李等,素有“茶葉、柑桔之鄉”的美稱。貫塘柑桔場是全市最大的集體柑桔場,年產量上萬擔;“岳北大白”名茶暢銷國內外。這裡出產的蘿蔔味甜清脆,遠近聞名。這裡鞭炮、瓦窯生產歷史悠久,青瓦一直供不應求。貫塘鄉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民營經濟發展迅速。主要民營企業有貫塘電桿廠、紅磚廠等。

貫塘鄉貫塘鄉風貌
貫塘鄉交通方便,潭衡高速,314省道穿境而過。村村通水泥路。這裡人傑地靈,衡山最早的黨支部就建立在此,這裡土質肥沃,物產豐富,主要農副產品有糧食、茶葉、柑桔奈李等,素有“米業、建材、茶葉、鞭炮之鄉”的美稱。全鄉建有田源米業大豐米廠迎龍米廠三個大米加工廠,瓦窯生產歷史悠久,青瓦一直供不應求,全鄉新塘東陽朝陽板倉四個村都建有大型紅磚廠,生意一直相當紅火。貫塘茶場出產的“岳北大白”名茶暢銷國內外,密竹茶場也是名聲在外。鴻泰煙花有限公司使鞭炮生產從小型手工作坊,向大型工業集團轉化。這裡出產的蘿蔔味甜清脆,遠近聞名,貫塘鄉是全縣退耕還林大鄉,森林覆蓋率達100%,全鄉擁有迎豐、曉沖兩個大型苗木花卉生產基地。
貫塘鄉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民營經濟發展迅速,主要民營企業有浩天紙業、鴻泰煙花、貫塘電桿廠、紅磚廠等。
貫塘鄉勵精圖治,艱苦奮鬥,連續幾年被縣評為雙文明目標管理先進單位,招商引資先進單位,計畫生育一類鄉鎮,綜事治理工作先進單位和市縣平安鄉鎮,貫塘鄉黨委連續被評為先進黨委。

沿革

因境內老灣村前原有六口水塘,相距不遠,水可互相流通,人們遂稱中央的一口塘為“貫塘”。貫塘鄉因此而得名。1953年,貫塘屬第3區,轄義母、東陽、貫塘、楓林4鄉,1956年合併為貫塘鄉,1958年屬偉大人民公社,1959年改屬白果人民公社,1961年由白果人民公社分出,建立貫塘人民公社,1974年遷東陽村迎龍橋。1984年2月改為貫塘鄉至今。全鄉轄1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6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8萬餘人。

地理概況

衡山縣貫塘鄉位於湖南省中部偏東,湘江中游。地處東經112 o 27'-112 o 57',北緯26 o 58'-27 o 28',之間,北界湘潭、湘鄉,西南與衡陽縣接壤,西北與雙峰縣毗鄰,東隔湘江與衡東相望,南與衡南相接,中部的北、東、南三面環繞南嶽區。境地形內高外低,將祝融峰圍在中間,地勢向西北、東南逐漸降低,形成兩個傾斜面。以山、丘、崗為主,兼有河溪、平原,其地貌組合具有帶狀階梯式分布特點。境內有湘江幹流64.85公里。有湘江支流38條,總長達444.8公里。其中一級支流10條177.5公里;二級支流17條186.2公里;三級支流8條78.9公里;溪流3條26.1公里。

衡山貫塘鄉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熱量充足,光照充裕,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水熱基本同季,雨旱季較明顯;四季分明,季風明顯。年平均氣溫17.5攝氏度,後山比前山氣溫略低,年平均無霜期為286天,平均降水量為1400毫米,有利於農業生產。

特色資源

貫塘鄉貫塘鄉紅棗
衡山縣貫塘鄉是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建設鄉之一。其中水田24.1萬畝,旱地1.8萬畝。農業在鄉域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現已形成了噸糧田生產基地、養殖業生產基地、楠竹生產基地、油茶生產基地、蔬菜生產基地和蓆草生產基地。糧食作物常年播種面積約45萬畝,年產量保持在20萬噸左右,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大豆、紅薯、馬鈴薯蠶豆豌豆玉米高梁 等。經濟作物主要有 柑桔、紅棗、梨子、桃、李、席草、菸葉、花生、西瓜、香瓜、蔬菜、茶葉、藥材、油菜、油茶、苧麻 等優質產品,是湖南省第一批命名的“家庭小水果縣”。
岳北大白茶
湖南名茶。衡山產茶歷史悠久,唐代陸羽《茶經》便有“衡州茶,生衡山、茶陵縣山谷”的記載。岳北大白茶產于衡山縣貫塘。
 
衡山園棗
1949年前有成片栽培,並有以棗代糧,有“一擔棗子一擔米”之傳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生產一度有較大發展,最高年份產乾棗600噸左右,產品行銷省內外。
 
衡山白糖李
傳統名貴水果品種。產於衡山縣,有300餘年載培歷史。果實扁圓形,外皮黃綠色,皮薄而堅韌,果肉緻密,黃白色。

基礎設施

貫塘鄉貫塘鄉公路修建
公路建設
貫塘鄉抓住國家加大農村公路建設投入的機遇,組織民眾掀起搶修公路的高潮。全鄉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水泥硬化鄉村公路95公里,新修村組公路30餘公里,整修公路80多公路,全鄉交通狀況得到根本改變。該鄉利用各種宣傳形式,營造大搞公路建設的濃厚氛圍。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分步實施、民主決策、建管並舉”的原則,在對全鄉道路進行全面勘察的基礎上,該鄉量力而行規劃公路建設。對資金籌集到位、改造條件成熟的道路,優先爭取立項,形成“村村爭先、人人參與”的公路建設氛圍。通村公路水泥路建設每公里需要農民自籌5—8萬元資金。為保證工程的順利實施,建設資金實行政府主導,“一事一議”,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採取村民集一點、轄區單位籌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等辦法,千方百計解決資金短缺問題。鄉村幹部通過召開座談會,寄送慰問信,採取道路貫名、樹碑立傳等方式,積極引導發動本地在外人士為家鄉公路建設捐款出力。基礎設施的完善,引來了一大批投資客商,2007年該鄉引進工業項目11個,投資達6000多萬元,建成萬畝優質稻、萬頭外貿豬、雜交玉米等五大農業特色基地,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貫塘鄉廣大幹部民眾積極投入到險工險情路段的搶修和維護工作。該鄉共出動勞動力630個,工程運輸車20個台班,鏟車6個台班,投入現金2萬餘元,排除23個安全隱患點,清理排水溝12條,鋪墊沙石共1000立方米,鋪設路面近500米,修復危險路段共4條,總程達40公里,有效地保障了6道路交通運輸安全。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