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鑑定

鑑別歷代貨幣真偽、優劣、國別、年代、版別、幣值、形制特徵、冶鑄技術、質地成分和確定其價值的工作。

貨幣鑑定

正文

鑑別歷代貨幣真偽、優劣、國別、年代、版別、幣值、形制特徵、冶鑄技術、質地成分和確定其價值的工作。
比較鑑別法 主要依據歷代標準貨幣的錢文、形制、幣材和鑄造工藝等幾個方面來進行辨別。錢文的書體,漢文錢主要有篆、隸、真、草、行、瘦金等多種。每一種書體又因時代與條件的不同而各異。以篆書錢文為例,先秦為大篆,秦至隋以小篆為主,但也有幾種變體,如新莽“貨泉”的垂針篆,南朝劉宋“孝建四銖”薤葉篆,北周“布泉”的玉筋篆,到了宋代,錢文篆書者尤多,有“皇宋通寶”的九疊篆,僅治平、熙寧二錢篆法不同者,竟有 5~7 種。如再計算幣文的部首移位、倒書、傳形、減筆、繁筆、異書和字型大小等等,則其版別更加複雜。另外還有契丹、西夏、八思巴、藏、維、滿文等少數民族文種。形制則有體制大小、輕重、厚薄、邊緣、穿郭、花紋排列和文字組合等多方面的差異。僅以唐“開元通寶”錢上刻鑄花紋為例,則有星、月、仰月、俯月、雙月、孕月、蓮紋、飛鳥、祥雲等。如再計算這些花紋所處的部位及不同的組合,其版別的種類更是多種多樣。幣材則有金、銀、銅、鐵、鉛、紙、布等。如銅錢中就有青銅、黃銅、紅銅、白銅等幾種主要的不同質地。因古代多即山鼓鑄,其質地成份構成更是千差萬別。鑄造技術則隨著時間、地點、條件以及生產水平不同而發展變化。首先採用的是范鑄法,早期多用泥范、石范,漢以後則多用金屬(銅、鐵)范進行冶鑄。技術也是由簡到繁,由單范到合范,而後發展為多范的迭鑄技術。唐宋以後主要用母錢翻沙鑄造。根據以上列舉歷代貨幣的時代風格及其特徵,經過周密的分類排比與細緻地對比研究,貨幣的鑑定工作,基本上可以解決。
辨偽鑑定法 大體上是從金屬銹色、文字的風格和造偽的方法等幾個途逕入手。辨銹是鑑定古銅貨幣真偽的重要方法。出土的古銅錢因氧化而常生鏽,因條件不同氧化程度也有著明顯的區別,致使古銅錢的銹色也多種多樣。如有因入土年久銹層堅硬呈小塊狀的“硬綠”;有因氣候不同而變成的“紅綠銹”;還有俗稱“水銀古”的白色銹。此外,銅質成分不同,接觸的物質有別,銹色也各有差異。造偽者為能以假亂真,常偽造各種類似的銹色,不過偽品的銹色,浮而不實,鬆脆不硬,滯而不活,銹不入骨,容易剝落。再就是假銹是經不起水煮與用鹼水刷洗的。古錢造偽的手法很多,主要而常用的有改刻、翻沙和挖補三種。①改刻。是用普通錢改刻成稀有錢。一般是選用較厚的古錢,磨去或鏟掉原有的文字,再刻以稀見品的錢文,然後塗上假銹,以掩蓋改刻的刀痕。分辨改刻的偽錢,可以從文字、形制上找出原錢的本來面目。改刻的文字,拙劣呆板,軟弱無力,極不自然,與原錢的文字風格極不協調,形制上也容易發現差異。②翻沙造偽。是用原錢或木質、軟石雕成原錢的模型,做為母錢,進行翻沙鑄造。鑄成後再塗以黑漆色,或埋入土中,使其逐漸氧化生鏽。這種偽錢,因用真錢作模,故鑄成後比真錢體形略小,文字也不如真錢有神,其銅質容易辨析。③挖補造偽。是挖去甲錢之字,而以乙錢之字填入的辦法造偽。或用字型一致,銅質一樣的古錢,挖去其全部或部分文字,再從其他錢上取下需要的文字,或用新造的字貼補上去,然後再造假銹,以掩蓋其嵌補造偽的痕跡。分辨這種偽錢,只有細心觀察其文字有否嵌補的痕跡,或敲擊摔振聞其有否破聲來辨析。
古貨幣傳統的辨偽方法,不僅要辨色,還要辨聲、辨味。前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應很好總結研究,繼承下來,並藉助於新的科技手段,不斷提高古貨幣的鑑定水平。貨幣鑑定除須批判地繼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外,還要掌握一定的歷史知識(通史、斷代史、專業史)和專業知識 (貨幣史、錢幣學、考古學、金石學、金融史、冶金鑄造等等)。並應具有古漢語、古文字學的基礎知識和書法藝術的修養。其次還要熟悉朝鮮、日本、越南的古貨幣常識,以免與我國古貨幣混同。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