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供給的理論模型

貨幣供給的理論模型

正文

貨幣供給過程及其因素的數學抽象。
經濟學家研究貨幣供給理論模型的目的,是要用數學語言來描述貨幣供給過程,概括貨幣供給決定因素,揭示貨幣供應量的變動與影響其變動的各變數之間的函式關係。由於構造貨幣供給理論模型所依據的理論取向不同,貨幣供給理論模型通常有“舊觀點”模型(以弗里德曼-施瓦茨模型為代表)和“新觀點”模型(以泰根模型為代表)之分。
弗里德曼-施瓦茨 (Friedman-Schwartz)模型 數學表達式為:

貨幣供給的理論模型

式中C為非銀行部門所持有的中央銀行負債,D為非銀行部門所持有的商業銀行的存款負債總額,R為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H為強力貨幣(基礎貨幣)。該模型所設定的前提是:貨幣當局決定強力貨幣數量,商業銀行從強力貨幣中吸收存款準備金及其所意願持有的超額準備金,非銀行部門從強力貨幣中吸收通貨以滿足其貨幣需求。由於貨幣當局所提供的強力貨幣數量是有限的,無論是商業銀行還是非銀行部門,都只能在競爭的情況下獲得強力貨幣。從這個前提出發,貨幣供給的決定過程是:貨幣當局增加或減少強力貨幣供給──商業銀行的實際超額準備增加或減少──商業銀行所意願保有的超額準備與其實際出現的超額準備發生差異──商業銀行增加或減少投資、放款額──商業銀行增加或減少存款貨幣的供應量。

貨幣供給的理論模型貨幣供給的理論模型
從這一理論模型出發,M.弗里德曼和A.J.施瓦茨認為,如果假定存款—準備金比率(D/R)和存款—通貨比率(D/C)為一常數,或它們的變動較為穩定,則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將完全取決於強力貨幣;如果強力貨幣完全處在貨幣當局的控制之下,那么,貨幣當局就可以控制貨幣供應量的變動,貨幣供應量就成為貨幣當局決定的外生變數。
泰根(Teigen)模型 數學表達式為:

貨幣供給的理論模型

式中g為活期存款的法定準備率,t為定期存款法定準備率,n為通貨比率,s為定期存款比率,R*為中央銀行收受的實際準備金來源,Rf為商業銀行的自由準備金,r為市場利率,rd為再貼現率。這個理論模型表明,除了中央銀行可控制的強力貨幣來源R*、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共同控制的自由準備金Rf以外,還有其他一系列因素影響貨幣供應量的決定,而這些因素系由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部門的自主意願所決定,並不能由中央銀行來控制。因此,R.L.泰根認為,中央銀行本身難以控制貨幣供應量的變動,貨幣供應量是由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部門的行為變動共同決定的內生變數。
兩種模型的區別 大體上說,"舊觀點"模型與“新觀點”模型的區別有四:
①“舊觀點”模型的貨幣定義建立在貨幣的交易職能基礎之上,認為通貨和商業銀行的存款才是貨幣,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存款不包括在貨幣項目之中,從而在模型中排除了其他金融資產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對貨幣供應量決定的影響;“新觀點”模型的貨幣定義系建立在貨幣的價值貯藏職能之上,充分注意到通貨和商業銀行存款與其他金融資產的相互替代作用,從而在模型中隱含著其他金融資產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對貨幣供應量決定的影響。
②“舊觀點”模型是一種供給主宰模型,模型中始終隱含著一個假定前提:商業銀行有能力供給多少存款,非銀行部門就願意接受多少存款;“新觀點”模型則認為,商業銀行的存款並不是單純由商業銀行決定的,而是由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部門共同決定的,在這種決定過程中,非銀行部門的資產選擇行為起著重要的作用。
③"舊觀點"模型通常撇開了利率因素在貨幣供應量決定中的作用,假定模型中有關行為參數不受利率因素的影響,與商業銀行存款保持固定不變的比例關係;“新觀點”模型則強調利率因素在貨幣供應量決定中的作用,認為模型中有關行為參數都要受利率因素的影響,它們與商業銀行存款之間的比例關係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市場利率的變動而變動。
④“舊觀點”模型假定基礎貨幣或強力貨幣是由中央銀行在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部門以外獨立決定的,不受模型中其他變數的影響,從而是一個單純由中央銀行控制的外生變數;“新觀點”模型則認為基礎貨幣難以由中央銀行單獨決定,它與模型中其他變數有因果關聯,從而是一個難以單純由中央銀行控制的外生變數。
參考書目
 J.Tobin, Essɑys in Economics,Volum I:Mɑcroeconomics,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 Amsterdam,1971.
 M.Friedman & A.J.Schwartz,A Monetɑ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ɑtes,1867-196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 1963.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