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問答歌

在這首長歌中,詩人借用兩個窮苦人的口,客觀地揭示了社會的不平等現象,但對如何改變這種狀況,詩人還是一籌莫展。在反歌中,詩人嚮往能象飛鳥一樣,逃離這個憂患的世界。在此,可以看出山上憶良受漢詩影響,尤其喜歡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表現了詩人消極遁世的思想。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貧窮問答歌
【創作國別】日本 
【作者姓名】山上憶良
【文學體裁】詩

詩詞原文

貧窮問答歌  
風雨交加夜,冷雨夾雪天。
瑟瑟冬日晚,怎耐此夕寒。
粗鹽權佐酒,糟醅聊取暖。
鼻塞頻作響,俯首咳連連。
捻髭空自許,難御此夜寒。
蓋我麻布衾,披我破衣衫。
雖盡我所有,難耐此夕寒。
比我更貧者,聽我問數言。
妻兒吞聲泣,父母號饑寒。
悽苦此時景,何以度歲年?
天地雖雲廣,獨容我身難。
日月雖雲明,豈照我身邊。
世人皆如此,抑或我獨然?
老天偶生我,耕作不稍閒。
身著無絮衣,條條垂在肩,
襤褸如海藻,何以御此寒。
矮屋四傾斜,稻鋪濕地眠。
妻兒伏腳下,父母偎身邊。
舉家無大小,嗚咽復長嘆。
灶頭無煙火,鍋上蛛網懸。
忍飢已多日,不復憶三餐。
聲微細如絲,力竭軟如綿。
災禍不單行,沸油燒烈焰。
里長氣洶洶,吆喝在房前。
手執笞杖來,催討田稅錢。
世道竟如此,此生怎排遣?
反歌
憂患兮人世,羞辱兮人世。
恨非凌空鳥,欲飛缺雙翅。

鑑賞

在《萬葉集》眾多詩入中,能大膽地揭露社會的黑暗面,反映勞動人民貧困生活的,當首推山上憶良。他的《貧窮問答歌》是和歌中獨樹一幟的作品,在《萬葉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這首長歌中,通過兩個窮苦人之間的對話,描寫了平民百姓的悲慘命運,表現了被壓迫者對統治階級的不滿和反抗情緒。
詩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以一個窮苦書生的口吻,訴說食不飽腹、衣不禦寒的處境。詩的前四句,用“風雨交加”、“冷雨夾雪”、“
瑟瑟冬日”來反覆渲染一個特定的淒風冷雨的夜晚,使人開篇就感覺到一股逼人的寒意,不由也為詩中的敘述者擔憂——"怎耐此夕寒”?
“粗鹽權佐酒,糟醅聊取暖。鼻塞頻作響,俯首咳連連。”這兩組對句,刻畫出一個病弱的讀書人,在漫漫寒夜之中,獨坐燈下,以粗鹽下酒。一為聊以取暖,二為借酒澆愁。豈不知借酒澆愁愁更愁,也許藉助酒精的麻醉作用,一時間飄然物外,自我陶醉一番。詩人用‘捻髭空自許”一句,形神兼備地勾勒出一個懷才不遇的文人形象。與國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將進酒》詩中所描繪的“天生我才必有用”“乾金散盡還復來”的狂客形象有異曲同工之處。然而現實畢竟是殘酷的,即或有乾般抱負,萬般雄心,也無法抵禦這寒冷的長夜。沒奈何,尋遍了全屋,將所有能禦寒的衣物都裹在身上,仍然無濟於事。由此及彼,這位讀書人想到了比他更貧苦的人,他尚能以酒取暖,以衣物禦寒,那些連這點起碼的物質條件也沒有的人們將如何活下去是一個嚴肅的社會問題。
詩的下半部,以一個農民的口吻,悲憤地控訴了古代班田制和苛捐雜稅給人們帶來的深重苦難。詩人描寫一個為生活逼迫得走投無路的農民,面對蒼天,頓足捶胸,發出了“這個世道不公平”的呼聲。他悲憤地問道:“天地這么廣闊,,為什麼偏偏沒有我的生存之地?日月這么明亮,為什麼照耀不到我的身邊?世上的許多人都象我這般窮苦,豈止是我一個人在死亡線上掙扎!
他生為農民,每日辛勤勞作,從不敢輕閒一會兒。他不明白,為什麼這樣苦幹,到頭來仍然是沒有遮體的衣裳,沒有溫暖的房屋,甚至一日三餐也無法保證。詩人用罩著蛛網的甑和冰冷的爐灶來暗喻這戶人家炊斷糧絕已非一日,一家妻兒老小奄奄一息,只能躺在地上等待死亡的降臨。即使到了這種地步,“短褐偏又遭刀鉸”,里長手執棍棒,氣勢洶洶地催討田稅錢。這位農民無助地哀嘆道:這個世道這樣黑暗,叫我們如何了此殘生呢?
山上憶良在這首著名長歌中,以深切的同情描寫了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處境,揭露了統治階級和勞動人民之間貧富懸殊的社會矛盾。這首詩是唯一直接反映古代律令制國家統治下人民遭受橫徵暴斂之苦的一首絕唱。

作者簡介

山上憶良(660-733):日本奈良時期詩人,漢學家。詩歌多吟詠生老病死和人生的苦惱,反映人民的疾苦,抨擊社會的不平等和統治者對平民百姓的壓迫,因而被稱為“社會詩人”。他擅長寫長歌,主要社代表作是《貧窮問答歌》,著名作品還有送遣唐使節的《好去好來歌》和悼念落海漁民的《筑前志賀白水郎十首》。詩風質樸,無雕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