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院[北京順天貢院]

貢院[北京順天貢院]

古代會試的考場,即開科取士的地方。貢,就是通過考試選拔人才貢獻給皇帝或國家的意思。貢院最早始於唐朝。現存有江南貢院、北京貢院、定州貢院、川北道貢院等遺址,其中南京江南貢院作為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最為出名。

古代考場

在建國門內大街路北,有一座中國社會科學院大樓。它附近的胡同還分別名叫“貢院東街”、“貢院西街”和貢院頭條、二條、三條等。原來這裡就是北京古代的考場——貢院。

由來

北京貢院 北京貢院

為什麼我國古代的考場叫“貢院”呢?原來就是通過考試選拔人才貢獻給皇帝或國家的意思。在古代,凡是獻給皇帝的物品叫貢品。唯獨“貢院”是貢獻人才的。

北京明清兩代的貢院建立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因當時京城的城垣和皇宮尚未完成,財力物力有限,就用木板和葦席等搭蓋成考棚。四周圍起先是用荊棘圍成的牆。大門五間,稱為“龍門”,有鯉魚跳龍門之意。中間三門上有橫匾,中門上題“天開文運”,東門上題“明經取士”,西門上題“為國求賢”。貢院內的中路主要有明遠樓、公堂、聚奎閣和會經堂等。東西兩旁則是低矮的考棚,又叫“號棚”,計有9000多間,貢院的四角還有瞭望樓。

管理

北京的貢院既是全國明、清會試的考場,也是順天府(北京)鄉試的地方。鄉試每三年一次。在秋天,故叫“秋試”又叫“秋闈”,為九天,農曆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場,每場三天。全國的會試科考也是每三年一次,在春天,故叫“春試”,又叫“春闈”,也為九天,農曆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場,每場三天。

貢院裡的監考很嚴,進貢院大門時,要進行嚴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夾帶”。所謂“夾帶”,即是把考試的答案或提綱藏在身上。如有夾帶,則送刑部嚴辦。當考生進入考場的考棚後,就要鎖門。稱為“鎖院貢試”,因貢院的外圍四周是用荊棘圍圈的。所以又叫“鎖棘貢試”。考生每人一間考棚、一盆炭火、一支蠟燭。待試題發下來,明遠樓上響起鼓聲,應試的舉子們就苦思冥想做起八股文來。因當時還沒有鐘錶,就以點香為計時。

貢院的“鎖院貢試”最怕著火,而著火的事件卻經常發生,因此院內有很多大缸盛水以備救火。但杯水車薪,實是虛設。貢院著火的事件很多,如在明正統三年(1438年)的秋試,首試的頭一天,就著了大火。最嚴重的一次,是明天順七年(1463年),春試的第一天夜晚,考場著火,燒死了九十多個考生。明英宗給死者每人一口棺材,埋葬在朝陽門外的空地,並立碑“天下英才之墓”,人們稱為舉人冢。貢院屢屢失火,不得不改建,明萬曆年間的大學士張居正上疏皇帝,於是貢院改木板房為以磚瓦結構為主的建築。使防火性能加強。在清乾隆時期,又把貢院修葺一新,竣工時乾隆還親自去視察。並作詩,詩句中有:“從今不薄讀書人”。

在貢院的明遠樓旁有一棵元代古槐,相傳這裡是文光射鬥牛的地方,所以叫它“文昌槐”。它的根部生在路東,主幹彎曲向西,所以樹冠呈在路西邊。此槐長勢如臥龍,相傳此槐與考生的文運有關。因此考生們都要膜拜,以登龍門,故此槐為京城的名槐。貢院的科考也給附近的胡同帶來了繁榮,如出現了售筆紙一條街的“筆管胡同”,有會館性質的旅館街道“鯉魚胡同”、“驢蹄子胡同”(考生騎驢進京趕考住宿)等。其中鯉魚胡同原本是一條小胡同,先叫“老人胡同”。進京的考生有錢的大多騎驢進京住在驢蹄子胡同,相傳有一次會試時一個窮考生因沒有錢,走著進京只得住到老人胡同的一位老人家,相傳在科考的前三天忽降雨水,胡同地面成河,有大鯉魚出現。後這位窮考生竟考中了第一名“狀元”。從此,老人胡同名氣大振,以後考生們又紛紛住到老人胡同,想借運高中,胡同也改名為“鯉魚胡同”。到清初,因政治上的原因,有會館性質的旅館都被遷到南城,以後在宣武和崇文一帶陸續出現很多會館。

中國的科舉制度,從隋朝起,興盛於唐,一直到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歷經一千餘年。因“戊戌變法”取消了科舉制度,興辦學堂,貢院也就閒置起來,後逐漸改為官府用房和民房。如今,當年的古代考場貢院已矗立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樓等多座大樓。

發展

北京貢院 北京貢院

北京貢院建於明朝永樂年間,最早的建築不過是一些木板搭成的棚子。那時候,鄉試和會試每隔三年辦一屆,鄉試在秋天,會試在春天,考場就設定在這些大棚子裡。考生進考場要受到嚴格的檢查,一個個搜身,如果發現哪位私帶紙條、書本什麼的,立馬送交有關部門嚴辦。監考的時候就更嚴了,每個考生都有自己的考棚,考生進入考棚以後,要從外邊把門鎖上,這裡有個說法,叫“鎖院試貢”。每個考棚里放一盆炭火、一盞蠟燭燈,考生只能孤零零地呆在考棚里,要被鎖上十來天,活像蹲監獄。等考捲髮下來,不過幾個小時就得答完。當年,貢院著火的事經常發生,至於著火的原因,可能是把火盆碰翻了,導致木棚子著火造成的。

明朝正統三年,舉辦秋試,第一天考棚就著火了,造成許多試卷被燒毀。明朝天順七年,春試頭一天,考棚也著火了,這次火著得特別大,鎖在棚子裡的九十多個舉人全被燒死,一個也沒跑了。

明永樂十三年,貢院進行了改造,變成了磚木結構。這么一來,就比原先安全多了。改建後的貢院坐北朝南,四周建有高大的圍牆。貢院大門叫“龍門”,取的是鯉魚跳龍門之意。主要建築有五魁祠、明遠樓、至公堂、聚奎閣。貢院號房有九千多間,考生答卷就在這些房子裡。號房的四角還建有暸望樓,是為監視考生用的。貢院外牆鋪荊棘,古貢院亦稱棘闈。

民國初年,科舉制度廢除了,貢院建築被另作他用。現如今,古考場的蹤跡已蕩然無存,僅留下了“貢院街”這么個地名。

鯉魚跳貢院

庚辰

位於建國門內大街東頭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原址,在元代時為禮部所在地。到了明朝永樂十三年,改為坐北朝南的貢院,是明清兩代的科舉考場。

貢院為三進院落,大門五楹對開,稱為第一龍門,上面高懸著三塊牌匾,東首那塊牌匾上寫著“明經取士”,中間則高懸著的是一塊“開天文運”,西則是塊“為國求賢”。

進得貢院第二龍門,也有人稱之為“內龍門”,門內建有數千間木柵製成的房屋,專門供考生在貢院內答卷吃飯住宿。

明清兩代的會試,一般在陽春三月舉行,跟現在的高考不同的是,會試一般每隔三年才舉行一次。貢院內考試其間,為防止考生作弊,考生進入考場時要脫掉鞋帽,搜遍全身,考場內戒備森嚴,四周建有高達一丈五尺多高的“棘牆”等。然作弊之事,仍層出不窮。雖然會試時的監考官都由皇帝從大學士、尚書、都御史等高官中欽定,可在順治十四年,仍然出現了震驚朝廷的“受賄案”。

在明天順七年(1463年),貢院內史無前例的一場大火,燒死前來會試的考生達90多人,傷者無數。後來張居正為相時,才將木質考柵改為磚牆瓦頂的房屋。

在貢院的南則,有一胡同叫鯉魚胡同,三月里的鯉魚胡同,就像眼下6月的七八九這三天,圍繞“鯉魚”附近,形成一道車水馬龍、熱鬧非常的“科舉高考區”的特別風景。然而,有關“鯉魚胡同”的來歷,則有一個好聽的故事。說有一位河南考生,因家裡貧窮,憑著兩條腿一步一步日夜兼程趕考。因他來晚了,住處全部人滿為患,一位住在貢院附近的老人收留了他。

科舉前三天,突然下起傾盆大雨。一聲炸雷驚起,緊接著從雲端躥出一條金光閃閃的白色鯉魚,落在河南考生暫住的街面上;一會兒驚雷又起,鯉魚騰空而起,直朝著貢院會試考場內飛去……於是有老人說,這是“鯉魚跳龍門”。

三天后開考,河南考生果然高中。這位考生很有良心,發榜後第一件事就去拜望了幫助他的老人,並為老人立了一個大牌坊。

從此,這鯉魚胡同聲名遠揚,每次的會試期間,全國各地會集的舉子,都集聚在鯉魚胡同,為的是討個好彩頭。

貢院最後一次會試並宣告這種會試科舉制度將在這次會試後終止,是在宣統的元年(1909年)。到了民國時期,貢院改為官用,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為民用。如今的鯉魚胡同,已成了街邊的綠地和大街的一部分,再也不會出現擁擠的車水馬龍,天下考生齊聚貢院,以圖“鯉魚跳龍門”的那種好彩頭的繁華景象,當然,如今到了每年的6月七八九三天。古有的那種熱鬧非凡,已經轉移到了大大小小的高考考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