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性效應

負性效應,指人們認知了解他人的時候,對正負信息(也就是這個人做的好事和壞事)形成的印象不均等,常常把別人偶爾的“壞”記得牢牢的,卻把他一貫的“好”拋之腦後。

簡介

負面效應負面效應

負面效應是一種心理效應,是指我們在認識他人的時候,對正負信息形成的印象總是不均等,例如一個人在等紅燈的時候,突然隨地吐了一口。那么,你會對他留下什麼印象呢?相信大多數人對他吐痰印象很深,卻不記得他遵守了交通規則

人們常常總是把別人偶爾的“壞”記得牢牢的,卻把他一以貫之的“好”拋之腦後。當別人布下“好”的時候,你覺得那不過是理所應當的事,“我對他也不差啊!”在別人偶爾出現“壞”的時候,你卻不平了,“他怎么能這樣對我!” 記恨通常就是這樣產生的。

產生原因

極端的情緒通常蘊藏一些東西。很多事情,並不是那么十惡不赦,只是當你情緒在其中的時候,總覺得事態很嚴重,嚴重到你必須採取一種極端行動,這件事才能過去。而當你走出來再回頭看時,卻發現那不過是小事一樁。事情本身並沒有變,不過是你的視角欺騙了你。

如何克服

每個人都難免被“負面效應”影響,但每個人也都有能量看到事物積極的一面。美國管理學家 Fred Luthans說,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兩隻狼,一隻是積極正向的狼,一隻是消極負向的狼,關鍵是你要餵養哪一隻。

其實心情是自己操縱的,無關遭遇。當你總是從積極的一面考慮事情的時候,幸運如同排隊等候的顧客一樣,一個一個輪流上;當你總是從消極的一面看待問題的時候,你會覺得,世界上沒有人比你更慘了,在你自己編織的慘境裡,你只會越來越慘。

人類心理效應

心理學是研究人和動物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的一門科學。心理學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思是關於靈魂的科學。直到19世紀初葉,德國哲學家、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學是一門科學。
社會科學——心理學>>>回到科學頻道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又叫禁果效應。心理學的一種人際交往效應。指有好感的異性間,受到的外界干涉越多,他們的感情就會越深。
從眾心理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暈輪效應是指在人際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誇大的社會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輝,在雲霧的作用下擴大到四周,形成一種光環作用。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馬太效應在經濟、教育、股市等領域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也是研究巨觀經濟需要考慮的現象。
安慰劑效應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
期望效應期望對於人的行為的巨大影響。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壞的方向發展。
霍桑效應起源於1924年至1933年間的一系列實驗研究,其後,從1927年到1932年,喬治·埃爾頓·梅奧(George Elton Mayo)教授持續多年對霍桑實驗結果進行研究、分析。
維特效應源自德國著名作家歌德所著《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年出版後,很多人效仿主人公維特自殺,“維特效應”因此得名。
刻板效應是指對某人或某一類人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類化的看法。
破窗效應是關於環境對人們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誘導性影響的一種認識。
負性效應指人們認識他人的時候,對正負信息(也就是這個人做的好事和壞事)形成的印象不均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