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操觀

貞操觀

貞操觀是一種傳統的性觀念。貞操是指女性不失身,或在婚姻上從一而終的操守。它是中國社會傳承女性的精華,男性不可三妻四妾,女性也必須嚴守貞操,甚至以身殉節。

形成

貞操觀貞操觀

在古代男權社會中,貞節觀念好似勒在古代婦女脖子上的一條繩索。它既是對女性進行單方面性禁錮的武器,也是長久以來形成的陋習在觀念上的表現。

貞節,就是要求婦女保持性的純潔和專一。從先秦時代起,貞節觀念和與之相應的行為一直延續了二千多年,自始至終伴隨著中國古代社會,甚至還向下延伸了很長時間。其中貞節觀念的流弊以其極大的滲透力給各時代的女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束縛與影響。要求婦女奉行貞節道德是父權制形成的產物。貞節觀是男權社會用以剝奪女性愛情、婚姻權利,對婦女進行單方面性禁錮的得力武器。在貞節觀念流行的時代,女性的生活與之緊密相聯,厚重的貞節之牆嚴重地包裹著女子的情愛本性。

對女人堅守貞操的自覺要求始於西周初年。《周易》有言:“恆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凶。”就是說,男女相處,女人做到恆久就會大吉大利,而男人對女人恆久,反而有凶災。這在事實上已經是對女人堅守貞操的自覺要求了。春秋時代的“易傳”對此作了更為明確的表述:“女人貞,吉,從一而終也”。對女人守貞的基本要求就是“從一而終”。周朝人對“淫”的理解,主要限於女子,至於淫男,雖有稱謂,但很少被指責罰懲。

由於女人的性慾被視為邪惡的根源,所以周朝人甚至將一女事二男也稱為淫。有時,即使女人本身沒有要求性滿足,而只是引起男人的性慾,也被視為“淫邪”女子,俗稱“狐媚子”、“狐狸精”。秦穆公的女兒辰嬴曾先後事晉惠公、晉文公,於是,當晉大夫議立嗣子時,便以“為二君嬖,淫也”為由,不立其子。

在先秦早期文獻中,已出現“貞女”的記載,《周易》中雖有褒揚貞操的言辭,但對寡婦改嫁卻沒有嚴格的限制,相反還受到社會和國家的重視,少女婚前還享受一定程度的性自由。秦漢兩代的統治者都提倡懲淫和防淫。從秦始皇開始,帝王后妃日益增多,為了防止宮女淫亂,便不斷擴大宦官隊伍。漢武帝還發明了用“守宮”蟲來防止女淫的辦法,即,將一種名叫yan蜓(俗稱壁虎)的蟲子用硃砂餵養,然後將變紅的蜒搗碎點在宮妃身上,倘若紅點消逝,便證明某宮妃有淫亂行為。為了不成為“淫蕩女人”,歷代宮女不得不為帝王守著活寡。

發展

漢代的社會習俗表明,兩漢婦女再嫁的現象並不鮮見。東漢著名學者蔡邑之女蔡文姬,以文才著稱,但她一生嫁三次人,並不以此為恥。後來漢代儒士們在整理、編撰《禮記》的過程中,將“男女有別”提到顯要位置,並將其肯定為萬世“不可得變革”的“人道之大者”(《禮記·大傳·喪服小記》。與此同時,漢代儒士們還規定了兩性之間的種種隔離、防範制度。漢代統治者在懲淫的同時,著重提倡和表頌“正經”的貞女。對歷代婦女影響很大的《女誡》,首開女人現身說法訓誡守貞的先例。《女誡》強調:“男有再娶之義,女無二適之文”。此外,《禮記》反覆申明的“三從”、“七出”,更是將女人的性本能嚴重扼殺了。

唐代是一個思想觀念比較開放的時代,對婦女的貞節觀念也相對寬鬆,唐代烈女少,離婚改嫁之風盛行。唐代婦女敢於主動追求愛情,未婚女少私結情好,已婚女子另覓情侶之事屢見不鮮。

到了宋代,自從程朱理學形成後,貞操觀念便嚴格起來了,程頤提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到了宋代,貞節觀念明顯強化,並開始片面強調處女的貞節,一女不事二夫,無論丈夫怎么對待她,她都不能提出離婚,即使丈夫比她先去世,她也不能改嫁,改嫁即失節。但男子可以一夫一妻多妾,丈夫可以休掉妻子等雙重道德標準形成。

如“七出”就是男子可以休掉妻子的七大理由。“七出”又稱“七去”、“七棄”,即不順父母(北指公婆)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將,去,不順父母其因逆德,充之為其絕後,淫為其亂族,妒為其亂家,有惡疾為其不可與共粢(zi)盛(備祭祀貢品),口多言為其離宗,竊盜為其反義。“還有”五不要,即亂倫之家、逆德之家、上代有受刑的,患惡疾的人家之女,和沒有母親的長女不能娶。

到了元代,貞節觀念漸漸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夫死守節,幾乎成為婦女應盡的義務。五代時有貞婦斷手的故事,到了元代,貞婦馬氏,乳瘍不醫拒醫而死,被傳為佳話。元代統治者要求婦女為丈夫獻身,所謂“丈夫死國,婦女死夫,義也。”(《元史·忠義傳》)

到了明清二代,出於齊家治國的統治需要,在國家、社會、家庭的要求之下,婦女不得不遵從節烈,犧牲自己成全家國。明清婦女節烈與任何時代相比都已經登峰造極,不但數量多,種類繁,程度慘烈,情節離奇,而且婦女更認同於節烈道德。如遭到市井無賴“性騷擾”要殉節,為惡夫、舅姑們的不良行為殉節;為兵亂免“辱”殉節。有已婚婦女為夫死烈,更有未嫁殉夫的“處女烈”。殉節的方式有上吊縊死、投水溺死、自剄自焚、慈母臨死前用刀劈殺女兒等形式。

中國對貞節烈婦的褒揚,在唐宋以前還屬於宣傳教育階段,守節貞烈更好,不守之婦社會壓力也不大。到宋代以後理學大盛,各級國家權力系統全面捲入製造“貞節烈婦”的運動中去,使這類載入“史冊”女性的數量大增。所謂節婦烈女,“節”,自然指保持貞節;“烈”則是以死殉節。節烈行為可分為兩種,一種表現在婚姻上,即抱定“一女不事二夫”的觀念,誓不改嫁,如果丈夫死去,或守節終生,或以死殉夫;另一種表現在婚姻之外,即反抗、防範任何性侵犯甚至兩性接觸。據《古今圖書集成》所舉各代貞節烈婦:唐代為51人;宋代為267人,到了明代驟增至36000人。清初80年間,“貞節烈婦”就已經有12000人之多。另據學者董家遵對前人資料的統計整理,歷代貞節烈婦人數如下:

朝代 節婦數 烈女數
6 7
1
22 19
魏晉南北朝 29 35
隋唐 32 29
五代 2
152 122
359 383
27141 8688
9482 2841

在現代

近百年的時間裡,人們的貞操觀發生巨大變化。這是因為現代社會的女性大大地推遲了結婚的年齡,甚至推遲了多達十年以上。要那些身心都早已成熟的男女犧牲情慾的本能衝動,這自然不合人道。這意味著維護婚前的貞操不切實際而且也比從前要困難多了。另一個是,本世紀各類避孕藥具的發明和使用,顛覆了男強女弱的傳統關係,女性婚前性行為的一個最大的風險被顯著地降低了。另外,隨著女權主義的興起,女人不再視性事為繁衍後代的前戲,而更多地相信性愛本身有獨立的價值和目的。

對於貞操重視與否本身已不重要,關鍵在於人們尤其青年人要樹立正確的對待貞操的態度。有人指出“守衛貞操”是個人的自由,但這應該不妨礙我們探討一些可能是比較合理的觀念。比如說,真正應該譴責的不是性,而是無愛之性和以性為交易;貞潔並非“好女不嫁二夫”,而應該是愛情與性行為的統一;愛情是可以變化的,性的對象不應該只是唯一的;性是人生的價值之一,因此人有權利滿足它,並且也有權利嘗試那些較能滿足彼此需要的方式;處女的身體並不是對婚姻或者對象的獎勵,獎勵只能是自己願意滿足對方的需要;青春之無瑕應該是在必要的時候做了正確的事情。但該強調的是對傳統貞操觀的批判並不意味著學習西方曾泛濫一時的“性開放”,作為女性尤其要自尊自愛,這是由於她們的生理、心理特點和更容易產生不幸後果所決定的。

男女距離越來越小

兩性在不貞方面的數字差距也在日益拉近。在1990年所進行的一項研究中,承認自己對伴侶不忠的男性數字是女性的2倍,而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15%的男性表示在過去一年裡同朋友或配偶以外的人發生過性關係,而女性的這一比例已達到10%。

在1990年所進行的研究中,10個女性中有一半以上的人認為,一夜情行為不道德,而10個男性中有3個人持這種觀點。相比之下,最近的研究顯示,一半以上的女性表示,她們並不認為一夜情有什麼不好的。

90後貞操觀

現在年齡在20歲以下的青少年,他們在性觀念和性行為方面已經與上一代有了很大差別,而這些真實的情況家長、學校和社會卻知之甚少。只是不允許有太大接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