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利薩留

貝利薩留

貝利薩留(約505~565),又名貝利薩留斯,拜占庭帝國統帥。生於色雷斯。他一生當中,多數戰役都是以少勝多。早年任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的侍衛。527年率軍參加對波斯的戰爭。529年升任禁衛軍長官。翌年任德拉總督,擊敗4萬波斯-阿拉伯聯軍,名聲大振。532年鎮壓君士坦丁堡的尼卡起義,解救被圍困的皇帝。533~534年率1萬步兵和6000騎兵入侵北非,滅汪達爾-阿蘭王國並俘其國王。回國後被授予執政官稱號。535年出征義大利的東哥特王國,登入西西里島。536年攻入義大利南部,隨後北上占領羅馬。540年攻陷東哥特都城拉韋納,俘東哥特王。曾經用“自己將政變”為計謀欺騙敵方獲勝,結果因此受到查士丁尼一世的懷疑。公元562年被指控參與謀反,被捕入獄。563年獲釋。於565年去世,享年61歲。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貝利薩留貝利薩留
拜占庭帝國統帥。出生於色雷斯。其妻安東妮娜與皇后提娥多拉原是馬戲演員,交情甚厚。他憑著這種關係成為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的侍衛和寵臣。公元527年,他率軍參加對波斯的戰爭。公元529年任禁衛軍長官。次年任德拉總督,採用騎兵伏擊戰術,擊敗4萬波斯一阿拉伯聯軍,名聲大振。時年25歲。公元532年鎮壓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尼卡起義,解救被困的皇帝,又立新功。公元533~公元534年,奉命率步兵1萬、騎兵6000入侵入北非,滅汪達爾一阿蘭王國並俘其國王,凱鏇首都,被授予執政官稱號。這個最高獎賞是他為查士丁尼進行侵略戰爭而贏得的,是他一生征戰事業的頂峰。

公元535年,為了完成查士丁尼攻占東哥特王國以收復義大利本土的使命,貝利薩留再次率軍遠征。是年冬,他的軍隊登入西西里島,但是未及北上又被召去非洲鎮壓了一次叛亂。公元536年攻人義大利南部,後北上攻占羅馬。公元540年攻陷東哥特都城拉文納,俘東哥特王維蒂吉斯。東哥特人曾以立貝利薩留為王作為投降條件,他佯裝同意,但受降後又拒絕王位。此舉卻引起查士丁尼的猜疑,年底被召回,從此受到冷遇。

公元541~公元544年,他再次率軍對波斯作戰,取得幾次勝利,但對紀律鬆弛的僱傭軍控制不力,被查士丁尼斥為不忠,剝奪了他的軍權。幸虧皇后干預,才免於身敗名裂。此時,東哥特人造反。貝利薩留於公元544年再次去義大利征戰東哥特。由於長期戰爭使出征義大利的部隊疲憊不堪,皇帝仍對貝利薩留心存疑懼而不予增援,故對東哥特人的征戰失利。公元548年貝利薩留被召回解職。公元559年匈奴人人侵,他再次被皇帝任用,率軍擊退匈奴人。公元562年被指控參與謀反,被捕入獄。次年獲釋後不久去世。

貝利薩留戎馬一生,英勇善戰,為拜占庭帝國立下赫赫戰功,當時即被人們稱為“常勝將軍”。他在軍事上注意改進軍隊的戰術和裝備,在作戰中以善於使用騎兵著稱。他所建立的新型騎兵,身披護身鐵甲,裝備有日耳曼人的長矛和波斯人的弓箭,具有強大的作戰能力,當時就被稱為“鐵甲軍”。他所留下的騎兵,後來一直成為捍衛東羅馬(即拜占庭帝國)的骨幹力量。

拜占庭帝國

貝利薩留貝利薩留
拜占庭人因來自拜占庭一地而得名,拜占庭是一個古希臘城市,位於連線黑海愛琴海之間的戰略水道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在公元第四世紀重新命名它為君士坦丁堡,並且讓它成為羅馬帝國的陪都。拜占庭位於羅馬帝國東方的部份,比西方的另一部份多延續一千年,它保護歐洲不受來自東方勢力如波斯人、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的侵擾。拜占庭人之所以能夠延續那么久,是因為君士坦丁堡擁有堅固的城牆防衛,同時能夠透過海路獲得補給。在公元第七世紀的頂盛時期,拜占庭人收復了大部份原來屬於羅馬帝國的版圖,只有伊比利亞半島(今天的西班牙)、高盧(今天的法國)和英國沒有收復。拜占庭人曾一度占有中東,但是他們的帝國版圖還是以巴爾幹半島和今天的土耳其為主要部份。

第一個偉大的拜占庭皇帝是查士丁尼一世(482-565)。他的野心是恢復古羅馬帝國,而且差一點就成功。查士丁尼一世的助手貝利沙魯斯,是當時最偉大的將軍,他率領帝國軍隊同時打敗東方的波斯人、北非的汪達爾人、義大利的東哥德人、巴爾幹的保加利亞人和斯拉夫人。除了軍事行動之外,查士丁尼還建立一個有力的法律和管理制度,為帝國的未來奠下基礎,並一直捍衛著基督教會。

數個世紀以來,拜占庭擁有歐洲最繁榮的經濟,因為君士坦丁堡在亞洲、歐洲、黑海和愛琴海之間的貿易路線上,占有最理想的位置,它是由中國往西方的絲路上一個重要目的地。諾米西瑪(重要的拜占庭金幣)在八百多年裡面,一直是通行地中海的標準貨幣。不過君士坦丁堡的戰略位置,最終也引起了義大利城邦國家的妒忌和仇視。

大體而言,拜占庭帝國強大的關鍵在於它優秀的軍隊。他們透過實戰經驗,融合了羅馬、希臘、哥德和中東等國軍事上的長處,其軍隊的核心是具衝擊力的重騎兵,並以輕型步兵(弓兵)和重型步兵(配備裝甲的劍兵)做為支持。軍隊被組編成各個部隊,並施以戰術和策略的訓練,軍官則會接受軍事史和理論的教育。雖然他們常常要面對數目龐大但未受訓練的敵軍,卻能依靠出色的戰術和優秀的訓練屢屢贏得勝利。拜占庭的軍隊常透過間諜網路和秘密特工提供有關敵軍計畫的資料,並且會以賄賂或其它方法引開侵略者。

拜占庭的海軍保持海路的暢通,一方面從事貿易,一方面維持補給路線,讓君士坦丁堡即便被包圍,也不會因為資源枯竭而投降。在公元第八世紀,由陸路和海路攻擊的阿拉伯人被一種秘密武器—「希臘火」所打敗。這是一種由液態易燃物製造出來的化學武器(其成份仍然不詳),由一個喉管把它噴出。阿拉伯的海軍就是被「希臘火」所摧毀。

在公元第七和第八世紀之間,阿拉伯占領了埃及、中東、北非和西班牙,從拜占庭的手上永久地奪去這些地區。1071年,土耳其人於曼奇克托取得勝利,導致帝國在小亞細亞一帶的榖物、牲畜、馬匹和士兵等重要資源供應被切斷。1204年,十字軍誘使威尼斯的總督利用背叛者,讓他們得以洗掠君士坦丁堡。

十四世紀時,土耳其人攻占亞得利亞堡,然後繞過君士坦丁堡侵略歐洲。1396年,他們在尼古博魯斯打敗大批的十字軍,並安置了很多巴爾幹半島的居民。1453年五月,土耳其的蘇丹麥哈穆二世在重型大炮的幫助之下,攻占了防衛虛弱的君士坦丁堡,這個城市的陷落也代表了拜占庭帝國的滅亡。

波斯戰爭

貝利薩留貝利薩留
公元6~7世紀,拜占庭帝國和波斯帝國為爭奪兩河流域而進行的戰爭。斷斷續續經歷了一個世紀(527~628),最後以波斯帝國的失敗而告終。

早在古羅馬時期,圍繞兩河流域及其要塞城市埃德薩和尼西比斯的歸屬問題,雙方就時有戰端。4世紀後,羅馬帝國皇帝把基督教定為國教,並自詡為基督教的保護人;而波斯帝國同時加強了教(拜火教)的統治和對“異教”的迫害,因此,兩國鬥爭又多少帶上了宗教色彩。4至6世紀,拜占庭帝國與波斯帝國邊界衝突經常不斷,埃德薩和尼西比斯也屢易其主。518年,波斯又一次奪取了小亞細亞的塞奧多西奧波利斯、阿米達和尼西比斯等地,雙方軍事平衡遭到破壞,一場大戰在所難免。527年,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一世繼帝位。他任命貝利薩留為統帥,向薩桑王朝波斯宣戰。此後一百年內戰爭經歷三個階段:①查士丁尼一世時期(527~562);②查士丁二世及其後繼者提比略二世和莫里斯時期(572~591);③福卡斯和席哈克略時期(606~628)。

第一階段 

在這一階段戰爭中,有決定意義的一戰是德拉之戰(530)。德拉是兩河流域一要鎮,位於尼西比斯北部23公里處,距底格里斯河有4天的路程。德拉要塞建於6世紀初,是當時軍事建築的典型,由內城、外城、護城河和防禦壕及塔樓組成。內城城牆高達30米,外城牆基堅固,拜占庭憑藉這一要塞據守60餘年。530年,波斯集中4萬精兵向德拉挺進,貝利薩留只有訓練很差的羅馬人和僱傭兵2.5萬人。然而,貝利薩留髮揮了卓越的指揮才能,在平坦開闊的德拉城外挖掘了一條“丁”字形戰壕,將騎兵隱蔽其中。當拜占庭軍隊的陣地受到強大壓力處於不利地位時,立即令埋伏的騎兵突然衝出戰壕,一舉挫敗波斯之優勢兵力,大獲全勝,從而扭轉了戰局。貝利薩留乘勝前進,又在敘利亞大敗波斯軍。然而,查士丁尼一世的戰略重點在西方,力圖從蠻族王國手裡奪回原屬西羅馬帝國的西歐北非疆土,恢復古羅馬帝國的版圖,因此不得不緩和與波斯的矛盾。532年,查士丁尼一世不惜重金與波斯王庫斯魯一世締結和約。然後揮師西進,轉戰於義大利、北非、西班牙各地,占領了原屬西羅馬的大部分領土。拜占庭在西方的勝利進軍,引起了波斯人的不安。540年,波斯撕毀“永久和平”協定,於敘利亞重啟戰端,攻取了拜占庭的東方重鎮安條克,進抵地中海東岸;向北則侵入亞美尼亞和伊比利亞,並企圖攻占黑海岸的拉濟卡(今拉濟斯坦),但遭到拉濟人抗擊。查士丁尼一世不得不把貝利薩留調回東方戰場。542年,由於鼠疫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流行,雙方戰鬥力均遭破壞,故兩國於545年議定休戰條約:拜占庭以3000磅黃金的貢賦,換取東南部邊境的暫時安寧。4年後,圍繞著外高加索拉濟卡地區的歸屬問題,戰事又起。至562年,雙方簽定50年和約。拜占庭為了保留經黑海沿岸去東方的商路,維持對拜占庭國計民生至關重要的絲綢貿易,忍辱向波斯納年貢3萬金幣,拉濟卡仍歸拜占庭所有。

查士丁尼一世死後,查士丁二世、提比略二世及莫里斯先後為帝。他們奉行的政策大體相同,即在西方取守勢,把進攻矛頭轉向東方。572年,查士丁二世為了緩和帝國財政危機,取消了對波斯的年貢,拜占庭-波斯戰爭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 

這一階段戰爭雙方爭奪的重點是戰略要地亞美尼亞。拜占庭把亞美尼亞當作補充兵員的主要基地,採用各種外交手段拉攏波斯周圍的西突厥可汗、波斯統治下的亞美尼亞人和伊比利亞人,與他們結盟共同對抗波斯人。572年,查士丁二世之侄查士丁尼攻占德溫。573年,波斯人攻占德拉要塞。但由於查士丁尼軍隊蠻族人占的比重大,又缺乏訓練,後來在亞美尼亞屢遭失敗,直到莫里斯時期,戰爭才有了轉機。579年,波斯王庫斯魯一世逝世。589年,波斯國內發生叛亂,庫斯魯二世遭廢黜,拜占庭插手干涉,支持庫斯魯二世復位,藉機收回被波斯占領的德拉和亞美尼亞大部,穩定了東方邊境。

第三階段 

拜占庭皇帝席哈克略(610年即位)統治的最初10年,戰局無根本轉變,波斯繼續在小亞細亞和敘利亞推進,先後奪取安條克、埃梅薩、凱撒里亞、大馬士革(613)等地。614年,波斯軍進攻耶路撒冷,圍城20天后,用移動木塔作掩護,以攻城錘擊毀城牆,進城後燒殺搶掠,甚至把基督徒奉為神靈的“聖十字架”(據傳是耶穌受難的真十字架)連同當地居民一起掠往波斯首都泰西封。為拯救帝國於危難之中,席哈克略施行了3項重要改革:①把北非的總督制移植到拜占庭東方各省,建立軍區制(亦稱宅姆制),把地方軍、政大權集於軍事長官一身,健全了軍事組織。②充分利用帝國內亂時充入國庫的被鎮壓貴族的財產,把土地分給軍人,建立軍役和封建義務合一的軍事屯田制,加強軍隊的經濟基礎。③利用宗教的精神和物質力量,大批動用教產,以“聖戰”號召全國軍民同仇敵愾,與“異教徒”波斯人決一死戰。621年,席哈克略與北部邊疆的勁敵阿瓦爾人簽訂暫時和約,隨後便率軍奔赴波斯戰場。622~628年,席哈克略3次出征;同時運用外交手段與外高加索地區的高加索人和哈扎爾人結盟,從波斯北疆外高加索向波斯腹地進擊。622年,席哈克略一舉攻取小亞細亞。626年,君士坦丁堡軍民協力粉碎了阿瓦爾人的突然襲擊,重創阿瓦爾人,使這一蠻族部落從此一蹶不振。627年,席哈克略率軍在尼尼微古城舊址──通向波斯首都泰西封的門戶,重創波斯軍隊。628年,乘勝逼近泰西封城下,波斯王室被迫締結城下之盟,交還小亞細亞的全部領地和“聖十字架”。630年拜占庭在聖城舉行了隆重的迎接“聖十字架”慶典。長達一個世紀的拜占庭-波斯戰爭就此結束。這一長期戰爭消耗了兩國的人力物力,拜占庭、波斯兩敗俱傷,為中近東新興的阿拉伯人的擴張造成了有利條件。

貝利薩留智取哥特

公元535年,查士丁尼將拜占庭軍隊分成南北兩路遠征東哥特。北路兵力約三四千人,由蒙杜斯率領,於535年9月侵入亞得里亞海東岸的東哥特領地達爾馬提亞,但是遇到激烈抵抗;南路兵力約八千人,由名將貝利薩留率領,於同年12月渡海占領西西里島。為了速戰速決,貝利薩留於536年5月渡過墨西拿海峽,登入義大利半島。同年6月貝利薩留靠一個廢棄的高架水道殺進城裡,奪取東哥特重鎮那不勒斯。此時,東哥特人震驚萬分,東哥特貴族推舉英勇善戰的將軍維蒂吉斯取代了怯懦無能的國王西奧達。新國王維蒂吉斯率領主力部隊離開羅馬,後撤至首都拉文納,聚集兵力對付與東羅馬結盟的法蘭克人。536年底,貝利撒留進軍羅馬,羅馬教皇和居民獻城投降,守軍不戰而逃。一年後,維蒂吉斯又傾全國兵力包圍羅馬城,連續發動猛攻。但是貝利薩留早已做好準備,率部困守危城達一年之久,直至拜占庭援軍到達後方解圍。540年貝利薩留包圍了拉文納,東哥特貴族表示願意擁戴貝利薩留繼承西羅馬帝國的皇位,貝利薩留則表示同意,但是一進城就逮捕了維蒂吉斯,並將其押往君士坦丁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