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的圓環病毒

豬的圓環病毒

豬圓環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在分類學上屬圓環病毒科圓環病毒屬,為已知的最小的動物病毒之一。病毒粒子直徑14-17nm,呈20面體對稱結構,無囊膜,含有共價閉合的單股環狀負鏈DNA,基因組大小約為1.76kb。PCV對外界理化因子的抵抗力相當強。

基本信息

豬圓環病毒2型

豬圓環病毒2型感染豬圓環病毒2型感染
豬圓環病毒2型(PCV-2)是1991年加拿大的Harding J和Clark E等學者最早發現,1996年暴發該病,此後在美國、西班牙、英國、丹麥、德國、荷蘭、比利時、立陶宛、奧地利和義大利發生,近年來在日本、韓國、泰國、捷克、墨西哥、匈牙利、中國發生和流行。仔豬斷奶後多系統衰竭綜合徵(PMWS)的主要病原是PCV-2,此外,豬皮炎與腎炎綜合徵、增生性壞死性肺炎、豬呼吸道綜合徵、繁殖障礙、先天性顫抖等疫病都與PCV-2相關聯。從1969年以後存檔的豬血清中檢測出PCV-2抗體,表明40年前該病毒就在豬群中存在。

豬圓環病毒病

豬圓環病毒病(PCVD)已呈世界性分布,對養豬業造成了嚴重影響。自2000年以來,在歐洲至少使800萬頭豬死亡,據估計,該病在歐盟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6億歐元,在美國的影響僅次於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徵(PRRS),估算每年損失約5億美元。
在我國,郎洪武等採集來自北京、河北、山東、天津、江西、吉林、河南等7省市22個豬群的559份血清,用ELISA方法檢測,結果20日齡未斷奶仔豬、1-2月齡斷奶仔豬、後備母豬和經產母豬的總陽性率為42.9%,表明以PCV-2病原為主而導致的PMWS病在我國較為普遍。

1、病原

1982年,德國人Tischer命名為豬圓環病毒(PCV),1995年列為圓環病毒科。該病毒為無囊膜的二十面體,單股環狀DNA,大小約4~26.5nm,可在豬源細胞上複製。主要存在於淋巴結、骨髓、血液中。該病毒對外界抵抗力較強,在pH3的環境中很長時間不被滅活,對氯仿不敏感,在56℃或70℃處理一段時間不被滅活,不凝集牛、羊、豬、雞等動物和人的紅細胞。目前將圓環病毒分為不致病的圓環病毒1型(PCV-1)和致病的圓環病毒2型(PCV-2)。

2、流行病學

豬是圓環病毒(PCV)的自然宿主。目前未發現對牛、山羊、綿羊、馬、狗、貓、老鼠和人類有感染的證據。
PCV-1對豬無致病性,但能產生抗體,給2、9月齡豬接種PCV-1不會引起豬只的任何臨床症狀,但在豬只的脾臟、淋巴結、肺臟中存在大量的病毒。
PCV-2對豬有較強的易感性,可經口腔、呼吸道感染不同年齡的豬。懷孕母豬感染後,可經胎盤垂直傳播感染仔豬。公豬感染後也可經精液排出病毒。育肥豬場的大多數豬在2~4月齡時對PCV-2血清轉陽,說明豬之間的水平傳播非常明顯。感染21 日~71日的豬血液和組織中存在PCV-2病毒;檢測22周齡豬血清中有PCV-2核酸,說明感染豬不管有無臨床症狀都可能發生持續感染

3、臨床症狀

豬圓環病毒病(PCVD) 的臨床症狀,與仔豬斷奶後多系統衰竭綜合徵(PMWS)、豬皮炎與腎炎綜合徵(PDNS)、PCV-2相關性繁殖障礙等疫病有關,分述如下:
3.1 仔豬斷奶後多系統衰竭綜合徵(PMWS)。主要是2~4月齡(1月齡~6月齡)的豬發病,發病率和死亡率與豬場的類型、生產管理模式等因素相關。一般發病率在4%~30%(個別高達50%~60%),病死率為70%~80%,死亡率因豬場不同在4%~20%之間。臨床表現:生長不良或停滯、呼吸困難、淋巴結腫大、腹瀉、皮膚蒼白、黃疸,有時有咳嗽、發熱、中樞神經障礙、突然死亡。
3.2豬皮炎與腎炎綜合徵(PDNS)。該病通常發生在保育和生長期的豬,成年豬散發。3月齡及以上的豬發病後病死率達100%,而1.5月齡和3月齡的病死率為50%。急性病例在臨床出現症狀後幾天內死亡。臨床表現:皮膚發生圓形或不規則形的隆起,呈現紅色或紫色中央為黑色的丘疹,丘疹常融合成帶狀或班塊狀,隨後發展成黑色結痂。病灶通常在後軀、後肢和腹部,有時亦擴展到胸肋和耳。發病較輕的豬體溫正常、行為無異、常可在7 日~10 日自動康復,發病嚴重的可表現跛行、發熱、厭食、精神沉鬱、俯臥、步態僵硬等。
3.3 PCV-2相關性繁殖障礙。PCV-2目前也被認為是引起繁殖障礙的病因,臨床症狀主要是:流產、死產、木乃伊胎增多、斷奶前死亡率升高。

4、剖檢變化

仔豬斷奶後多系統衰竭綜合徵(PMWS)的特徵病變:顯微病理損害表現為淋巴器官的肉芽腫和不同程度的淋巴細胞缺失。大體解剖可見肺斑點狀出血、胃潰瘍。
豬皮炎與腎炎綜合徵(PDNS)的特徵病變:顯微病理損害為全身性壞死性脈管炎和纖維蛋白壞死性腎小球腎炎,這種病損是Ⅲ型過敏反應的特徵,屬免疫介導性障礙,由免疫複合物在脈管和腎小球微血管的管壁上沉澱所致。大體解剖可見腎腫大、蒼白(常被出血點覆蓋)。
PCV-2相關性繁殖障礙的特徵病變:病理損害為非化膿性到壞死性或纖維性心肌炎,在心肌炎病變組織中存在大量PCV-2,表明在豬胚中心臟是PCV-2增殖的主要場所。大體解剖可見心臟肥大和多處心肌變色。
此外,有的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縮;皮膚蒼白;有20%的病豬出現黃疸的現象;淋巴結異常腫脹,切面蒼白;肺臟、肝臟有不同程度的萎縮;脾臟腫肉變;盲腸和結腸黏膜充血或淤血。

5、診斷

5.1 豬圓環病毒病(PCVD)的診斷。群體的PCVD在斷奶仔豬群中的消瘦和死亡率比過去增加,個體病例符合下列三項標準的可定義為PCVD。 ①臨床表現:感染髮病豬臨床表現是生長延遲和消瘦,常有呼吸困難和腹股溝淋巴結腫脹,有時出現黃疸。 ②病理學:病理組織學變化是淋巴組織出現特徵性組織病理學變化,淋巴細胞消失,肉芽腫樣炎症,部分病豬有包涵體病變。 ③病毒學:在病豬的淋巴和其他組織病變記憶體在中度到大量的PCV-2。
5.2 豬皮炎與腎炎綜合徵(PDNS)的診斷。PDNS的診斷標準相對簡單,主要包括:①存在出血和壞死性皮膚病變,主要位於後肢和會陰部位,腎臟水腫、蒼白,廣泛的皮質出血淤血斑點;②存在系統性的壞死性脈管炎,及壞死性和纖維蛋白性血管球性腎炎。
5.3 PCV-2相關性繁殖障礙的診斷。目前PCV-2相關性繁殖障礙的診斷應包括3條主要標準:①妊娠後期流產和死產,有時見胎兒心臟肥大;②心臟病變以大量纖維素性和壞死性心肌炎為特徵;③在胎兒心臟和其他組織中出現大量PCV-2。
5.4 實驗室診斷方法。 病原檢測用螢光PCR方法,血清學檢測ELISA方法。
5.5 鑑別診斷。在不同豬場與PMWS相類似的疾病很多,要鑑別診斷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病原是呼吸系統型的藍耳病(PRRS),在許多國家PRRS廣泛分布,鑑別PRRS和PCVD非常困難,除非系列實驗同時檢測PRRSV和PCV-2。對PDNS的鑑別診斷應該包括引起皮膚紅到黑色以及腎臟出血淤血點的疾病。特別要注意PDNS和豬瘟及非洲豬瘟的病變類似點,也要與敗血型沙門菌病和豬丹毒進行鑑別診斷。 繁殖型PCVD在臨床上要與其他(如PRRS、偽狂犬病等)引起妊娠後期流產和死產的疾病相鑑別。

6、預防與控制

6.1 預防。用於母豬和後備母豬的滅活佐劑PCV-2疫苗(梅里亞公司生產)已經上市供應。
6.2 控制措施
6.2.1 降低飼養密度、改善飼養環境。
6.2.2 仔豬斷奶接種疫苗。
6.2.3 實行全進全出制,兩批豬之間徹底消毒。
6.2.4 分娩前清洗母豬和治療寄生蟲。
6.2.5 限制交叉哺乳,最好一窩一圈,批與批不混群飼養。
6.2.6 設定獨立的糞尿排出系統。
6.2.7 溫度控制和調整,仔豬在3周齡前溫度控制在28℃左右,每隔一周調低2℃,直至常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