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河關

象河關

象河關是坐落於河南泌陽縣北部的一個關口,現在為象河鄉,在歷上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現在又楚長城一直等諸多文化遺址。

象河關

遺址遺址

位於豫南泌陽縣境內,關口看去約有十華里寬,緊扼著豫南通往豫中平原的一條通道。據說春秋時期,這裡就是楚國北方邊陲的一道關口,到了明代,已經發展成為地方上的一個重要城鎮。那裡塵封著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但由於缺乏文字記載,憑一代代人口碑相傳,這些歷史文化大都隨著歲月的流逝,成了永久而不可知的過去。

象河關景色

站在關口,抬頭望去,兩側群山連綿起伏,蜿蜒遠伸,直至視線盡頭煙霧迷濛的天際。近旁的兩座山峰拔地而起,對峙壁立於關口的兩邊,猶如兩扇敞開的巨門,又像兩隻即將扼緊的大手,真的一道天塹雄關。朔風自山口而人,吹在身上冷嗖嗖的,身旁枯草的斷莖當風發出遊絲般的顫音,遠處幾株老樹光禿禿的靜默在蒼黃的天底下。在陣陣的朔風中,使人頓覺歲月悠悠,世事蒼茫,平添幾分歷史的滄桑感。腳下是楚長城的遺址,雖經歲月的剝蝕,卻並沒有消失殆盡,隱約可見一條土嶺橫亘山口。

歷史

依稀可見了古長城依稀可見了古長城

據史書記載,楚長城自白雲山逶迤而下,在此打一道結,繼而西人方城,然後扭頭向北。而象河關則成為楚國北方的一個重要門戶。在關口兩側楚長城遺址上,有幾座烽火台遺蹟,至今地下仍遺留著當年烽火的灰燼。這些灰燼向人們詮釋著已往的歲月,詮釋著當年烽火連天,邊關告急,鐵血男兒奔赴疆場,血灑邊關的豪壯;詮釋著壯士豪傑橫刀立馬、熱血奔騰的威武;詮釋著中原慈母的盼歸與期待,江漢春閨的守望與幽怨;詮釋著邊關將士在如血的殘陽下醉臥沙場的悲壯與灑脫;詮釋著不知多少聚散離合、大歡大悲的感人故事......
但是有關象河關的記載太少,使人難以看清煙籠霧罩的歷史面目,所能做到的也只是在塵封久遠的歷史的表層上拾起一些蛛絲馬跡的傳聞軼事。

傳說

相傳伍子胥早年曾在此鎮守邊關。在地方戲《伍子胥兵困禪宇寺》里,有伍子胥獨騎救太子的場面。據說,當年的禪宇寺就坐落在今象河關內的汪口村大廟岡上。也許是這位血性漢子曾為楚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才敢在遭奸佞費無忌陷害流落半生後,掘開楚平王墳墓,暴屍荒野,鞭屍三百。由此《史記》也就多出了悲壯的一筆。
楚懷王二十八年,秦、齊、韓、魏聯合攻楚,刀光劍影中,楚長城終於坍塌下來,這一帶也從此歸屬了韓國。然而,象河關依然是關,直到明成化年問,這裡還設有象河關巡檢司。千百年來,這一帶已幾易歸屬,但象河關一直作為一道關口,扼守著這一南北通道。
象河關既是一道關口,也是一座邊關重鎮。從存留下來的遺蹟看,它東西寬約七華里,南北長約十華里。椐當地老者介紹,在象河關四面城牆上,分別有四座城門,城門上面鑲有文字石刻,南門為"象河關";北門為"南通北達";東門為"東通西邃";西門為"東成西就"。外城內又有四門,南門叫南安門;北門叫北平門;東門叫東昌門;西門叫西寧門。據其建築規模可見當時盛況之一斑。
在象河關內,以關口為軸,東西五六里處,分別是樊寨和楊寨。相傳"刀劈楊凡”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在中國戲劇史上,穆桂英式的巾幗英雄樊梨花的形象一直閃耀著照人的光彩。

覆滅

楚長城遺址楚長城遺址

直到解放前夕,象河關仍是一個文化名鎮,僅東寨門內就矗立著四座大的建築物--教堂、戲樓、關帝廟和鐘樓。一口大鐘狀若小丘,重有千鈞,撞響之後,在四十里外的"接官亭"就能聽到悠悠的鐘聲。只可惜到"大躍進"時,煉鐵煉瘋了的人們把大鐘和幾座建築物的木料全部拆下,一併投人了熊熊燃燒的煉鐵爐中。
本世紀七十年代,當地農民深翻土地時,在象河關內挖出了幾籮筐鏽蝕壞了的殘刀斷劍。當年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又一次在這裡得到詮釋。
如今許信公路(許昌--信陽)經象河關口貫通南北。再沒有守關人的盤查呵問,再沒有關內關外的爭鬥廝殺。路上的汽車南北往來穿梭不斷,汽車馬達的轟鳴聲撕扯著遠遠近近的思緒,腳下的這片土地上,歷史的煙塵忽而凝重,忽而渺茫,忽而迅逝疾散,忽而又與現代文明重疊在一起,使人心潮起伏,思緒難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