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公園

象山公園

象山公園位於桂林城南灕江西岸,總面積為11.80公頃。園內主要有水月洞、象鼻岩、象眼岩、普賢塔、雲峰寺以及舍利塔。象山公園於2000年12月被國家列為首批4A級景區。象山原名儀山、漓山、沉水山。又因山東端的水月洞有如象鼻,整個山形酷似一頭駐足灕江邊臨流飲水的大象,故稱象鼻山,簡稱象山。象鼻山海拔200米,高出江面55米,長108米,寬100米,山體占地1.3萬平方米,由3.6億年前的石灰岩組成。象山公園地處廣西桂林市中心的灕江與桃花江匯流處,占地面積2.99公頃,園內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山、水、洞、島、亭、台、坪、徑、文物、古蹟相映成畫,美不勝收,令人心馳神往。

基本信息

公園簡介

象鼻山公園象鼻山公園
象鼻山原名漓山,又名宜山、儀山、沉水山,簡稱象山。象山以神奇著稱。其神奇,首先是形神畢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間造就一輪臨水皓月,構成“象山水月”奇景。因此,象鼻山是桂林的城徽山,是桂林旅遊的標誌山,它坐落在桂林市中心的灕江與桃花江匯流處,形似一頭鼻子伸進灕江飲水的巨象,象鼻和象腿之間是面積約一百五十平米的圓洞,江水穿洞而過,如明月浮水。坐落西岸的象山水月與灕江東岸的穿月岩相對,一掛於天,一浮於水,形成“灕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象鼻山主要景點有水月洞象眼岩普賢塔宏峰寺及寺內的太平天國革命遺址陳列館等。附近還有隋唐開元寺僅存的舍利塔。水月洞緊靠江邊,灕水流貫其間,如水中浮月,山石垂入水中又如象鼻飲水灕江,景致極佳。國家首批4A級景區,位於桂林市濱江路,桃花江與灕江的交匯處,2、23、16、57、58、88路公車可到達。占地11.88萬平方米,屬於喀斯特地貌自然風景區,因山形酷似一匹豪飲江水的巨象而得名。早在唐宋就成為著名遊覽勝地,有1000多年的遊覽史。
象鼻山公園位於桂林城南灕江西岸,在灕江與桃花江的匯流處,占地面積11.80公頃。象山原名儀山、漓山、沉水山。又因山東端的水月洞有如象鼻,整個山形酷似一頭駐足灕江邊臨流飲水的大象,故稱象鼻山,簡稱象山。象山海拔220米,高出水面55米,,長108米,寬100米,山體面積1.3公頃。由3.6億年前海底沉積的純石灰岩組成。其山孤拔陡峭,岩石古蒼,崖間藤蘿攀援,山榕依附。這裡歷來為旅遊勝地,其旖旎的風光,神奇的形象,動人的傳說,不知傾倒了多少文人雅士。象山以其栩栩如生的形象引人人勝,被人們看做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城的象徵,桂林市的城徽中心圖案就是象山。

主要景點

水月洞

臨近江邊,東西通透,為岩溶地貌"穿洞"的典型,因其倒影如水中浮月,故有"象山水月"之稱,宋代薊北處士《水月洞》有詩曰:"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形象地描繪了這一景致。"象山水月"為桂林新二十四景之一,並成為桂林山水與城市的象徵。水月洞一帶有石刻50餘件,刻有陸游、范成大、張孝祥等著名詩人的作品。除了自身景致極佳外,水月洞還是欣賞桂林古代八大勝景之一的"訾洲煙雨"的絕好地點。象鼻山水月洞與穿山月岩還構成了"灕江雙月"奇觀。

岩口

東面臨江,與水月洞相鄰,岩高1.9米,寬3.3米,長13.5米,呈條形封閉狀,因在山之"象鼻"稍後處而得名。

象眼岩

在象鼻山山腰,是一個南北兩側互相貫通的山洞,高約2米,寬5~10米,長52.8米,原是一段古地下河道,因其位置恰巧在象眼處而得名。

普賢塔

位於象鼻山頂,是一座喇嘛式佛塔,建於明代,塔高13.6米,塔基為雙層八角形須彌座,第二層正北面,嵌有青石線刻的"南無普賢菩薩"像。塔身為園瓶型,遠看似大象背著寶瓶,又如插在象背上的劍柄,故又稱"寶瓶塔"、"劍柄塔"。

雲峰寺

在象鼻山西南麓,相傳此處原為唐代溫靈廟舊址,在明代時,為了紀念著名詩人范成大和方信儒,建成"范方祠",清代改祠為寺,稱"雲峰寺"。清代太平軍攻打桂林城時,曾以此為攻城指揮部,並在象山上架火炮炮轟桂林城。1979年改建為鋼筋水泥結構的仿古建築,兩層三進五開間,闢為雲峰寺陳列館,展示太平軍當年留下的歷史文物。

舍利塔

位於象山公園西面,民主路萬壽巷開元寺遺址內,始建於唐顯慶二年(657年),原為七級磚塔,現塔為明初重建,為過街式喇嘛塔,全白,座北朝南,塔高13.2米,分底層、塔身和塔蓋三級。唐代高僧鑒真第五次東渡日本失敗後,轉來桂林,在開元寺住了一年,曾經應請在寺內主持授戒大典。該塔造型獨特,是中國古代佛教名塔之一。

神話傳說

象山公園象山公園
關於象鼻山的傳說,版本很多,象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動物,人們常把它與吉祥、太平等美好的寓意聯繫起來。

傳說,七位仙女相伴下凡賞世間美景,最小的那位仙女看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常常遇到水患的困擾,民不聊生,心生憐憫,便私自與玉帝的坐騎天象一起到凡間幫助人們疏通河道,不久後被玉帝知道,便命天將把仙女帶回天庭,而把天象化為石山,並用寶劍將其鎮住,令天象永不得返回天界。一日,普賢菩薩雲遊此地,見一頭天象被寶劍鎮於此處,普賢菩薩被天象的行為所感動,心生慈悲,便用法力拔去了象身上的寶劍,但天象畢竟觸犯天規私下凡間,菩薩只好用自己的寶瓶置於象背將其鎮在原地;後來,寶瓶變成了象鼻山上的普賢寶塔。不知過了過久,普賢菩薩騎白象重遊故地,再次見到天象,便想度化天象,但見天象已經化身上為山,即使度化也已不能飛天;正在菩薩欲返天界之時,卻發現江邊不見一人一畜,得知是因天象疏通了河道擾動了江水,使得江水污濁人畜無法飲用;菩薩仔細查看後,發現原來江底無石,致使江水中的泥土不能沉澱下來,菩薩便將自己的坐騎白象化身為一枚金光閃閃的“石足”落入灕江之中,江底頓時幻化出無數的閃閃江石,灕江的水也瞬時變得清澈見底,從此人們便沿江安居繁衍下來;後又傳說,此石為普賢菩薩的右足,腳踩金蓮來造福人間。
人們後來感動天象為人間所做得一切,便將其命名為“象山”,即象鼻山;人們也時時感恩菩薩的慈悲,為紀念白象的自我犧牲精神故稱灕江中的石頭為“清水石”;桂林人對象鼻山和灕江石都有著天生的熱愛,及真摯的情感寄託,賞石藏石文化、山水文化都早已經融入了桂林人的日常文化生活中,不管是在家中、庭院、案堂、以及身上,你都能見到人們收藏的各式寶石;人們之間盛傳著一句話:“山中有石則奇,水中有石則清,家中有石則安,園中有石則幽,堂中有石則雅,身上有石則貴”;人們都相信“清水石”的靈性能辟邪、鎮宅、助財、轉運。

象山傳奇

《象山·傳奇》《象山·傳奇》
象山·傳奇》以象山景區實景為載體,運用超媒體、幻影成像、雷射、燈光等技術,通過《遠古桂林》、《神秘象寨》、《幻影劇場》和《神象傳說》等四個主題篇章,將長135米、寬65米的象鼻山山體作為投影螢幕,立體展示了桂林的山水及文化。讓遊客互動體驗,如入奇幻夢境的同時,將桂林山水之魂——象鼻山。講述桂林“象山水月”的夢幻傳說,將桂林山水之魂———象鼻山,變成一個集畫之妙、人之美、光之煥、影之奇於一體的實景魔幻劇場。美輪美奐的場景讓現場所有中外遊客如痴如醉。

《象山·傳奇》歷時3年打造,總投資1.6億元人民幣,是桂林近10年來投資金額最大的旅遊項目,也是桂林首個將高科技引入景區的全新旅遊概念。演出融合了當前世界頂尖的數碼聲光電技術,令夜間的象山景區仿佛變身為奇妙的“阿凡達”世界,將一個全新的象山水月呈現在眾人面前。從“遠古桂林”一直到最後的“神象傳說”,景區內一步一景,一草一木仿佛都變成了有生命的精靈,不時給遊人帶來一個個驚喜。

《象山·傳奇》是由桂林旅遊發展總公司、廣西金融投資集團、桂林恆祥旅遊開發公司共同出資組建的桂林浩淼旅遊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投資開發,耗資1.6億元念。項目由承擔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知名數碼創意團隊設計製作,集合了國內外一批專家的創意和策劃,運用了世界最前沿的數碼科技,顛覆性打造出象山視覺奇觀,集山水、文化、科技體驗為一體,創意及綜合表現形式為世界首創,是文化與旅遊結合、科技與文化結合、科技與旅遊結合的最新典範。

詩人名作

唐宋以來即為遊覽勝地。宋薊北處士《和水月洞韻》詩:“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形象地描繪了這一景致。

明代詩人孔鏞寫道:“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一吸水應波。青山自是饒奇骨,白日相看不厭多。”

象鼻與象身之間的水月洞,范成大說它“其形正圓,望之端整如月輪”。水月洞裡江水通流,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它的倒影則構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觀,使歷代詩人吟詠不止。

陸游雖然沒有到過桂林,但對這裡的奇山秀水神往不已。他把詩和信札寄給當時任昭州(今廣西桂林市平樂縣)太守的朋友杜思恭。杜思恭則“命工刻與崖石,與世人共之”。

交通信息

1、可選擇乘坐免費公車(57、58路),公車(桂林火車站對面的2路和23路),還有穿梭巴士直達景區。

2、自駕車或步行自助遊覽:沿灕江濱江路,龍珠路自由行。

桂林市主要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