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縣糖人貢

豐縣糖人貢

豐縣糖人貢是一中流傳於民間的傳統文化瑰寶,主要用於傳統的喪葬祭祀活動。

介紹

糖人貢糖人貢

糖人貢,俗稱“供品”,主要用於傳統喪葬祭祀活動。其工藝特點為模具注塑。主要原料為優質白糖、食用色素(包括胭脂紅、食用綠、食用黃),主要生產工具及設施為木質模具(祖傳)、鋁鍋、水缸、火爐子、木頭案子。作品色澤鮮艷、造型優美,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糖人貢發源於唐朝,原為宮廷用品,後流入民間。豐縣糖人貢藝術發端於清代中期,距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為世代家傳(傳男不傳女),秘不授人。

糖人貢題材多取自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由於受道教影響,略帶迷信色彩。其品種有:《壽桃》、《老壽星》、《王母娘娘》、《天官》、《八仙人》等。 

製作工藝

簡單生產過程為:先將模具用清水泡濕,用束子將模具扣好放在案子上,將白糖加水、化漿,熬至170—180攝氏度,迅速倒入模具中,冷卻後拆模、冷卻、上色即為成品。

代表人物

糖人貢的代表人物是郭氏族第五代傳人郭新元,生於1965年,江蘇省豐縣鳳城鎮向陽北人。其模具齊全(多為祖傳模具),製作工藝精湛。豐縣糖人貢模具製作的代表人物是豐縣常店鎮馬樓村顏世靈。他16歲開始學藝,為祖傳第四代傳人。工藝流程包括選材、加工、繪製圖案、刻制正、反兩面模板的圖案等程式。

點評

豐縣糖人貢與當地民間民俗密切相關,有很強的地域性。糖人貢市場狹小,僅限於豐縣及周邊農村地區使用。每年銷售旺季在春節前後、清明節、陰曆十月一日,作為燒紙、上墳供品用於祭祀祖先。

相關內容

糖人貢發源於唐朝,原為宮廷用品,後流入民間。豐縣糖人貢藝術發端於清代中期,距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為世代家傳(傳男不傳女),密不授人。
糖人貢,俗稱“供品”,主要用於傳統喪葬祭祀活動。其工藝特點為模具注塑。主要原料為優質白糖、食用色素(包括胭脂紅、食用綠、食用黃),主要生產工具及設施為木質模具(祖傳)、鋁鍋、水缸、火爐子、木頭案子。
簡單生產過程為:先將模具用清水泡濕,用束子將模具扣好放在案子上,將白糖加水、化漿,熬至170—180攝氏度,迅速倒入模具中,冷卻後拆模、冷卻、上色即為成品。作品色澤鮮艷、造型優美,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糖人貢題材多取自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由於受道教影響,略帶一些迷信色彩。
其品種有:《壽桃》、《石榴》、《老壽星》、《王母娘娘》、《天官》、《八仙人》、《盤龍柱》、《寶塔》、《大牌坊》、《十二生肖》、《公雞》、《鯉魚》、《豬頭》、《獅子》、《香爐子》、《酒具》、《蠟燭》等。主要銷售品種有:32件套糖人貢,24件套糖人貢,6大件糖人貢。
糖人貢的代表人物是郭氏族第五代傳人郭新元,生於1965年,江蘇省豐縣鳳城鎮向陽北人。其模具齊全(多為祖傳模具),製作工藝精湛。豐縣糖人貢模具製作的代表人物是豐縣常店鎮馬樓村顏世靈。他16歲開始學藝,為祖傳第四代傳人。工藝流程包括選材、加工、繪製圖案、刻制正、反兩面模板的圖案等程式。
豐縣糖人貢與當地民間民俗密切相關,有很強的地域性。糖人貢市場狹小,僅限於本縣及周邊農村地區使用。每年銷售旺季在春節前後、清明節、陰曆十月一日,作為燒紙、上墳供品用於祭祀祖先。
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傳統喪葬習俗不斷簡化,糖人貢藝術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加上用途單一,用量減少,使得糖人貢經營狀況堪憂,銷量甚微,也導致糖人貢面臨瀕危。

 民俗特色

豐縣糖人貢是以優質白糖為原料,用模具注塑的糖塑藝術品,是傳統喪葬祭祀禮儀的重要載體,體現了儒家傳統的孝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豐縣糖人貢已形成獨特的個性風格,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目前在以豐縣為中心的蘇、魯、豫、皖交界處部分農村套用較為廣泛。
豐縣糖人貢,形象古樸優美、生動傳神,通體雪白、潤澤如玉、晶瑩透亮,用不同傳統食用色素細加描繪、純淨而艷麗,意趣天成,質樸中透出典雅之氣,是我國古代民間美術傳承至今的代表作品。
糖人貢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涉及社會生活、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諸多方面,帶有濃郁的宗教色彩。造型包括:仙佛諸神、動物、果品、古代建築、祭祀器具。主要作品有:《老壽星》、《王母娘娘》、《天官》《八仙人》《壽桃》等。這些作品可分別組成32件套、24件套、6大件等,按照親疏遠近在殯葬祭祀活動中以相應的禮儀使用。

豐縣糖人貢和喪葬祭祀習俗密切相關。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為弔喪(俗稱“燒紙”),豐縣傳統喪葬祭祀活動遵從古制,程式複雜,十分講究,主要有:紙幡、入殮、送行、訃聞、弔喪、發引、謝喪、圓墳(即葬後的祭祀)。直接與糖人貢有關的為弔喪(安葬前的祭祀活動)。即在死者靈前搭喪棚,正面用秫秸箔隔開(兩邊貼輓聯,橫聯為“當大事”三字。),正前設靈桌。前來祭奠的親友,備吊喪奠禮,一般人家的祭禮為三牲(俗稱三鮮貢:豬頭、鯉魚、公雞)或糖貢、菜貢,四事祭盞:鞭炮一盤、草紙兩刀、蠟燭兩支、糖盞(qian)一套(即小號糖人貢12件),在靈前行跪拜禮。人多時,由一人在前主祭,行二十四拜或十八拜禮,其餘的人,都跪在後面陪祭。

豐縣糖人貢豐縣糖人貢

技藝傳承

豐縣糖人貢藝人世代家傳,技藝密不外授,其中傳承有序的為郭氏家族,已傳承六代。最具代表人物為郭氏族第五代傳承人郭兆純,生於1920年,自幼稟承家學,得父親郭德誦口授親傳,製作糖人貢技藝精湛,遠近聞名,其作品多次參加徐州市民間藝術展覽,屢獲殊榮。
豐縣糖人貢的製作必須兩人以上協作配合才能操作,全部是手工操作。首先是製作模具。模具的優劣在糖人貢作品造型中的作用至關重要。豐縣糖人貢模具為梨木雕刻而成,沿襲傳統造型、古樸而不失典雅。模具外型用刨子刨平切割面,用筆畫出正面圖案,之後用刀把圖案沿線以內部分去掉,挖出一定的深度,再用小刻刀細鑿即成。糖人貢製作過程是先將模具放在清水中浸泡,目的是讓模具不沾糖漿,糖人貢成型後容易脫模。用束子將模具扣好從大到小依次排放置於案子上。把白糖加水化漿,細火慢熬,熬至適宜溫度,水份收乾即刻注入模具,滾動,倒出多餘糖漿並用木鏟修補,待完全冷卻成型後拆模,乾燥之後用毛筆繪彩,即為成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