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桿黑潛蠅

豆桿黑潛蠅,又叫豆桿蠅。以幼蟲在作物主莖、側枝和葉柄內蛀食,在莖內形成彎彎曲曲的隧道,使受害作物葉片黃化,豆莢減少,植株矮小,嚴重時枯死。

危害特點
又叫豆桿蠅。以幼蟲在作物主莖、側枝和葉柄內蛀食,在莖內形成彎彎曲曲的隧道,使受害作物葉片黃化,豆莢減少,植株矮小,嚴重時枯死。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8-2.2毫米,黑色,有藍綠色光澤。卵橢圓形,乳白色透明。幼蟲體長3毫米,圓筒形,尾部較細,乳白色。
發生規律
一年發生4-5代。以蛹在寄主的根茬和莖稈中越冬,6月上、中旬羽化。成蟲將卵產在上部葉背表皮下。幼蟲孵化後,先在葉背面向附近葉脈潛食,經主脈蛀入葉柄,再潛入側枝或主枝莖髓部,向下蛀害,形成彎曲的隧道。老熟幼蟲在莖基離地面2-13厘米的部位化蛹。6-7月份降水較多,有利於豆稈黑潛蠅的發生。
防治措施
(1)及時清除田邊雜草和受害枯死植株,集中處理,減少蟲源。
(2)採取深翻、提早播種、輪作換茬等措施。
(3)在豆苗出土後應立即施藥預防。發生嚴重時隔5-7天噴藥1次,連噴3-4次。防治藥劑可選擇98%巴丹可溶性粉劑2000倍液、48%樂斯本乳油或48%天達毒死蜱1000倍液、52.25%農地樂乳油1000倍液、5%卡死克可分散液劑1500倍液、10%除盡懸浮劑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雲大雲除乳油1000倍液、90%萬靈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等,交替使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