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正倫

谷正倫

谷正倫(1889年-1953年),字紀常,貴州安順人,中國國民革命軍將領,中將軍銜。谷正倫主持成立憲兵司令部,因此,有“現代中國憲兵之父”之稱。谷正倫的兩位胞弟谷正綱、谷正鼎,都是國民黨的政治人物。谷正倫去世後安葬於五指山國軍公墓,與夫人同葬。谷正倫早就感到劉伯龍自恃是蔣介石的親信,不把自己放在眼裡;還曾對谷“逼官”,要挾他把所兼的各職全部交出來,這時,谷正好借平息黔東民憤,派人將劉殺掉。谷正倫在南京政府中最顯著的“政績”就是替國民黨編練憲兵、1927年,“寧漢合流”後,谷正倫把北伐時期的憲兵營擴編為憲兵第一團,把他原來任師長時的一個基幹團改編為憲兵第二團,又把原武漢憲兵團改為憲兵第三團,另外還成立了交通憲兵第二團。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谷正倫幼年在私塾讀書的時候,就愛耍小聰明,不守規矩,喜歡擊劍、打架鬧事:一天,他放學回家,路過一座小橋,流水叮咚,蝶飛鳥鳴。兩個小牛犢正在橋上頂頭戲耍。他拿起棍棒打去,其中一頭因驚嚇在慌亂中掉進潺潺的河水裡。他卻站在一旁哈哈大笑,甚為得意。第二天,一個戴著眼鏡、身穿藍色長袍的老先生把四十多個孩子集合在一起,就此訓話,最後狠狠打了谷十大板。谷正倫兩隻小手被打得又紅又腫,他含著眼淚卻沒有哭。

1905年,谷正倫考進武昌陸軍中學, 學習三年畢業,這時,正逢清王朝選拔一批青年出國留學,他由此得以東渡日本。在“亞太”號船上,他望著一望無際的大海和一群時而低俯時而高翔的海鷗,心潮起伏,浮想聯翩。到了東瀛,他先在東京振武學校完成基礎學業,又到陸軍士官學校炮校就讀,期間受孫中山、黃興等人進步思想的影響,參加了同盟會。

貴州“竹枝”銀幣

竹枝銀元(國外稱BAMBOODOLLOR,國內稱“貴州竹枝銀元”或“甲秀樓銀元”)於1949年10月中旬由貴州造幣廠鑄造。所用機器設備除沿用周西城時期遺留的部分外,大部由貴州物產公司經理朱邁倉在廣州購辦。所購設備及在穗招聘技工於當年7月“日到達貴陽,於10月中旬開始試鑄。從經過批准正式生產,至11月11日造幣廠大部分人員因聞人民解放軍已進入貴州天柱縣而撤離貴陽止,開工生產不足一月。

“貴州竹枝銀幣”正面內芯主圖為貴陽市的甲秀樓,外圈上邊緣鑄“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下邊緣鑄“貴州省造”字樣,均為楷書;背面為金竹三株圖案(貴陽市在宋代即稱“金竹府”,1942年建市時首任市長何輯五還以金竹為市徽),左右兩邊鑄大寫楷書“壹圓”二字,每枚毛重85.43072市分,含銀88%,直徑3.85厘米,標重26.20克。其規格、重量及成色均根據南京國民政府原規定的標準,與“帆船銀元”完全一致。

此幣鑄量至今已經無法考證,但據貴州造幣廠曾參與向解放軍軍管會移交的技工回憶,該廠原計畫日平均產量為500枚。據此推算,鑄量應在一萬枚左右。該幣曾由國民黨貴州省政府官員於貴州解放前夕,在貴陽至雲南潰逃途中,用以搭發部分薪餉和“資遣費”、“應變費”,流通時間不足一月。發行後絕大部分在貴州、雲南沿滇黔公路的部分地區沉澱於民間,也有少部分被國民黨官員攜往香港、台灣及國外。

年譜

1889年——1925年

1906年畢業於貴州陸軍國小,保送湖北陸軍中學學習。

1909年再保送日本振武學校深造,並於其間參加中國同盟會。

1911年,回國隨黃興參加武昌起義,12月任漢陽總指揮部少校副官。

1913年任南京臨時政府總統府陸軍部少校科員,不久到日本士官學校學習炮兵。

民國5年(1916年),學成歸國後任黔軍炮兵團上校團長,不久傳任步兵團長。隨後的護法戰爭中率部入川,攻克成都、遂寧。

民國9年(1920年),升任黔軍第二混成旅旅長。

民國10年率部撤反貴州,奉孫中山令兼任貴州南路衛戍中將司令。在平定桂軍陸榮廷叛亂中,6月兼任中央直轄黔軍第四路軍中將司令,率部攻克柳州,進占桂林,12月升任中央直轄黔軍上將總司令。後因部屬叛變回貴陽,化裝經重慶抵上海閉門讀書。

民國14年(1923年)7月任湘軍第一師顧問,10月兼軍官講習所少將教育長。

1926年——1936年

民國15年(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二師副師長兼第一旅旅長,率部北伐克九江。

民國16年4月,升任四十軍第一師師長。

民國17年兼任南京上將戒嚴司令、首都中將衛戍副司令。

民國21年(1932年),任首都上將衛戍司令、憲兵中將司令、代理南京市市長,成立憲兵訓練所,制定憲兵制度,開辦憲兵學校,組建憲兵。

民國23年(1934年)6月,平息南京領事館副領事藏本失蹤事件。

民國24年,在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執行委員。

民國25年兼任憲兵學校中將教育長。

民國26年兼任軍事委員會軍法執行總部副監。

1937年——1945年

1937年抗戰爆發後,率部參加南京保衛戰。南京失陷後,率憲兵司令部至湖南長沙。

1939年2月,任鄂湘川黔綏靖主任兼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任中清查戶口,建全保甲,鞏固抗戰後方。

民國29年(1940年),調任甘肅省主席兼保全司令。

民國30年兼西北訓練團副團長,9月任行政院水利委員。

民國31年(1942年),兼甘新公路督辦。任職期間重視建設、民生,發展農林牧,修築天蘭鐵路;整頓行政,改善糧政,除弊便民。

1946年——去世

1947年6月,調任國民政府政務院政務委員,兼糧食部長。

1948年5月,回任貴州省主席兼保全司令,後有任貴州綏靖上將主任。任職期間召訓財經幹部,擴充保全團,進行反共自衛幹部訓練。

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逼貴陽,隻身經昆明飛香港,又轉飛台灣。

1950年任台灣總統府國策顧問。

1953年11月因病在台北逝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