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

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

柯羅一生創作了3000多幅油畫,其中大部分是描繪田園的風景畫。 1860年,這幅畫表明柯羅的風景畫視角與同時代畫家們完全不同。 ,沿途的所見所聞使他的風景畫有明顯的古典主義特徵 。

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 1796年-1875年)法國畫家
法國畫家雖然屬於巴比仲畫派,但居住在巴比仲村的時間並不長,他喜歡旅行,1826一1828年首次到義大利留學。回國後,在楓丹白露、布列塔尼等地旅行,在巴比仲小住,確立了他抒情風景畫派的基本風格。其後 ,他3次赴義大利,畫了許多優美的風景,他對光和空氣的描繪,常常被認為是印象主義畫家的先驅者。這一點尤其突出地表現在陽光的明亮,他一反過去畫家把暗部畫得很暗的做法,而努力使暗部畫得透明、鮮艷,從而使整個畫面的亮度大大提高。除了風景畫之外,科羅還畫過許多精采的人物畫,像《 戴珍珠項鍊的女人 》、《讀書的間歇》、《鋼琴旁的藍衣婦人》、《騎馬的地亞茲》等。他所畫的人物自然生動,作畫時不拘泥於細節的刻劃,而善於以概括的筆法速寫一般捕捉對象在生活中的姿態,因此別具一格。
作品有:
《戴珍珠項鍊的女人》
卡米耶·柯羅一生經歷了三次革命運動:1830年、1848年的革命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在這一系列激盪的政治風雲中,他親身體驗過拿破崙一世到拿破崙三世的興亡;目睹美術上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的興衰,直至印象主義的興起。因而在柯羅的身上染上了各個時代的混合色彩與藝術風格的因素。
柯羅出生在巴黎一個服裝商人之家,少年時跟隨古典風景畫家貝克多學過畫。1825年去義大利,在那裡生活了三年,充分享受了地中海的陽光與自然的美。回國後他和朋友到各地旅行,後來又兩次去義大利,三次游瑞士,到了荷蘭、英國,最後進入巴黎郊區的楓丹白露森林,與巴比松畫家們共享自然寫生的樂趣。成為一個在藝術上獨具奇趣的風景畫家。巴比松畫派是指19世紀60年代,在巴黎郊外的巴比松村,一群年輕的畫家,常常在楓丹白露森林裡進行創作。盧梭、米勒和柯羅是其中重要的成員。
柯羅一生創作了3000多幅油畫,其中大部分是描繪田園的風景畫。他的風景畫新穎,明朗,清俊,柔美,散發著詩一樣的情趣。這與他熱愛大自然,善於觀察、悉心領會大自然一絲一微的變化不無關係。
池塘邊的三頭牛(埃弗雷的記憶)》
池塘邊的三頭牛(埃弗雷的記憶)1855 ― 1860年,這幅畫表明柯羅的風景畫視角與同時代畫家們完全不同。既不同於盧梭的自然主義畫派,也不同於庫爾貝的現實主義畫派 ,他更喜歡把風景畫畫得富有田園詩般的幻覺意境 。柯羅的畫風是經過長時間的錘鍊才形成的:他在19世紀二十年代的風景畫十分突出主題;到了四十年代,自然主義又占了主導位置;五十年代的風景畫則完全是為風景本身而畫。1851年和1859年的法國沙龍對柯羅風格的定型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標誌著柯羅風景畫的幾次不同風格的轉變。
這幅油畫與19世紀被稱之為“記憶畫”的一種繪畫體載有關,其名稱直接來自法國戶外作畫的歷史。柯羅是最早擺脫戶外作畫時的完全用“ 觀察 ”取代“想像”的畫家。他作畫時,完美地融入了新古典主義風景畫的手法。這種繪畫手法的演變,對了解他的繪畫技巧是至關重要的 。和大多數法國畫家一樣,柯羅從居住了三年( 1825 ― 1828)的義大利回國時,帶回了一百多幅在那裡畫的風景寫生,這些畫對他後來的畫室創作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一張草圖,一、二十年後可以演變成無數張畫。柯羅畢生就是以這種方式進行創作,並在19世紀五十年代前後,以對一生中各個階段繪製的草圖進行“回憶”為基礎,創造了一種把它們重新整合成新的風景畫的繪畫方法。
池塘邊的三頭牛(埃弗雷的記憶)就是這樣一幅作品。它並不代表某個確切的地方,而是畫家在自己的畫室里,面對畫布進行天馬行空般的想像的結果。柯羅有新古典主義的功底,因此,可以隨心所欲地在畫室里畫風景畫,就像置身一片森林之中。
柯羅的成功來源於對現實的深切體驗和描繪,“ 我祈求上帝給我一顆孩子般的心讓我不帶任何成見地觀察大自然。” 他的努力有點接近於英國的風景畫家康斯太勃爾 ,二人都希望極盡忠實地描繪自然 。看一看柯羅戶外寫生的風景習作便能感覺到,這其中沒有任何程式化的痕跡。大風吹得樹木呼呼倒向一邊,天陰沉沉的,空氣中仿佛還瀰漫著揚起的沙子。然而,柯羅的畫中並不只有現實。與其他畫家相比,柯羅的藝術氣質是溫和的,既沒有弗里德里希風景中的平靜、超然,也不像凡 · 高藝術的瘋狂,但柯羅風景畫中孕育的詩意卻在古今一切風景畫中獨樹一幟。
柯羅早年有過一趟義大利的旅行 ,沿途的所見所聞使他的風景畫有明顯的古典主義特徵 。構圖平穩、手法嚴謹,對色度有很高的把握力。他的每幅風景寫生都有著精心的構圖和對色彩的設計,空間與色度之間的緊密關聯有著數學般的推理和計算,對色彩、空間和光線的處理堪稱古典主義風景的典範 。如果說早期的旅行和寫生使柯羅能很好地向自然學習 ,那么他成熟時期的作品則更多地具有想像力和主觀情緒。“ 聰明人說得好,跟著人家的腳印走 ,你就是落在人後。寓真實於人們觀察大自然時所得到的最初印象之中,就是藝術美之所在。假定某一景色使我激動,我一定在潛心表現它的時候,絲毫不放過使我激動的東西。”因此 ,觀看柯羅的畫,不論是大風的狂嘯還是孟特芳丹的寧靜,人們總能從中體會出某種幽深的意味,這意味如同紮根於現實世界的夢境,不僅感染讀者,也一定深深打動過畫家本人。
1875年柯羅在巴黎去世,這位終生未婚,獨自擁抱繪畫藝術的老人,直到生命將盡,手裡仍握著畫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