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努維勒

讓·努維勒

現代性中的理性主義、普遍主義與本質主義引起人們“冷靜的憤怒”,到了讓·努維勒這裡,他強調建築的情感、當地文脈以及光線帶來的稍縱即逝的詩意,在光影流動間闡釋建築的新可能。

基本信息

簡介

讓·努維勒 讓·努維勒

努維勒1945年出生於法國西南部的富麥爾,雙親是教師,8歲時搬到遺存許多中古建築的薩赫拉鎮,他看到建築物的銘刻上標記著“財富、遺產”的字樣,感到好奇,因為他印象里財富就是一箱箱的金銀珠寶,此時父親告訴他,這裡的財富指的是歷史的紀念物。父母希望他成為數學家、語言學家或工程師,他卻在16歲時迷上了藝術,他想去大學裡面修習繪畫,但父母勸阻他說藝術家通常並不能支撐實際的生活需求,因此採用折中的方法——學習建築。

1966年努維勒以在國家級競賽中獲得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國立高等藝術學院學習。因為生活的關係,努維勒在學習期間必須實習賺錢,他獲得在“克勞德·巴宏與保羅·維西羅”建築事務所工作的機會。通過巴宏努維勒接觸到巴黎雙年展的設計,也因此接觸到藝術與視覺的世界。努維勒第一棟引人注目的建築是一座外科醫學中心,其時蓬皮杜藝術中心將結構外露的潮流正在興起,而努維勒的建築恰好相反,結構隱藏在光滑的表皮下,表皮的象徵意義被強調,也是建築師作品的基調。

所獲成就

讓·努維勒 讓·努維勒

2008年,在建築界素有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克獎揭曉,63歲的法國設計師讓·努維勒獲得這一殊榮,這是繼1994年包贊巴克之後的第二位法國建築師獲此獎項。評審們讚賞努維勒挑戰規條、提出新觀點的勇氣,認為他拓展了建築這一領域的邊界。努維勒擅長使用光、色彩、格線和細節,營造流光溢彩的幻覺空間。努維勒的建築神秘、誇張、模糊、詩意,步行其中,人們從一重美感體驗滑向另一重,光消解了建築的重量,建築在與光線的作用中非物質化,激起瑰麗的心理反應。

迄今為止努維勒名下共完成二百多個項目,他的事務所擁有140多名設計師,並在倫敦、羅馬、哥本哈根、紐約、馬德里與巴塞隆納擁有分支機構。1981年努維勒著手設計的阿拉伯世界中心為他贏得世界聲譽,努維勒以一座現代西方化的建築闡釋出東方的特質。1994年建成的卡地亞現代藝術基金會以一面潔淨的玻璃帷幕成為“去物質化”理念的典範,也使該建築成為巴黎地標之一。而在巴塞隆納建設的阿各巴摩天塔表面的燈光處理則將這座城市幻化為海市蜃樓。

建築有情感

1981年努維勒著手設計的阿拉伯世界中心為他贏得世界聲譽,努維勒以一座現代西方化的建築闡釋出東方的特質。1994年建成的卡蒂亞現代藝術基金會以一面潔淨的玻璃帷幕成為“去物質化”理念的典範,也使該建築成為巴黎地標之一。而在巴塞隆納建設的阿各巴摩天塔表面的燈光處理則將這座城市幻化為海市蜃樓。

用光做語彙

讓·努維勒 讓·努維勒

光是實體、是材料,而且是最基本的材料。一旦感受到光是如此豐富多變,建築的語彙立刻變得不同,這是許多經典建築所沒有意識到的。即興建築因為光而產生了,光隨時改變建築的形態,不僅在白天發生變化,在室內燈光下也是如此。運用光的感染力是努維勒建築中最基本的東西,在阿拉伯世界中心與南特法院等建築中他都使用光來提升建築物的表現力。

“我的所有關於光與物質的作品的主題集中在‘瞬間與永恆’方面。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艷陽天或是陰霾密布,我的建築都會根據時間與天氣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面貌。”努維勒被脆弱的概念吸引,他的建築看上去纖弱易碎,實質是一種對脆弱的觀念的遊戲,與消逝的時間有關。瞬間的脆弱與永恆精神間的反差非常具有形而上的詩意。即時的元素:光線中的水滴、閃光、朝生暮死的昆蟲、植物,當它們與建築並置時,會出現一幅脆弱的事物渴望永生的畫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